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独闯·风雪太行·宋古城
独闯·风雪太行·宋古城
作者:一介书生

      下了火车,我傻眼了。井南站是石太线上一个非常小的小站。在这个风雪交加的早晨只有我一个人下车。我也是第一次坐火车到天长古城,风雪特别大,五米以外,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到。我只好按着站台工作人员给我指的方向摸索着前进。

      雪不停的下着,好像还有越下越大的阵势。我步履蹒跚的走在崎岖的小路上,想起水浒传里林冲火烧草料场的场面,心里难免有一点胆怯。

      雪,可以把这个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模样。离开车站,转过一个门楼,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样子,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到。没有了路,没有可以借鉴的标示,不能辨别方向。我站在那里踟蹰着,返回候车室,等11点的火车,还是继续前行?此时正好来了一个路人,他也去古城,我跟着人家奔古城方向而去。

      事情是这样的,这天早晨一睁开眼,窗外的雪景震撼了我。去井陉拍天长古城多好的机会啊。于是,我收拾了一下行装,立刻奔石家庄北站。早晨七点有一趟路过井南的火车,石太铁路线上还保留着一趟绿皮车,那种见站就停的慢车。它的保留为鹿泉和井陉的山区老百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上车以后给井陉史志办的何克宁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我要去天长古城拍片,万一有困难希望她能找人帮助我一下。风雪特别大,公路停运,万一赶不上返回的火车,又没有旅馆,咋办?

      等我到达天长古城的时候,风雪已经渐渐的小了。我站在东门外的石桥上看着前方的古城,心中充满了憧憬和自豪。我好像桥栏杆上那个斑驳的小狮子一样,凝望着变迁的历史,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我脚下的这座桥叫”逸仙桥“,此桥为连拱形式,全部用青石砌成,因此称“大石桥”。大石桥建成后不久,便遇上绵河两次大洪水,大石桥东端六孔桥墩被冲垮。到了1929年才将东端六孔桥墩补修完整,竣工时邀请城关一带知名士绅商议给桥命名,因当年孙中山坐火车到山西视察,曾在当时的井陉车站停车,接见了井陉地方官员和当地知名士绅,于是大家决定将此桥命名为“逸仙桥”,并镌刻匾额嵌于桥孔之上。

      我是通过河北省博客联盟组织的“重走井陉古驿道”活动了解了天长古城的。在那个难忘的夏天,我们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分队,在何克宁的带领下走遍了古道上的村镇。把那些千年历史的遗存留在了我们的镜头里。我们的行走,丰富了我们自己,也大大的促进的历史遗存的保护。这里是东门,虽然已经破败,但不减当年的威武。

       天长古镇位于井陉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名起于汉代,唐设天长军,后晋改为天威军,自宋熙宁八年(1075年)至公元1958年,一直为历代井陉县治之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商贾云集,资源丰富,素有“燕晋通衢”之称;该镇有悠久的文化古迹,近千年历史留下无数名胜古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市县级29处、未定级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40余处,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天长镇形如簸箕倚立,绵河潆于前,北岭居于后,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由于县城的迁出,古城在半个世纪里基本未遭到建设性破坏,较好的保存下来,留下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天长古镇依山傍水,四周极为开阔,因建在大山深处的一片平缓河谷处,加上受城墙包围限制,所以多少年来,天长古镇内的规模一直没有多大变化,显得非常小,也非常奇特,用当地百姓的古谚语说:“井陉县簸箕城,周围下雨中间晴”。从南向北望去,城内地势逐渐上升,呈北高南低,北窄南宽,犹如簸箕倚立之势,故当地人将天长古镇俗称为“簸箕城”,但多数居民习惯称古城为老县城。近年来,若说天长古镇的标志,自然绕不开井“宋古城”。

  这座四周城墙围绕的古镇,建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因北墙筑于北岭之上,所以未建城门。三座城门构成了城内相应的东街、西街、南街,古镇东西、南北街道呈“T”字形布局。而城外设东、西、南、北四关统称城关:东关位于东门外,出东门为城壕街,街南建有小南门。东关东头的北面是北关,南关在城南部并与城隔河相望。西关在西门外。

       顺着东关街前行不远有一处Y字形的路口,徒步向古城外东南角走去,大约走了十几米便来到一座叫“观音阁”的歇山顶二层楼阁,人称之为“小南门”。楼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隆庆时在门楼上镶有“燕晋通衢”题刻石额,城门上建有大悲阁,供奉观音菩萨和三官。清康熙元年,又在城门上扩建了香坛亭,供奉老张爷、财神爷、送子娘娘,阁中至今还尚存清代碑石。民国时期,在城门的外围又进行了再建,并在门楣上嵌有“山环水抱” 石额。由此可见,小南门的建筑物经历了自明代至民国四个时期续建和改建,目前是天长古镇保存较完整的城楼。

       南瓮城门称“会源门” ,南城门上建有单层阁式建筑,又称“览秀楼“,我找到守卫城楼的老乡,爬到城楼之上。城楼之上,白雪茫茫。向下远望,古城苍茫。我选择多种角度拍下天长古城的瓮城,并同时用手机拍摄并发布一条微博。”茫茫大雪,巍巍太行,我在古城之上,把美景与您分享。“不一会儿,赞声一片,阅读一万。

       再看看古城墙,这里的城墙与其他的城墙大不一样。这个始建于明洪武九年的天长古镇城墙,它不是用砖砌成,而是用大小不一,圆溜溜的河卵石或凿得方方正正的石头很齐整地垒砌而成。据说天长古城墙初建时,主要是夯土成墙,嘉靖二十二年,南城墙被水冲毁,为防水患在重新修葺时,南城墙和东城墙全部改砌成石壁,以河卵石毛砌为壁,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石城。修葺的同时,又在东、西、南三门外各增加了一个瓮城和在城墙建弩台十九座,用以护卫城池。

       历史学家梁勇在他的文章里介绍说,天长镇的城墙,是一座军事防御设施,并非北宋创建的。此前唐代的天长镇必有城墙。这座城垣除了箭楼、城门是明代以来用青砖堆砌之外,外层几乎都是河卵石砌成。这不仅是一道神奇的历史风景,体现了建造者就地取材的智慧,从战争防御来看,这些表面光滑的河卵石,也增加了敌兵攻城的难度,加上城墙各门的瓮城,构成这座兵城的第一道防线。

       天长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代的天长镇是井陉古道上一座重要军事堡垒,背靠山峦、面对绵蔓河。唐代大诗人王维过井陉时,以“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苍山”之句赞美这里的山水风光。

      天长镇控扼井陉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垣坚固、城墙箭楼巍峨雄伟。在唐末五代历史上,这里发生过一系列重要战役,给这座古城留下了悲壮的记忆,也显示出在北宋之前这座军镇的规模。

      人说井陉是一座地上博物馆,天长镇就是璀璨夜空里的一颗明星。镇内现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多处,河东井陉古瓷窑遗址,天长古城、文庙、城隍庙、显圣寺、通济桥、龙窝寺、秦皇古驿道,皆山书院、王家庭院、逸仙桥,旧县衙、都堂府、观音阁等三十余项。天长镇可谓名符其实的历史古城,文明胜地,文物古镇。

      人杰地灵,人杰与教育相关。从东门沿街向西走几米,就到了东靠城垣,西临县衙,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的皆山书院。“皆山”,取井陉乃岩邑,四顾环山之意。皆山书院是井陉文化的发源地,原名为“学宫”,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二年,改名为“皆山书院”,是当时井陉县的最高学府,威名远扬,吸引各地学子纷纷来此求学。据说,皆山书院出过进士7人、举人百人、秀才不计其数,对井陉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城已经失去了过去的繁华,但它仍然像暗香的腊梅一样,有着让人眷恋的风采。

      许多景色还没有来得及拍摄,我不得不草草收兵。因为我必须去赶11点的火车。不然在这个大雪天我会遇到麻烦。

       走过逸仙桥,来到国道上,非常凑巧遇到何克宁,她说:我刚到,正想给你打电话。河东村的祭祀活动马上就要开始,咱们一起走吧。拍完以后我带你到县城。

       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让我碰到了。

       井陉民间有着丰富的祭祀活动,只是几十年来几乎统统荒废了。重新拾起来要感谢县文联的马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中,他走遍井陉的角角落落,挖掘出不少精彩的内容。

      河东村的这场祭祀活动是纪念神农氏的,整个活动的主题是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农耕,不要忽视了种田。一定要把最大的力量放在种田上。

       在当今社会以利益为最高原则的时候,全村老百姓倾城而动,来祭祀神农,来弘扬种地为先的精神不能不说是值得人们钦佩的。

      农村的空村化不能不说是当今社会一大问题,人可以住在城市,山区那些土地呢?仅仅靠平原上的耕地能养活全中国人嘛。
       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城市仅仅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广大的农村生活着绝大多数农民,如何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定是重之又重的问题。
      祭祀神农,我们的祖先能告诉我们什么?


[上一篇] 云台山随拍(作者:海的浪漫)

[上一篇] 那日曾被鱼啄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