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胜景,既有自然界的造化,又有人文历史的积淀,也有人类改造美化环境的结晶,是一个地方自然景物和人文历史底蕴的标志和浓缩。
位于现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南大门的的栾城县,是一个具有2600多年的古县。栾城,自明朝以来就有“八景”之说。明朝嘉靖至崇祯年间(1520-1630年),栾城县的“八景”是:栾冢秋风、柴台晓雾、龙潭灵雨、黉壁湖山、长桥东跨、莲沼环城、冶浦寒亭、绿柳长廊。其中“冶浦寒亭”原名“夜哭韩亭”,此景系元朝末年红巾军领袖栾城人韩山童的妹妹、小明王韩林儿姑母的坟墓,人们俗称“皇姑坟”。元朝末年被元军毁坟后,韩家后人在原址修亭作为纪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初迎奉继而加害韩林儿,韩氏一家终为当朝所不容,韩家后人只好将“韩亭”称作“寒亭”以避祸端。当时韩家后人祭拜寒亭都在晚上,故时人称“夜哭寒亭”。明朝栾城一文人作了一篇《寒亭考》,将“夜哭寒亭”改称“冶浦寒亭”。因寒亭的位置在县城东南角四济桥东边,紧靠冶河东岸(即今栾城中学操场南头)这一改既不犯皇家之忌,又有了“诗意”,被时人定为胜景之一。另一景“绿柳长廊”系纵贯栾城全境的古驿道两旁栽植的榆柳。明朝万历初年,时任栾城知县的沈廷英,在驿道两旁广植榆柳,于羊市铺一带植柳种荷。驿道曾树有木坊,其题额是:“绿柳长廊”,并配书一联:
两行烟柳漫迢遥,长途阴赖;
十里荷花轻荡漾,水殿风光。
到清朝初年,寒亭遭忌,驿道两旁的榆柳因战乱灾害多被砍伐,“冶浦寒亭”和“绿柳长廊”两景不存。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重修《栾城县志》时只将“六景”附记于《古迹》一章中。
清道光十九年(1 839年),知县桂超万在修浚洨河时,两岸筑堤,堤上栽柳,沿河绿柳成荫,河中清流潺潺。每到春夏,黄鹂鸟雀飞鸣于堤柳之中,声色俱佳,时人称此景为“洨堤柳莺”。当时疏浚洨河时,从河中挖出了“眉山发迹”碑,此碑被当时的知县桂超万立于龙冈书院大门前左侧廊下,时人即把这通古碑也定为栾城一景——“眉山发迹”。此二景与前“六景”合为“八景”,为新栾城古八景。
栾冢秋风。栾冢是春秋时期晋大夫栾书之墓冢,其前筑有高台,系栾武子所筑。后人建祠庙于其上,以奉祀栾书。千百年来历代栾城百姓对祠庙进行修葺,每年中秋节为庙会期,“民皆报赛秋成”以庆丰收。当年栾武台周围景色壮美,出县城西北望去,万树丛中有一高冈,上筑殿亭楼阁,飞檐斗拱,绿瓦红墙掩映于松柏之中。尤其中秋至重九,是栾武台风景最美之时,此时烟轻云淡,秋风送爽,绿柳轻荡,白杨临风,田野禾稼如金,漫坡野菊竞放。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以赞颂。
柴台晓雾。柴武台是西汉棘蒲侯柴武之墓,南北朝时期(约550年前后),在台上创建善众寺,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寺规模宏大,“殿阁鲜完,金碧彩绘,仰逼云霄”,寺院内外,苍松古柏森森,石阶雕栏高古,斋寮廊庑清幽,乘晓登临,云雾缭绕如在人襟袖间也,故名“柴台晓雾”。历代文人皆有诗文吟诵。
龙潭灵雨。在县城南五里铺村东。古冶河自西北流此,忽而向东急拐而南,形成一浅漫水湾。河湾滩头蒲苇、蒹葭丛生,沿岸古柳成荫。五龙桥纵跨冶河南北,北岸有八角龙井一眼,上筑五龙亭,五龙桥东龙神庙筑台而建,龙神庙特开一池,石珑八角,水则清澈幽深。相传历代知县每逢旱年即到龙潭湾龙神庙祈雨,以求丰年,故名“龙潭灵雨”。五龙亭奇巧壮观,亭顶彩绘飞龙倒映水中,龙井之水清澈如镜,龙影随波而动,宛如真龙飞腾之状。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为龙神庙会,古风俗沿袭至今。
黉壁湖山。栾城文庙大成殿西侧、明伦堂前矗立一玲珑挺秀的太湖石,约立于明朝正德年间(1500年前后),石高丈余,嵌空玲珑,形色苍古。明嘉靖年间栾城文人张德崇曾作一篇《黉壁湖山记》,阐述了立湖山石之意,以激励学子“睹湖山,兴仰止”砺志成才,并为湖山石题写了匾额,将“黉壁湖山”四个大字镌刻于石。
凌空晓日。建于金朝章宗完颜璟时期泰和年间(约为1205年前后)的栾城县城东门外古冶河(亦称运粮河)上的凌空桥,又名东大桥。此桥和赵州的永通桥(小石桥)形状一样,为赵人裒钱所造。桥高三丈五尺,长三十丈。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安玉曾重修此桥。此桥创建之时,为金朝鼎盛时期,其时河道水深流缓,往来舟船不断,与古驿道交错,行人车马络绎不绝,使栾城县成为燕南赵北之要冲。明朝初年,古桥西端建成栾城新城.城东门面对古桥。清晨登临城楼,隔桥远眺,万树丛中旭日初升,朝霞彩云普照,紫气喷薄涌动,使登临者顿生奋发之情。冶河两岸占柳护堤,大桥雄伟之势如长虹饮涧,似太虚弦月,驾舟于河中望桥,如玉环半坠碧波之中。自金元以来将古桥定为栾城胜景之一。原名为“长桥东跨”,清道光以后更名为“凌空晓日”。
莲沼环城。明朝洪武初年,栾城县新城筑于冶河西岸,利用一段河道作护城河,其余南、北、西三面为新开河道,引冶河水环城而绕,又于护城河东南角建起水闸(又名响闸),以控制护城河水。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县赵文奎于护城河中种莲藕、养鱼虾,其后又有几任知县相继种莲养鱼,成为栾城一大景观。当时县城四周沿河绿柳扶疏,碧波粼粼,驾舟作环城之游,赏莲垂钓,令人心旷神怡。历代文人皆有诗以记其胜。
眉山发迹。为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右侍郎范志完所题的石碑。“眉山发迹”四字,隶书,字大盈尺。此碑原立于城西洨河岸边,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知县桂超万在疏浚洨河时从河中挖出。其在修葺龙冈书院时,将此碑立于龙冈书院大门前左侧。
洨堤柳莺。洨河系栾城县西部一较大河流,自古以来,因河床年久淤塞,经常泛滥成灾,虽历代治理,但水患不断。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桂超万动员全县百姓兴修水利,疏浚洨河,修筑防洪河堤,沿堤岸种植杨柳,维护河堤。自此洨河水清流畅,沿岸绿柳成荫,每到春日,杨柳吐絮,春风扶疏,鸟雀穿梭于绿柳之中,黄莺呜叫于洨堤河畔,成为栾邑胜景之一。两岸田野免除旱涝之灾,实为栾城百姓之一大幸事。
今人将清朝道光以后的古栾八景以诗记之:
栾冢千古立秋风,
环城莲沼揽舟荡,
龙池潭深祈灵雨,
碑碣表记三苏祖,
雾绕柴台紫气凝。
长桥迎旭号凌空。
湖山仰止壁黉宫。
丰稔汶堤赏柳莺。
历史的脚步跨入了波澜壮阔的新纪元,倏忽沧桑巨变,天地一新,古栾八景已然不存。当今的栾城人民喜逢盛世,继往开来,改革创新,推陈出新,创造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更多更美的新景观,城乡无处不美景,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面貌,需要我们发现和总结出更多的栾城“新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