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师古求新放笔墨 ——看彭军建书法后的一点思考
师古求新放笔墨 ——看彭军建书法后的一点思考
作者:庄俨



 丙申年后的一次笔会上,初识青年书法家彭军建。当天我和他只是同桌吃了一餐午饭,并没有语言交流。真正看到他的作品并引起我的注意,是一个月之后的事情了。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初步印象是写得很洒脱,胆子很大,能放得开笔墨,布局也很新颖。完全看得出他很有悟性。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本人写不好,但是,一向喜欢欣赏同行的优秀作品,彭军建的书法所张扬的时代精神与笔墨韵味,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解读说不上,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坚守本位规矩,体现创新意识

 在悠久的中国书法史面前,数不清的后来者,无论是勤奋追求还是先天悟性的使然,所做的努力,无非是也想在书坛上有所收获,想出名,是共同的心理,但是,绝大多数人很实在,不敢想去超越古人,如果有这种想法,那也是痴人做梦,能够让别人从自己的作品里看出扎实的传承功夫,并且有所创新,那就了不得了。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所形成的秦势、魏韵、唐法、宋意、淸趣的定式法则,给后来书家们带来的更多的是迷惘,感觉不到头晕的人恐怕为数甚少。师古,并且做到极致,难上加难,而创新,更是举步维艰,除非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吹牛,真正能够走进去又能走出来,走成具有壁垒的自己,并且能够经得住理论和技术的检验以及古文化厚度与深度的考量,也许数百年以后会出现几人。毕竟,书法不像写文章,后人可以否定和抛弃古代的八股文,创造出新的体裁和新的语言,可是,书法很难,一来你否定不了传统,二来你更抛弃不了传统,你只能在传统的紧箍咒里求生存,以我为尊的自由,恐怕永远都会处于相对状态,想跳出传统这个如来佛的手心,无疑是白日做梦。因为,古代大师们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作为后来者,我们面对的只剩下狭小的空间,书体、结字、笔法、墨法都成了公认的规矩,在规矩的束缚下,创新之难难于上青天。能够通过扎实的做功,搞出点新鲜名堂,说是风格也好,说是特点也罢,也就相当不容易了,我觉得,彭军建做到了这一点。

 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彭军建这个人,在书法学习方面很低调,不事张扬,对当下流行的靠包装来美容的形式化的东西不热衷,基本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姿态。我没有和他探讨过书法审美方面的内容,不过,从其作品中既能看到曾经习贴练字的厚实的基本功痕迹,又能看到用笔用墨和布局落款等方面书法本位的审美追求。

 笔者认为,书法本位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书过程中,早期表现应该是本分,坚守本分,是书法基本功的基本功。在坚守过程中,你会自觉地安排出更多的时间去认真细致地研读古人、揣摩古人。读懂了以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基本功修炼——临摹古人。临摹古人是中期书法本位,先临其形,再临其神,待到形神兼备时,再进入后期本位——追求点自己的东西。即在表现形式方面做一些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的事情。到了这一阶段,仍然不可以绕开传统的程式、规范的法则。

      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无论你怎样发挥,你所写的字和你所写的作品,都必须让人感觉是书法。近些年被有些人热追却又被绝大多数业内和业外人士嗤之以鼻的丑书,就不被承认是书法,尽管这类丑书也具有一定的意味,但是,毕竟已经远远地背离了传统,所以,折腾一阵子,只能黯然出局。这就像我们看日本书法一样,怎么看怎么别扭,别扭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书家所接受的熏陶,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中国的传统,绝大部分都是法外发挥的东西。也就是非本位的东西。

      这类东西无论你给它安上怎样时髦的名字,都是难入正席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探索性的行为,但是,书法艺术允许你探索的余地很大,而允许你发挥的余地却很小,如果你敢背离传统本位去任性地发挥,那一定是渐行渐远地走入歧途,最终结局如何,借用一个网络热词:“你懂的”。笔者在此想表达的意思是,无论现代人怎样去理解古代人,无论你在艺术方面拥有多高的天赋,在书法面前,你都难以颠覆传统,你可以任性地折腾,但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不能离开书法本位,否则,即使你不出局,也会被边缘化,这是因为,书法是一门极其特殊的艺术,你可以搞特殊,但是,你的特殊不能背离它的特殊法则。戴着紧箍咒前行,再难受你也得忍受,你可以创新,但是你不要妄想通过自己的创新达到改变规矩、颠覆法则的目的。

 我仔细观察过彭军建的书法,他有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这种意识驱使他用笔用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结字,其次是布局。他将要写的字先进行心理拆分,

然后通过改变体位和书写角度,把心理拆分好的字,用笔墨在纸上重新组合,时而奔放、夸张,时而收敛、安静,有一种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感觉。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彭军建的书法:奔放、夸张的时候,他处于发挥自我的状态,收敛、安静的时候,他处于消化书法传统精神的状态。一句话,他自由地跑几圈,最终又自觉地回归本位,以保持自身与传承的密切关系,绝不做忘乎所以的标新立异。

      虽然我们从他的书法里,也能明显看出他对艺术形式的刻意追求痕迹。比如用笔用墨的讲究,线条的变幻经营,作品空间的斟酌,落款位置的掂量,钤印的揣摩等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他的良苦用心。但是,他又对本位之外的形式化保持警惕,

      既不随意宣传自己,也不追逐时尚、沽名钓誉。所以,他所追求的形式,是书法本位的形式,而不是本位之外的形式,在本位的框框里适度求新,并且抱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姿态。仅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看出,他在谨慎中所做的更多的是关联书法本位的思考,而不是像人们常见的那种在会写毛笔字的基础上便大肆地给自己涂脂抹粉、跳出本位给自己整容、浪得虚名的张狂形态。这一点,我从他的谦虚的态度上看得十分清楚。他每写一幅作品,都会询问一下同行:“怎么样?”“能行不?”这就足以证实他的书法本位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也是十分真诚的。从中国书法史上,我们也一样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人这样的真诚的本位态度。所以,我们能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本位上真诚才能踏实,在本位上踏实才能进步,在本位上进步才能成功。

 也许是偏见,我个人十分反感肆意妄为的张扬笔墨,更反感本位之外的形式主义。我欣赏气质静穆的作品,也欣赏张扬有度的作品,前者敦厚质朴,后者收放合规,两者都能让人感受到书法本位的精神内涵。而脱离本位的作品就不是这样,给人的感觉要么是忸怩作态,要么是半吊子武行把式,要么是色眯眯的邪欲流露,要么是不纯净的媚眼乱抛。我能理解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一切追逐利益的思想行为,但是,我不理解一些书家远远地跑到本位之外去追求形式和技巧,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把整个书法艺术界搞得乌烟瘴气、乱象横生。无论空中地面,你方作罢我登场,用尽各种手段拉人气、博眼球,用视觉冲击迷惑大众,把书法艺术之水搅浑,甚至狂妄地霸占书坛,推销自己的歪理邪说。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到,这种混乱现象只是一时的,回归本位是必然的,邪门歪道的形式主义不可能取代书法本位的正能量,自取灭亡必然是邪门歪道的最终结局。

二、注重文化修养,奠定提升基础

时代不同了,古今文化发生碰撞,当今文化发生东西南北碰撞,中西文化发生碰撞,在碰撞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是难以避免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围绕书法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问题,书法界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应该说,凡是敢于亮相的,都有些基础,并且绝大多数人还是很敬重传统的,有所创新,也没有离开传统,也许这些人都明白,离开传统就难以创造出经典的作品,作品缺乏经典质量,就不具有传世价值。笔者承认书法界这些年所做的尝试和探索,但是,必须指出,尝试和探索的结果令人失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讲的“有高原,缺高峰”。

 那么,书法界这些年所创造出的高原是什么呢?无疑是“形式”。这一点前文已经有所言及,不再赘述。那么,为什么没有高峰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也是十分清楚的,答案就是过度地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忽略或者放弃了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修养。

 德国著名现象学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在《艺术的意味》一书中论述到:“人们公正的观察表明,艺术作品,或者所谓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与日常生活经验的效果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这两种效果区分成为艺术的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前者给人们带来的艺术效果“都对深层的自我产生吸引力,并且把握它的深层本性。与这种艺术效果形式具有鲜明突出的区别的是另一种艺术效果:即艺术的表层效果。这种艺术效果本质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很大一部分由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娱乐效果或者快乐效果的效果组成。”那么,艺术的深层效果来源于什么呢?如果仅就书法艺术而言,笔者认为,它来源于文化,并且是传统文化。而文化的来源必然是读书做学问,这是毋庸置疑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再深,如果缺失了文化和精神的内涵,那你所创作的作品也必然是残疾的,无法达到深层的艺术效果,不具有深层的艺术效果,几乎都是昙花一现。

书法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它的完美的架构与成型必须依靠文化的支撑才能完成,它又是严肃端庄的,不允许你用纯粹的娱乐性的东西去诠释它、创造它,否则,只能收到表层的艺术效果——在形式的掩盖下的缺少血肉的一副枯骨。这些年来,各种形式的展览比赛,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每次都有获奖者,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就不说了,一等奖获得者每次也都有产生,那么一等奖作者的作品到底如何?如果是百分之百公正的评选,无疑,也是高原,不是高峰。总结性地讲,书法界这么多年的尝试和探索,结果就是很多人都爬上了黄土高原,却没有一个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别说登上峰顶,就是登到半山腰的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当今书家,无论你已经取得了怎样的进步或成绩,都应该老老实实地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思考和定位。

 记得有一位中国当代诗人说过,一个书法家的作品,如果不署名也能让人看出是谁写的,就算是成功了。站在书法的角度,笔者对这位诗人的观点的理解是,这个书法家写的字有了自己的“特点。”只能说是特点,不能说是风格。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那是极其不容易的。也许你穷尽一生的努力也难做到。特点的形成不难,只要你在技术层面有良好的把握就很容易做到。而风格就不同了,风格的形成功夫在字外,是属于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范畴。书法是属于中国独有的艺术,这门艺术的根源是中国独有的汉字,正是汉字的独特架构与形态才成就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汉字与书法,两者是直系亲属的血缘关系。所以,一个书法家要想真正实现从特点到风格的飞跃,就必须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品质的铸造,否则,你可能就只能永远地停留在“有自己的特点”的层次。

 文化和精神修养的范围很宽,除了必须要涉猎的古代书法理论,更需要通读中国书法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美学的、文学的、哲学的论著、二十四史、还有儒、道、佛三家的理论,总之是涉猎越广泛越好。武断地讲,如果你拒绝文化的渗透,就等于你否定了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否定了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也就等于你拒绝了文化对你的书法学习的指导。最起码的,你是写字的,你就应当深入了解中国汉字的历史起源,你可以不写篆书、不搞篆刻,但是,你不可以不去了解篆书;你可以不信儒、不信佛,不信道,但是,你不可以不去了解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历史以及他们的理论观点。毕竟,客观事实摆在那里,传统的文化哲学对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书艺、书道、书释方面,儒教、道教、佛教所施加的影响力更加深远,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中国书法艺术的厚度,每一寸都与这些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熟悉这些,对于一个书家正确地理解书法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也是一个书家不断提升自己、创造拥有独特境界与意蕴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的必经之路。

 彭军建的书法,客观地说,目前也处于“有了自己的特点”的状态,不过,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现在的书法,具有了一定的可赏性,点画、线条、布局、墨色、落款、钤印,都很有特点。看他的作品,你完全可以通过他的行云流水般的表现方式以及疏密得体的布局得到一些疲劳之后的放松感。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些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如果他沿着当前道路走下去,在书坛上留下自己的符号,完全是有可能的。至少,在内容之外,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前停留一分钟。这一分钟效应也是不容易创造的。大多数人的作品能够吸引人们的就是一扫而过。为什么呢?因为千篇一律,不要说风格,就是特点,也不突出。我相信,彭军建一定还会取得很大进步的,因为他具有书法本位意识,而且是很自觉的。另外,他很低调,不受诱惑于书外形式。能够耐得住寂寞和诱惑,如果再注意文化与精神修养,那么,取得更大的成绩应该不是困难的。

 

[上一篇] 书法刚中有柔、绘画意蕴丰厚——张丹阳书画作品赏析

[上一篇] 令人振奋的书家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