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向沈从文学习写作
向沈从文学习写作
作者:马永欢


我在手机微信上偶然发现一篇文章《沈从文谈写作》,2016114日《星星诗刊》发表的“文学讲坛 沈从文:中国作家最不道德之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

我只看题目,就把这一篇文章收藏,择时好好体会。本月25号早上星期五,正值大理州州庆之际,学校放假之时,写一篇读后感,让我的写作从感性到理性来一次提升。所以尽管永平早上的天气处于严寒之时,自己习惯性地掀开热乎乎的被子,洗漱之后,打开电脑写文章。

“我羡慕那些生活比较从容的朋友。我意思,一个作家若勇于写作而怯于发表,也是自己看重自己的方法,这方法似乎还值得你注意。把创作欲望维持到发表上,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品其所以成为好作品的理由,也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者其所以成为好作者的理由。小有成功的愿望,拘束了自己,文章就最难写好。他成功了,同时他也就真正失败了。”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段话,字字句句扣人心弦,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望我十一年的写作路。我于2005年开始写作,写作目的就是投稿,投向各种报刊杂志,姓公的,姓母的,有稿费的,无稿费的,只要发表,只要文章变成铅字文章就行,就令我十分的兴奋。

这是我写作初期的心情,从写作成长来说,我的这一初期的心情,虽然没有从容之感,但实属正常。初期的从容,缘于文章发表,缘于小小的成功,但这种人生的从容仿佛有点稚嫩,而不是真正的人生从容,真正的从容是要经历人生风雨的,是沉淀的,是结晶的,犹如大海里的闪光的珍珠。

我把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散文经过精选,汇集成一本《火对冰的表达》散文集,于20121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发行过程中,有一个外地中年人在永平翻阅后说,“有点稚嫩,只适合中学生阅读。”怀着喜悦心情的我,面对这位直言不讳的读者的言语,当时,我感觉有点心情不爽,但还是谦虚的倾听。几年过去了,那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认为他说的是对的。真诚的读者就是真诚,不说假话,对于写作的成长来说,这真诚的话犹如良药苦口利于病。由此得出一理,写作要多听读者的心声,特别是真诚的心声,因为对写作有利,对作者的心灵成长有利,我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在后来写的文章深受读者的喜爱。

当然,有的作者不喜欢逆言,有一天下午,我到永平县邮政局看看我的专柜有无杂志,有一册《大理文化》,我扫描一下,正当时,年轻的邮递员指给我看其中的一文,他说:“马老师你看,作者把永平县文联主席的名字写错了,这是什么文章?文联主席的名字都写错了,还了得,我是个好心读者,等他来拿杂志时,我要告诉给他。”我一边倾听,一边答应,“是的,是的。”我不好多说,因为在永平文学界大家都是老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写作的时间长了,写作的观点显得十分的迥异,写作的路各是一条,他们走官方写作路,我走民间文学路。他们走的写作路,我不好说什么,但我走的路,他们在背后说什么,我无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如此而已。十一年的艰苦而愉快的写作,让我学会人生的从容,从容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文学路。这个作者,是我曾经的老同事,写作也许有个年代了,退休还继续写作,他的写作动机就是投稿,投有稿费的报刊,走似乎有利可图的写作路。他只是永平文学界的其中一员,也是为了稿费而写作的代表。

今天,我阅读了沈从文的文章后,重新审视永平文学写作界的格局,令人揪心,从古至今,从本土作家角度透析,永平的文学写作走不远,无论是纵向或者横向,为啥?我认为缺乏为文学为文化献身的伟大精神!因而无法做到人生的从容,相反,一天到晚把眼光局限在稿费上,把眼光局限在官方给予的荣誉上,甚至把眼光局限在文联组织出版的文丛上。自己有钱舍不得自费出版,眼巴巴地望着文联,在我看来,这些文学写作人简直是太可怜啦。而我自费出版散文集,一年一部,截止2016年已经6部,而且2017年出版的散文集《银河曙光》,已经加入北京新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图书出版家张艾子策划的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丛书,预计2017年上半年公开出版发行。永平众多的作家,悄悄地看着我的写作步履,有的在窃笑,有的在讥讽,有的在嫉恨,于是悄悄地远离我。于是,文联搞什么文学活动,比如编辑文学丛书也不通知我,也不与我约稿;比如,文联组织的重要笔会,也不通知我,把我拒之门外;比如,文联组织的重要文学创作奖的会议,也不通知我参加,等等。这些,永平文学界的文学现象,我熟视无睹,但我从容,如同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说:“我羡慕那些生活比较从容的朋友。我意思,一个作家若勇于写作而怯于发表,也是自己看重自己的方法,这方法似乎还值得你注意。”是的,红尘滚滚的人世间具有从容品质的朋友很多,各行各业,从政的,从商的,从农的,从军的,还有从文的,还有从事图书出版的张艾子,他是北京著名的作家,自己写的文学著作供不应求,但他不加入任何作协,从容地走自己的文学写作路,还有我尊敬的沈从文作家。

从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只是勇于写作,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自己的美丽梦想,却怯于发表。发表,有时难于上青天,石沉大海,人为因素复杂;发表,有时难为情,各种报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内容形式。所以一个真正的作家,只是勇于写作,一生一世不停笔,而怯于发表,缘于自己看重自己,看重自己的作品,珍惜自己的内心。从我的文学经验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篇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说,看重的是作品的质量、品质,而不是在什么样的报刊上发表,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看重作品发表的等级,那只是文学体制内搞的把戏,这样的把戏演绎了多少个春秋,但在广大的人民群众读者心中,烙印又如何?在大地上的生命力又怎样?所以,脱离广大读者,脱离大地的作品,无论发表在什么样的等级报刊上,值得商榷。

沈从文说得好,“把创作欲望维持到发表上,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品其所以成为好作品的理由,也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者其所以成为好作者的理由。”请我们永平的作家好好阅读一下这语重心长的话,警醒自己,不要天天做发表之梦,当然,顺其自然地发表一下,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要把创作欲望维持到发表上,捆绑在发表上,忽视自己的写作崇高使命。因为如果创作欲望维持到发表上太强烈,那将疏忽了一个作品其所以成为好作品的理由,那将疏忽了一个作者其所以成为好作者的理由。比如散文,构成散文的核心价值是自由与真实,为了发表,而丢失自由,丢失真实,这样发表了的作品,不仅丢失了自由的精神,而且丢失了内心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最终丢失了一个好作者。好作者与好作品是相关的,只有好作者,才会有好作品,不是一个好作者,哪有好作品,即使发表在什么重要的公开发表的刊物上。有些所谓的作家,其作品频频见诸公开刊物上,但我一经了解其内心世界,简直让人呕吐,其内在品质简直就是废品,不值几个钱,这样的所谓的著名作家,我司空见惯,不再一一举例。

沈从文的话,句句真诚,发表欲望太强烈的危害,“小有成功的愿望,拘束了自己,文章就最难写好。他成功了,同时他也就真正失败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的文学写作经历可以诠释。我写作的初期,就是如此的,天天写作,天天渴盼文章发表,天天渴盼稿费寄到,天天张扬我的发表文章及稿费。岁月中,进行了如此的巡回,可是编辑是轮流转的,我熟悉的编辑,一天天消失,相应的,我的文章发表走向寒冬,走向十字路口,写作中徘徊。写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活着,写作就不会停止,难于发表,却无法停止手中的笔,怎么办?我的文学写作并非万紫千红总是春,而是要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走自费出版发行之路!六年了,走过了六年的写作出版之路,走过了六年的卖书与送书的文学之路,从容了,头发也白了,走进五十四岁了,咀嚼起沈从文的话来,小有成功拘束自己,文章就难写好,成功了就真正失败了,感觉味道无穷。

沈从文说:“从一个谦虚而谨慎学习并实验态度上,写个三十年,不问成败得失写个三四十年,再让世间来检选,方可望得出谁有贡献,有作用……”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写作不是一个短暂的时光,而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又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三十年,二是四十年,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终老阶段,生命结束阶段。写作,从开始到结束就是生命个体的一生,一生就是文学的一生,就是写作的一生。在这一生写作中,积淀着写作的哲思,量的积累,质的变化,如同青竹的生长,每一段有一个质的节点,质的节点是青竹生长的量的必然。这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写作的时间观,也是他写作一生的概括。

在这概括话语中,画龙点睛地道出写作主体的态度,谦虚、谨慎、学习、实验。像青竹一样的谦虚写作,才能够像青竹一样的向上生长,写出自己绚丽的梦想。谨慎,写作是一笔一划的写,如同伟大的雕刻家的雕刻,只有谨慎,才能够雕刻出惊世的杰作。谨慎,是一种写作态度,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在长期写作中铸就的态度。沈从文用自己的丰富作品佐证这种态度,诠释这种态度,令人敬仰。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海苍茫独行吟,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写作才能够进步。实验,即践行,即走出书斋,走进广阔的社会,走进广大的人民群众心中,触摸时代的旋律,倾听群众的心声。只有如此的践行,抒写的文章才具有土地的气息,《边城》、《沈从文读书与做人》、《沈从文散文》等名著,就是深刻影响广大读者的气息。写作,不问成败得失,默默地写作,孤独地写作,愉快地写作,从容地写作,三十年不停笔。这就是一个著名作家的坚韧,像高山之巅的青松,咬定青山不放松,三十年!能够抵达这样的写作境界的作家,而且不问成败得失,不得不令人景仰,因为我写作才十一年。不,这不是沈从文写作的时间终点,还将继续,“不问成败得失写个三四十年,再让世间来检选,方可望得出谁有贡献,有作用……”四十年的写作,作品应该是层层叠叠,堆积如山,然而,又如何看待“这座山”呢?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让世间来检选,让广大的读者来检选。经过时间和读者的检验、选择、评判,才能够得出谁有贡献,有作用。由此可知,一个作家的作品对社会的贡献、作用,不是自己说了算,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要经过时间检验的,而是广大读者说了算。

沈从文说:“永远不灰心,永远充满热情去生活、读书、写作,三五年后一成习惯,你就会从这个习惯看出自己生命的力量,对生存自信心工作自信心增加了不少,所等待的便只是用成绩去和社会对面和历史对面了。这也正是一种战争!因为说来容易作来并不十分容易的。说不定步步都有障碍,要通过多少人事辛酸,慢慢修正自己的弱点,培养那个忍受力,适应力,以及脑子的张力(为哀乐得失而不可免的兴奋与挫折),且慢慢让时间取去你那点青春生命之火。”

读之,感受之,并情不自禁地生发联想,“永远不灰心,永远充满热情去生活、读书、写作,”这是沈从文的心声,也是对我的激励,对生活,对文学,永远热爱,永不灰心,即使我孤独地行走在永平文学边缘上。因为永平的文学从主体上来说,是县文联的文学,但我有许多永平的热心读者,更有许多大理的热心读者。也许命中注定,我的一生是充满快乐的,热情的,因为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在人生的岁月里,充满热情地去生活、读书、写作。你热爱生活,生活就热爱你,这是人与生活的辩证法。读书,是我生命的主旋律,自从2005年走上文学路,阅读文学的兴趣与日俱增,每一天都在阅读。在阅读中,生活的情趣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情感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写作,十一年不停笔,几乎天天写,犹如农民耕耘,热爱土地,精耕细作,春华秋实。“三五年后一成习惯,你就会从这个习惯看出自己生命的力量,对生存自信心工作自信心增加了不少,所等待的便只是用成绩去和社会对面和历史对面了。”

回首往事,论证沈从文所言,一点不假,习惯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时间的积累,三五年后成习惯,习惯存于心中,潜伏在潜意识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而已,一经偶然阅读沈从文的名言,潜意识如同地下的潜流,将喷涌而出,形成蔚为壮观的精神喷泉。这就是习惯的强大力量,也就是生命的强大力量,并且,这力量,是生存自信心,工作自信心形成的强大内驱力,比如今年我开始上高一一个班的语文课,一周有四节课,两个晚自习辅导,两个早读辅导,不是感觉清闲,而是感觉繁忙,感觉时间不够用,因为除了上课的解读,晚自习辅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作文,早读领着学生朗读课文,还要备课,仔细研究《语文教学参考》,还有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为了教好《语文》,我自费订阅了2017年一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这在永平职中校园里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喜事,因为学校没有订阅《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语文教师也没有自费订阅,也许是我的“旧病复发”,因为我于1987年秋季参加教育工作,在永平二中上政治课,就自觉自愿自费订阅几本《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海的、北京的、西安的。通过阅读,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工作自信心不断增强,如同山间的清泉,源远流长,并浪花飞溅。如今在永平职中工作,根据教学对象,根据教学目标,根据近年来高考的情况,不必如此地花费大量时间心血,但我已经习惯一种理念: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源源不断的一桶活水。工作自信心增加,也就是生存自信心增强,也就是发展自信心增加,因为工作、生存、发展三者有着内在的关联,而关联点、焊接点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就像充满活力的种子,在生命的土壤里孕育,并破土而出,发芽、展绿、开花、结果,芳香大地,回报大地,感恩大地。结果,就是力量的证明,就是成绩,用成绩面对社会,面对历史,犹如沈从文所说:“所等待的便只是用成绩去和社会对面和历史对面了。”教育教学工作如此,文学写作也如此,用自己的生存痕迹,工作痕迹,发展痕迹,写作痕迹,接受社会的检阅,接受历史的检阅,这就是我的祈愿,也是我的人生。

这也正是一种战争!也许是自己的战争,是的,从生命的个体来说,要生存要工作要发展,就要树立自己与自己发生战争的意识,自己与自己战斗的意识,自己就是自己的敌人,爆发一场内心世界的惊天动地的战争,简言之,一个人的战争。是的,在一个人漫长征途中,没有外在的强大敌人,只有内心的强大敌人,敌人就是自己的内心,由此可知,成于内心,败于内心,得于内心,失于内心,这方面的事例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人生,犹如高山流水,山再高,谷再深,流水只要有强大的力量,将会形成令人敬仰的壮观的瀑布,也将形成绚丽多姿的生命彩虹。这就是生命战争的奇迹,也是心灵战争的奇观。

当然,纸上谈兵容易,但做起来却十分的艰难,因为人生路步步都有有形无形的障碍,要经历多少人事辛酸,要克服重重生命困境,甚至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不易的徘徊。徘徊中修正自己的生命弱点,犹如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修复自己的生命伤痕,培养自己在风雨中的忍受力,适应力,以及脑子的张力,因为在生命的历程中,将不可预知地遭遇为哀乐得失而不可免的兴奋与挫折。在岁月中,自己培养了生命的忍受力,适应力以及张力,青春生命之火,将渐渐熄灭,代之而起的是朴素、平淡、坦然、从容,犹如波澜不惊的大海。这一切的生命成长之秘籍,如同沈从文的立言:“因为说来容易作来并不十分容易的。说不定步步都有障碍,要通过多少人事辛酸,慢慢修正自己的弱点,培养那个忍受力,适应力,以及脑子的张力(为哀乐得失而不可免的兴奋与挫折),且慢慢让时间取去你那点青春生命之火。”

沈从文说:“我们尊重旁人,并不是鄙视自己。我们要的信心是我们可以希望慢慢地把作品写好,却不是相信自己这一篇文章就怎么了不起的好。如果我们自己当真还觉得需要尊重自己,我们不是应当想法把作品弄好再来给人吗?”一个作家对旁人的尊重,与别人对别人的尊重,不一样。别人对别人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是出于某种利益,或者是有选择性的,像鸟择木而栖,或是暂时的,局部性的,感性的。而作家对旁人的尊重,应该是大众的,全局性的,而且是理性的,自觉的,因为只有对旁人的尊重,才会接近旁人,倾听旁人的心跳,捕捉旁人动人的故事,抒写历史或现实的光辉篇章。尊重旁人,并不是鄙视自己,而是看重自己,无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作家,作家是贴着地面而行,并让心灵梦想飞翔于天空的。尊重旁人,就是一种自信,自信在时光流转中把作品写好,因为文学写作是长期的,宛若一棵树的成长,要在风雨阳光中的成长,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成长。在慢慢成长中,文学作品会渐渐好起来,受广大读者的喜悦。我在时光中的写作渐渐树立这样的理念,克服“相信自己这一篇文章就怎么了不起的好”。当然,一篇文章完成后,作者首先的感觉应该是好的,这是一种自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文章是好的,就像一个女人生娃娃,喜悦是情不自禁的,但娃娃的成长,娃娃的好,在漫长岁月中的好,要让社会评价,因为娃娃是社会的人,所以说,自己的一篇文章怎样的好,要放入社会,让社会评价,让广大读者评价,让时间检验,广大读者说好,这一篇文章才是好。

“如果我们自己当真还觉得需要尊重自己,我们不是应当想法把作品弄好再来给人吗?”写好文章,需要尊重自己,需要写作自信,这是首要的,因为只有首先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尊重旁人,因此,首先把作品弄好,才投稿,才出版文学著作,才面向社会。面向社会,是文学写作的旨归,宛若辛勤耕耘,为的是秋天的收获。

沈从文说:“让那些自己觉得是天才的人很懒惰而又极其自信,在一点点工作成就上便十分得意,我们却不妨学耐烦一点,把功夫磨炼自己,写出一点东西,可以证明我们的存在,且证明我们不马虎存在,在沉默中努力吧,这沉默不是别的,它可以使你伟大!”

文学写作天才,也许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广大读者的喜爱,变为自己的存在证明,就需要克服懒惰心里,克服过度自信,反之,将花开花落一瞬间。我们永平的文学现象就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在读小学时,就有文学写作的天赋,文字很有灵性,但为了高考,为了找一份稳当的工作,在应考的教育体系中,那天赋,那灵性,渐渐消失;有的读初中,也如此;有的读高中,也如此;有的初入社会,也如此。天赋的消失,灵性的消失,缘于生存的压力,缘于文学创作的纯粹,只有付出,却无巨大的经济收入,还缘于自己的懒惰、自信,还缘于在文学路上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无比骄傲,十分的得意。

所以说,要当一个真正的作家,就要坚定不移地为文学写作而献身,为永平的文化而献身,为大理的文化而献身,因此,不妨学耐烦一点,因为生活有时想一团麻;“把功夫磨炼自己,写出一点东西,”写作不是一天两月的事,而是长期的,在长期写作中磨炼自己,滴水穿石,培养自己的精神意志,涵养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情感,铸就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出了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文字,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是作家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存在,历史的存在,以及现实的存在,是作家的祈愿,这种祈愿自己是看不到的,因为作家的作品在后世的存在与否,要看后来人,特别是后来的作家的文学良知,文化情怀,一个地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这种良知,这种情怀犹如作家南帆所说:“许多著名的先辈冻结在历史著作之中,庄严肃穆,矜持而古板;只有在传说之中,他们才真正活起来。”“传说不是证明细节,而是证明这些先辈没有退出生活。”是的,放眼文学界,大江南北,从古至今,留存多少文学著作,多少作家,多少先辈,冻结在历史著作之中。著作庄严肃穆,矜持而古板。如果没有活着的作家承续其文学写作精神,没有研究其文学写作的情怀,那么,冻结在历史著作之中的先辈,将永恒地在大地上庄严肃穆,矜持而古板,活不起来。如果有活着的作家承续其文学写作精神,研究其文学写作的情怀,那么,冻结在历史著作之中的先辈,将活起来,在传说中活起来,在广大读者的广阔的生活中活起来。

关于这一思想,我是有经验的,有体会的,永平有一个痴迷写诗的永平诗人,他已经离开人间好多年了,但留下两小本袖珍型,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200410月出版,曾经在永平民间悄悄传播,但他的女儿家还珍藏许多。2013年底,我在曲硐回族公墓发现他的坟墓上有块墓碑简介,我阅读后,马不停蹄地到他的曲硐老家找他的著作,没有找到,又到中屯村找到他的女儿家,终于找到他遗存的这两本诗集,我要了两本。回家后,抒写了一篇散文《对文学情有独钟的杨桢》,我是《永平回族研究》期刊的主编,于是把此文发表在《永平回族研究》期刊(2014年第2期)上,此文在广大读者眼中流传,并铭记心中,还口口相传。不仅如此,我还把此文选入我自费出版的散文集《永平记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12月出版,更加大对永平诗人杨桢的流传力度。我通过广泛宣传,离开人间的诗人的精神、情感又活起来了。这个永平回族诗人,曾经的存在,以纸质的出版物方式的存在,虽然没有在新华书店上架,但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收藏,也许在一些平凡的家庭里收藏,也在一些关注永平文化的读者口中,口口流传,而且,我热心地把这位诗人的遗存诗集存放在曲硐回族文化馆,让广大游客透窗而观,若有所思,铭记一个诗人的文化存在。这种文化的存在,如果没有热心人挖掘整理传播传说,那么,文化的存在将成为一种隐蔽,将会在时光流转中渐渐消失,这不是我自诩,而是民间文化的一种深刻诠释,因为他不是官方眼里的文化存在,而是民间局部的文化存在。如果要进入官方眼里的文化存在,文化档案,特别是县文联,到目前,是很困难的。不要说他,就是我,云南省作家,公开出版六部散文集,三次荣获大理州宣传部20131415年度公开出版图书奖,都没有一次进入县文联组织上报的永平年鉴。永平文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我困惑不已!

风萧萧,马蹄疾,文学写作,文学著作,证明一个诗人或一个作家的存在,“且证明我们不马虎存在,”不得过且过的存在,不庸庸碌碌的存在。而且,一个活着的作家,应“在沉默中努力吧,这沉默不是别的,它可以使你伟大!”沉默,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中,是一个业余作家存在的最好方式,我深刻感受;沉默,也成为了我传播文学精神,传播文化崇高思想,传播人类美好情感的最后方式。

沈从文说:“我们若觉得那些人路走得不对,那我们当选我们自己适当的路,不图速成,不谋小就,写作不基于别人的毁誉,而出于一个自己生活的基本信仰(相信一个好作品可以完成一个真理,一种道德,一些智慧),那么,我们目前即不受社会苛待,也还应当自己苛待自己一点了。自己看的卑小,也同时做着近于无望的事,只要肯努力,却并不会长久寂寞的。”

是的,其实沈从文以上所说,作为一个持续写作的我,在笔耕中已经践行有关散文理论,在散文界,各走各的路,若觉得有的散文作家走的路,也许不对,但不好说,不好提醒,一旦说出真心话,有的作家就会不高兴,因此,我选择适当的路,适合我的散文路。

散文写作,我一开始是提速的,后来,特别是近年来,速度慢下来了。我想,这也许是我散文写作的自身规律,在慢慢写作中,我想到当代社会的速度,一个“快”字可以概括,比如,烧烤,常言道,等不得,吵吃,还等不得,烧烤,烤烤吃,这就是生活中的快速现象,还有快餐。由于讲究的是一个“快”字,所以在城市,没有人家在烧柴煮饭做菜,因为时间来不及,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当下的生活是没有炊烟缭绕的生活,炊烟成为了我的一种难忘记忆;更让我不可理解的是,生活上快餐现象,被“红绿灯”行业应用,有种服务项目叫“快餐”;道路上的景观,就是一个“快”字的景观,一个“速成”的景观,小车风卷残云,高速列车不断诞生,飞机旅行成为游客的最爱;物流,信息流,等等,一个速成的时代的格局已经形成。

然而,散文写作不应该如此,应该散漫,这是散文的规律,散文理论家谢有顺说:“散文散文,许多的时候其实就是散漫的文字。因此,散文也是最人性的。之所以说它是柔软的话语,主要在于它所触及的人性部分也多是柔软的隐秘角落,写作上越是松弛,越是在不经意中传神,散文的成功性越大。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散文就是成功的范例。读他们的散文的最大感受是,你几乎看不到作家用力的地方,他们的力量好像不知不觉地被分散到了那些文字的碎片之中。这种文字在阅读者的心灵中所起到的效果,也非以冲击力取胜,它更多的是给人智慧,让人舒适。”散文,散漫的文字,而不是速成的文字,这散漫的文字体现了柔软的人性,而柔性的人性却居于心灵的柔软的隐秘角落,在不经意间会瞬间呈现。20161129日星期二,我把请假申请表递给校长,请他签字,因为我的独子要结婚举行庆典,庆典定于126日下午,冬月初八,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我享受三天的休假办理儿子的结婚庆典。校长看着我的课程、早晚自习辅导的字迹,说:“我们学校公差之类,有课的自己与其他教师调换。”他的这一说法,是在与我打心里战术,如果我与其他教师调换课,就不存在享受政策,为了享受人生难得的一次政策,我说:“不好调换,那只好看7号星期三,如果我没有特殊的事情,我来上课,我来上早自习。”于是,他签字,“按有关规定办理”。我又递交政教处主任,主任说:“我不需要签字了,5号星期一下午的辅导课,你交代给班主任。”于是,我交代给班主任,班主任同意。我又把表交给教务处,主任说:“你拿给办公室。”我又找到办公室的杨副校长,他说:“字就不签了,盖上一个大红章,带有喜字。”他自言自语,“把表挂在这里,或者你交给班主任。”我知晓他的犹豫不决,我说:“课程的安排?”此时,校长走进来,我说:“表,办公室已经盖章了,是否交给教务处。”校长含糊其辞地说,“嗯。”于是我把表交给教务处,我说:“校长叫我把表交给你。”主任收下,说:“这不是我事,是办公室的事,我忙不过来,学校的什么事我都要管,管不了。”主任的自言自语,我清楚,他不想安排课程,我说:“这请假是不扣钱的。”于是我走出。

递表这一事,仿若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校园,发生在一个老教师,已经有二十九年教龄的教师,与三个年轻领导的关系。关系就像河流与河岸的垂柳,领导如同河流自然地流淌,我仿佛河岸的垂柳,在河风的吹拂下,不断走动,默默无闻地走动,静静地观察,静静地铭记,静静地思量,静静地闲读一篇散文。能够提供读者闲读是一篇好散文的特征,作家谢有顺说:“因为只有闲读的时候,读者的心才能贴上去,才能触摸到散文的生命和体温。”我能够闲读领导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且把一颗心贴了上去,触摸领导的生命和体温,缘于我是一个普通教师,缘于我在领导眼里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教师,缘于我的心态十分的平和,也缘于领导没有顾忌之心。因此,一切都在自然中生发,心灵的独白犹如太阳明明白白,十分透明,又如河流,十分的清澈,站在河岸上的我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自然状态。

但我隐约感觉我三天的课程,可能会落空,因此我不踏实,仿佛110班的学生是我的至亲一样,也仿佛是我私人办的班级,于是我上课便对学生说:“同学们,下个星期一至星期三是我儿子结婚的庆典,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我享受休假三天,有关手续已经办理。如果有老师来上课辅导,你们41个同学就按照代课教师的要求学习好,如果没有代课教师,你们就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习,班长要管好纪律。”可爱的学生说:“好的,请马老师放心。”多可爱的学生啊。我为什么要说这一事,想用此事诠释一个人的心灵隐秘,是好是坏,将在办事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浮现,我作为办事的主体,仿佛不是一个纯粹的老师,而是一个散文作家,静心地经历一切,该说的说,该听的听,该目击的目击,该铭记的铭记,一切都在波澜不惊之中,一切都在散漫之中,一切都在不骄不躁之中,因为我经历了五十三年的人生岁月,多少个校长、领导的表演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人性的光辉与否,柔软与否,清清楚楚。更主要的是,我写作散文已经十一年,在十一年的写作历程中,历练了一颗跳动的心脏,不再急躁,而是平稳的跳动。是的,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是平稳之上的飞翔!不是生命的速成,更不是心灵的浮躁。

不浮躁,写作不追求速成,这是一个散文作家的内在品质,正如散文理论家谢有顺说:“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应该有拙的气质,特别是散文,更是要让人觉得作者的精神和情感流露都是缓慢的,沉着的,放松的。”散文的精神和情感犹如一条江河,缓慢流淌,也如一棵大树,沉着不移,坚守自己土地的位置,也像奇花异草自由放松。

散文写作“不谋小就,”应放远目光,看看大江南北,全国散文写作宛若激情的春潮,在各种报刊上,在新浪网上,在文学微信公众平台上,还有在其它媒体上,让我感受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时代中,有数不清的散文作家不断地抒写,抒写热爱生活,抒写人类的美好情感,抒写伟大的中国梦。有了这样的感受,自己的散文写作就不是为了小小的成就。有了这样的感受,就会树立正确的写作理念,“写作不基于别人的毁誉,而出于一个自己生活的基本信仰(相信一个好作品可以完成一个真理,一种道德,一些智慧)”。成就与毁誉,在散文写作的历程中,仿若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伴而行,我在十一年的散文写作中,深深体会,为什么我能够继续行走在散文写作的路上?因为我心中有坚定不移的生活信仰,相信一个好作品,可以完成一个真理,完成一种道德,完成一些智慧。这就是在生命长河中的成就,有了成就就会有相关的毁誉,面对毁誉,我无所畏惧,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继续前进中,也许会出现一时的顺境,没有社会的苛待,但自己要警醒,要高瞻远瞩,自己给自己写作压力,因为我是业余散文作家,是自由写作,没有人来要求我。在这样的写作心境中,可能呈现悲观的境况:自己看的卑小,也同时做着近于无望的事,深感文学是边缘。这时,如果失去写作的信心,失去传播文化的信心,将会停笔,将会结束写作生涯,如果文学信仰依然燃烧,依然光照人生路,那么,将会继续努力,继续写作,内心的孤独,寂寞,将渐渐消失,消失在写作的时光中。

沈从文说:“中国作家最不道德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因这点迷信,把自己弄得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我阅读,我联想,有的读者曾经对说,“你真是有文学天才。”我微笑却不回答,因为我不相信天才,更不迷信天才,相信的是对文学的信仰,缘于文学是心灵之学,缘于文学是我继续前进的一盏明灯。当然,有的人相信天才的存在,那是他们的事情,仿佛与我无关,在默默无闻的耕耘中,我写我心。

有的人问我写作灵感一事,我如实回答,我说,在我写作的初期,确实依赖文学写作的灵感,有了灵感,我就赶紧写,这叫捕捉灵感,铭记灵感,不放过灵感。但在后期,仿佛灵感已经远离我,其实灵感没有远离,却在我的心灵深处栖息生长,只要我打开电脑,安静写作,灵感将会显形。这叫我不找灵感,也不等灵感,而是灵感找我,自然涌现笔端。我认为,这种写作现象,缘于我的写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好的习惯。有了好的写作习惯,有了写作规律,就不会出现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当然,在长期的写作中,一定要克服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的毛病,因为这毛病一旦在内心生长,将会成为文学写作的一种病毒,有了病毒,文学写作之树,将毁于一旦。所以,我时时谨防这种病毒,强身健体,几乎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写作,月月年年如此。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张修东:人间随时随处便有乘除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