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的六月,天空明媚而澄清,偶尔,会飘过大片云朵。正是浅夏,邯郸学院校园内,各种果实正坐在枝头,积蓄能量,用流光溢彩编织着膨胀饱满的梦想。
怀揣梦想的不止是果实,还有我们,一群或老或少,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学爱好者。每年每月,齐聚于此,仿佛坚守一场旷世之恋。
是的,正因为待文字如恋人,他们才用情写就篇篇美文。梁淑增老师的《生命的最后十四小时》,饱蘸感情,含泪写下自己的公公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心酸场景。李红莉老师的《最美是相遇》秉承了一贯的唯美笔法,纤巧伶俐,美轮美奂。80后资深文学青年,来自肥乡的郑永涛,回忆起自己幼时因无人看管而和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爷爷结下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取名为《老小俩》。在文学的道路上,起步就跑的80后小伙儿于兵继《像牛一样活着》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这次的《大爷祭》用情真挚,写下自己和虽不是亲人胜亲人的大爷的点点滴滴。
接受评文任务的常忠魁校长认真地在稿纸上写下先前已在群里亮相的几篇文章。董宏的《早市、小贩与城管》,以小见大,具有时事性和思想性,有思考有建议。邢红霞的《独享一座山》建议主题再深挖一些,把思考和世俗进行对比,割舍掉与主题无关的句子。善于提纲挈领的乔老爷指出了于兵文章中的线条梳理问题,建议将人物的几种社会定义的身份掺和在一起,使之产生立体感。郑永涛的文章画面感强,但历史穿透感差,生活厚重感不足。《邯郸晚报》编辑李冬梅女士也就刚刚读过的几篇文章给予点评,并给予大家深切期望:希望题材拓宽一些,触角更广一些。千里迢迢从深圳归来的贯以禅理见长的雨佛作家独辟蹊径,建议沙龙在组织上下功夫,采用问卷调查,请名家讲课等形式增强沙龙的吸引力。
沙龙进行中,几位尊贵的客人出现在现场,他们是省采风学会会长赞杨、常务副会长陈春生、和凯等一行六人。我们无以昭示,只能以快节奏的击掌,新鲜滋润的水果,来表达我们的欢迎和激动。他们是带着任务而来。随着省采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春生宣读《关于设立河北省采风学会邯郸理事会的决定》,韩冬红女士和赞扬会长签订协议,赞扬会长给各位分会长颁发聘书的陆续结束,标志着河北省采风学会邯郸分会的正式成立。此间,韩冬红被聘为河北省采风学会邯郸理事会理事长(分会会长);李新县、李宪民、邢红霞、李冬梅被聘为副理事长(分会副会长);李冬梅兼任该分会秘书长。其实,散文和采风本不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互 相交融,相得益彰。
《邯郸文学》编辑吴霞女士,敬业有加,在任何场合都像个谦虚的学生。谈话间隙,他见缝插针,抛出自己的问题:“什么样的采风文章才算好的文章?”回答此问题,采风学会会长赞杨当仁不让,他以一概全: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章,才能够称之为好文章。
河北省采风学会邯郸分会的成立,是邯郸文学界一大盛事,委以五位同志以“掌舵人”之称,是信任,更多的是责任。未来会有更多的邯郸人 “行走天下,写写画画”,而我们的写作也一定会因为视野的开阔而呈现一种大气象,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