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颜如舜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崔颢的写的一句与乡愁有关的诗句,雨夜读来,总有惆怅萦绕心怀。故乡的分量唯有游子最懂,它重重地压在游子的心头,卸不下,丢不开。老城、老街、老屋、老友总是化成盐粒揉搓着游子的心,就连月的圆缺也在撩拨着游子的心魂。乡愁是故乡给游子施的蛊啊,一旦走出故乡,就再也找不到解药,周而复始地随着月圆缺而悲欢。。。。。。

 馆陶县在华北平原南部,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馆陶是河北省的农业大县,土地广袤又肥沃,人口密集,民风淳朴友善,宁静、祥和、温馨。特色产业有“一白二黑一黄”,一白是鸡蛋,二黑是黑小麦和黑陶,一黄是指黄瓜。

  馆陶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唐代的谏臣魏征的故里,刚直不阿的品质已渗透这方水土。在馆陶,如果你想找到一种静,有着风吹露珠的韵味,首选是粮画小镇。

  粮画小镇没有都市的喧闹,小镇的时钟似乎被拨慢了,街道上轻易看不到机动车,行人没有都市里的步履匆匆,神情悠然,不紧不慢的徜徉着。轻轻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听着脚下有节奏的哒哒声,别有情趣。古香古色的农家院不时有杏花探出院墙,微笑着注视着远方的游人,故宅杏花多像古老而又年轻的小镇啊。                

  春天的粮画小镇美得如同童话世界,让人不时惊叹,一个小村庄怎么可以这样美。小镇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经过统一规划打造,给原有的街道院落,添加了许多文化的元素,原本单调呆板的土墙被漆画得美轮美奂。这里的建筑有温度,有表情,房前屋后依据房型和环境,漆上了各种图画,有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有神话传说,有诗词歌赋,有的是目前最流行的多维立体画,游人流连其间与画互动,有着说不出的意趣。

 记忆里农村的街道墙壁从来就没有寂寞过,它是人们交流的平台,也是向外界传递信息的窗口。古人“讷于言,敏于行。”虽然不善言辞,但很重视对墙壁的装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北方庭院的影壁墙,上至皇家的琉璃九龙壁,达官贵人的石雕、砖雕影壁墙,下至农家的夯土墙,或写、或刻,总是鸟语花香,惹人驻足。影壁作为中国建筑中重要的单元,它与房屋、院落建筑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雕刻精美的影壁具有建筑学和人文学的重要意义,有很高的建筑与审美价值。明清时期,山西晋商的兴起,推动了影壁等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古时的影壁墙文化在院子里,人们是一种内敛低调平和的心态,墙壁上大多镌刻告诫子女励志家训。

 “五四”新文化革命以后,人们冲出了封闭的自我,院门敞开,虽然老祖宗的话依然在影壁上,却挡不住心内澎湃的激情,于是,一幅幅标语楔入大院外墙上。 “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五四之前,人们时时铭记古训,克勤克俭,内外兼修。五四之后,人们似乎走出了禁锢千年的圈子,勇敢地呐喊出心底的爱与很,院墙随着时代大潮不断更迭着容颜,无声地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从土改时:“没收反动派的财产分给工农贫民!”抗战时的鼓动宣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参加抗战!”解放战争时,墙壁成了中共舆论战的一种特有形式。“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炼钢铁,超英赶美!”“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打倒‘四人帮’人民喜洋洋动”、“小平,您好!”“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又刮。”“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党群共携手,同圆‘中国梦’。。。。。。

    在一些闭塞的山沟里,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斑驳标语依然随处可见,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墙壁就像岁月的年轮,默默记录着逝去的光阴。

    粮画小镇依然保留着农耕文化的乡土特色,土墙、瓦房、石板路,与其他小镇不同的是它更多了人文因素,墙画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无论是医疗卫生还是指导读书学习,甚至村规家训,都是有温度的字符,柔柔暖暖地淌入人们的心里。它把村民视如自己的孩子,引导人们遵纪守法,养老孝亲,那柔和礼让的提示,即使再野蛮的人,也会收敛。父母官,只有把村民当子民,才称得上衣食父母啊。

    小镇的墙壁少有空白,总有星星点点的装饰,夏日荷塘,柳丝,亦或墙角斜出的腊梅,不时令人眼前一亮。农村的院墙难免有一些管线和丁橛,这些本是建筑的败笔,哪知它们竟然被绘成小乌龟、小水杯、水龙头,俏皮地躲在那里,似乎在和游人捉迷藏呢,游人们围观感叹拍照,瑕疵成了点睛之笔。

    粮画小镇,顾名思义,它因粮画而得名,这里的粮画驰名中外。大到瓜子黄豆,小到草籽芝麻,都能入画。街巷两旁挂满了粮画,精巧美雅又大气,有人物、山水、花草、文字等,只要你能想到的,都能入画。馆陶人心怀世界,万物都被收入画里,馆陶人心很细,恭恭敬敬把一颗颗草籽一粒粒芝麻嵌在画里,供奉在岁月的圣坛。农人恋田爱庄稼,馆陶人却是爱到极致,是他们的巧手让庄稼修得不灭的灵魂。

    一粒庄稼就像人的一生,从生到亡漫长又短暂,这粒庄稼栖息在画里,虽然不能走入人的生命,却嵌入了人的灵魂。人每天侍弄庄稼,天长地久就有了庄稼的品性,朴实坚韧地活着,走过人生的四季,人又变回庄稼,回归泥土。

 小镇的墙有了这些粮画作伴,再漫长的冬季都不会寂寞。一粒米挨着一粒米,亲亲热热,就像相爱的人相依相偎。在粮画前,我突然羡慕起一粒粮食。

 记得小时候的墙画都是顺应时代的伟人像、计划生育等等,最近几年的墙上是无处不在的广告,看一眼乌七八糟的墙,心里实在添堵。可是粮画小镇的墙文化,清新柔婉有声有色,让人忍不住想随着它歌唱呢。不信吗?你看村电视塔附近的墙壁上有一幅村歌《我在小镇等着你》的五线谱,黑色的五线谱上栖息着小燕子般的音符,春风吹来,小燕子轻扑翅膀,在呢喃歌唱呢。

    在一街角,摞着几组一人多高的石磨盘,石磨见证了古村兴衰,看着人们一代代老去,又一代代走来,人恋着石磨,磨亦离不开人,而今,工业机器取代了石磨,磨终于退休,人们就像爱着家里的牛马一般,即使磨老了,没有用途,依然不离不弃,铺路亦或垒成风景。这组石磨旁边的墙上写着“记得住乡愁”,当你默念着这一行字,你的眼前是否滑过老屋、奶奶和童年。。。。。。传承千年石磨似乎有了人的体温,摸着它那粗糙的纹理,你会感觉到一股直抵心扉的力量。清明时节,在石磨旁静坐或抽袋烟,会得到一种安适,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故乡,那石磨将重重地压在你的心上。

 在街角,在墙根下,不时能看到三三两两蹲着晒暖聊天的老人。在六七十年代电影里典型的北方山区老汉形象这里随处可见,棉衣棉裤,家做的黑条绒棉鞋,最有趣的是白羊肚手巾朝后系着,虽然有些滑稽,却和老村老街和老屋很和谐。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神非常干净,真诚质朴,就像脚下的土地。

 传统的粮画小镇也在与时俱进,古朴的农舍里不时闪出酒吧、咖啡屋、歌厅,不光是刺激游客消费,更主要的是吸引年轻人留下来。街上不时跑过咿呀学语的孩童,白发的爷奶在后面紧追慢跑,徜徉许久,却没看到多少年轻人。或许他们去田野劳作,去工厂打工,多希望掌灯时分,孩子们欢笑着扑向下班归来的爸爸妈妈。如果小孩子每天都能得到父母怀抱的温暖,他的身上就不会粘上戾气,家庭多了和气,村庄就变得祥和,才有了国泰民安!

 守住家园,让留守的老人、青年妇女和儿童不再泪眼苦盼打工的亲人。回归家园,建设美丽乡村,不再是梦。馆陶的粮画小镇也许能解除游子思乡的蛊,你是否已启程? 

                                             2017年8月 荣获“朱山石刻酒征文”三等奖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永年的年味儿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