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在离县城非常遥远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虽然已离开了几十年,但是我还是常常怀念故乡那一缕缕炊烟。
故乡的炊烟,那是伴我成长的摇篮。在儿时的记忆中,正逢贫困年代,天天只靠胡萝卜、山芋(红薯)和一些野菜充饥糊口。但村里每天都会升起袅袅炊烟,那是乡村生活的象征和标志,是乡情的凝聚、乡风的流淌。每当我从外村上学回来,或在春种秋收季节,与父亲扛着锄头、铁锨,拖着沉重的双腿,从房后田地里走回村口时,总是习惯朝村庄上空张望。只要看到屋顶那些黑如乌云青似晨雾的炊烟,就犹如闻到在娘灶堂旁烧火从锅里飘出的野菜饭香,我早已饿的咕咕叫的肚皮立即停止翻腾,疲惫的脸庞就会像花一样绽放,一天的疲劳似乎也随着炊烟一起飘散到了空中。我们兄弟四人,爹娘为了我们能长大成人,付出了人世间的千辛万苦。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哪怕是到亲戚或邻居家去借、去要,也不能让我们饿死。每天只要看到破旧的土屋房顶上有缕缕青烟升起,我们就有饭吃了。那缕缕升起的炊烟,就是我生命的炊烟,是我生命的摇篮。
故乡的炊烟,是我永远牵挂的乡愁。后来,我长到18岁,到了当兵的年龄,报名参军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离开家乡头一天的那天晚上,村支书在我家特意为我举办了一个简朴的欢送宴会,我看到支书将一千响的鞭炮放在灶台的烟囱旁,准备宴会之前燃放,谁知,欢送宴会还没开始,烟囱旁的鞭炮受热后自行噼噼叭叭炸开了,当时的情景至今挥之不去。第二天清晨,全村人都出来欢送我,爹娘含着泪水,把两束红绸缎披在我的身上,支书又在我的胸前带上了光荣花,这是把全村的希望寄予吾身。我慢慢地走出了小院,走出了村庄,我回首望着生活了那么多年的村庄,看着养育了我18年的爹娘,看着我少年时代一起下地干活、砍柴的好伙伴,那一时,我道不出再见,早已泪痕满面,那一刻,我含着泪笑着和亲人们握手相别,心中却总是依依不舍。尤其是那一缕缕炊烟,在晨光里熠熠生辉,渐渐朦胧了我的视线,可就是在那一刻,却永远印在我的心里,烙在我的脑海里。走的再远,飞得再高,也不会忘记,那才是我心灵休憩的地方,那才是我的家,因为,那里有永远难以忘却的乡愁。
故乡的炊烟,是催我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我喜欢故乡的炊烟,喜欢炊烟弥漫的纯朴,喜欢炊烟升起的宁静,喜欢炊烟飘荡的空灵。在我的眼里,萦绕在村子上空的炊烟是一首婉约的小诗,是一幅随意泼墨的画,更是一道我心中的风景线。几十年来,我从一个不经世故的小伙儿,变成了两鬓斑白、年过半百的人。但是无论自己的岗位如何变动,职务是否升迁,我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的炊烟,因为那是我一生中催我不断奋进的力量和源泉。
我从部队复员后安排在县城工作,只要有空就回家看看。但是每次离家时,母亲一边为我准备行囊,一边偷偷地抹眼泪。我问母亲为什么又哭了,她总是说浓烈的烟雾熏到了眼睛。我越行越远,母亲站在门前的身影与炊烟合为了一体,飘散在空气之中。我思恋故乡的炊烟,始终觉得它是故乡村庄固有的一个特殊的符号,不仅是有形的,也是有声音的,更是有味道的。有炊烟袅袅升起的地方,就会呼唤着在外的游子对故乡那份难舍的眷恋,炊烟牵引着他,不会让他迷失回家的方向。有人说:“炊烟是房屋升起来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是村庄的声息和呼吸。”其实炊烟该是村庄的一道风景,寂静的老屋、灶台旁一只倦倚的懒猫,灶膛前忙碌的母亲点燃柴草,右手一边往灶膛里添柴草,左手“呱哒、呱哒”拉起风箱叫得欢。当各家各户的炊烟袅袅升腾起来时,村庄上空缭绕着一幅幅动态的画,忽聚忽散、混杂着忽浓忽淡的各种柴草燃烧后特有的味道和饭菜香。炊烟袅袅弥散在村庄上空,把它的那一份灵动浸染给了村庄。一排排土坯房,一缕缕青烟,描绘出一幅乡村黄昏宁静和谐的生活画面。
青山依旧,绿水依流。如今,乡村的炊烟早已脱去了锦织的轻纱,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我们难以再见徐徐升起的炊烟。因为,乡村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它在告诉人们,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行走在乡村,到处都是充满都市气息的小洋楼,家家户户用的都是液化气和沼气,那蓝色的火焰舔着锅底,锅里滋滋的炒菜声响,无不透出诱人的香味。
故乡的炊烟是我最不能忘记和最温馨的记忆,是连接我与故乡的纽带。只要看见炊烟升起,我就想起了故乡,想起母亲。炊烟,如今已彻底从我们的视野里飘散,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在我的记忆深处,乡村的袅袅炊烟,让我刻骨铭心,让我永远怀恋的乡愁。(2019年6月4日)
作者:河北省东光县税务局办公室
手机:13932711539
[上一篇] 种荞麦
[上一篇] 诗词识故旧,却是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