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春节,我携妻女回老家过年,特捎上珍藏多年的陈年老酒,为其乐融融的团年饭增添浓烈的酒香味道。
这两瓶“经典玉液”酒,系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优质系列产品,采用优质高粱、小麦、大米、玉米、糯米为原料,按照传统工艺酿造,精心勾兑而成,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甘洌,香味协调,尾净余长之特点。在浓香白酒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液体黄金”之美称。酒瓶上标注的出厂日期是2011年9月11日,已有5年多时间,基本算是老酒。该酒包装精致,外形是上粗下细的椭圆形,火红颜色,鲜艳夺目,特别喜庆。
酒席上,共有9个男人,多半因身体原因没喝。能酒的只有父亲、幺叔、二哥和我4人。因为团年人多,二哥陪幺叔坐头桌,我陪父亲坐下一桌。4人仅喝完一瓶,而且是长辈喝得多,我喝得不到一两。因为是52℃的陈年酒,虽然窖香浓郁,尾净余长,但是酒劲猛烈,难以进喉。或许是因为我不胜酒力、缺少口福,只能慢慢品尝,不敢贪婪享用。不一会儿,感觉香醇的液体浮动在腹间,徐徐地游动全身,悄悄地潜入血液中。掩饰不住的脸上已是红光满面,醉意朦胧。俗话说:“姜是老的辣”。两位老人显得若无其事,看着他们眯着眼边喝边说“好酒”的神态,心里暖暖的。室内,酒香弥漫满屋,大家齐分享;室外,阳光四射,暖意浓浓;远处,不时传来喜迎团年饭的阵阵鞭炮声。大家尽情享受着有别于城里人的年味。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古往今来,对酒都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烟出文章酒出诗”等等通俗说法。这些都是正能量。而我确信酒出诗的说法。众所周知,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等伟大诗人,酒后都写过许多经典诗文流传至今。我酒后写过《人要长后眼睛》《怀恋母亲》《听广播》等文章,虽然不是诗,照样一气呵成。当然,酒要喝得恰到好处,即似醉非醉,要是喝高了,怎么也写不出来。同时,对酒还有“酒不是好东西、酒喝多了伤身体、伤感情、耽误事,借酒消愁愁更愁”等等负面的说法。关于酒文化段子也是层出不穷。譬如,喝酒五步曲:斟酒时,和风细雨;劝酒时,甜言蜜语;喝酒时,豪言壮语;喝多了,胡言乱语;到最后,倾盆大雨。喝酒方式:屁股一抬,喝了重来;屁股一动,表示尊重;双脚一站,喝了不算;站着敬酒,双杯恭候。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不歇。对于这些,我都是一笑而过。但至少特反对“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的劝酒法,身体都伤了,还有感情吗?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酒更不例外,就看你如何掌控它。前面已说过,酒有六大作用,但是也有副作用。用好了,可以喜上加喜、好上加好;用砸了,害人害己害大家。酒驾和酒精中毒致死等惨痛教训就是鲜活的例证。我自认为对喝酒把握得比较好,但还是醉过。10多年前,岳母等人到我家做客吃午饭,我喝多了,便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后来,岳母们走时没能起身相送,遭到妻子埋怨“故意不送”,解释也没用,硬是被冤枉了一回。多年以前,几位办公室同事到家里吃晚饭,酒也喝得比较到位。临走时,一位同事一连三个90℃的鞠躬致谢,大家都乐了。次日,说起此事,他全然不知。还有一位同事,对酒情有独钟,并总结出“花酒”(白酒兑啤酒)和“三种全会”(白酒兑啤酒和红酒)的喝法。我经常见他这样喝,大多是不醉不归。我也尝试过喝“花酒”,但的确难以下咽,这是他的专利。等等,这些趣事,都是酒惹的祸。
我不是好酒的人,因为工作和人际交往等,也没少端杯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能不喝尽量不喝或少喝。酒的度数很多,我以为,30多度的酒软,好进口但伤头;50度以上的酒烈,既卡喉又烧心。因此,我一般选择喝40多度的酒,它既不伤头也不烧心。但有时身不由己。不过,无论喝什么酒,适量为好。央视台广告词说得好:“为了健康,再好的酒也不要贪杯呦!”大家都懂这个理,只是一端杯子就失控。总之,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要传承,嗜酒如命的陋习也要消除,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之责。
回想自己,饮酒几十年,谈不上懂多少酒文化,但是感受颇深。坦率地说,各种酒席场面参加不少,但最爱喝的还是老家的团年酒。这是骨肉亲情,本性使然。
来源:采风网
点击量:848
发表时间:2017-03-08
审核人:卧龙令 副总编
[上一篇]
【抒情散文】醉在金秋
[上一篇]
树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