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胸藏锦绣落笔生花
胸藏锦绣落笔生花
作者:自然

                胸藏锦绣落笔生花
                                                                               ——诗人书法家郭庆华印象

 

文/王俊霞

  

      郭庆华,河北书画诗词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河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地域特色艺术创作领军人物”。  

      诗书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诗词手稿和书法墨迹被中外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在新华网主办的中国收藏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荣获“2013中国最受藏界关注艺术家”称号。

   

    他是诗人,心怀万物悲悯苍生,以诗人的视角透析草木兴衰和世情百态;他又是书法家,以诗情引书兴,以诗心入翰墨,诗书联璧,让书法艺术融合抒情性和诗意美而更具人文情怀!多重身份的交叠重合,让他成为一个立体多维的人,自由地游走于书法艺术和诗词艺术之间,为这两种艺术增添了一道悦目风景。

    诗心与墨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与现代专精一门的文人学者不同,古人讲究诗书兼修,大诗人往往也是大书法家。诗词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人生命精神的双翼,深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郭庆华先生,正是这样一个接续传统香火的文人书法家。在忙于繁杂公务的同时,他执着地坚守了诗人的性情,书家的追求,成为书法界与当代诗词界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具有深厚人文担当精神积淀的高等学府,蕴养了郭庆华先生骨子里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赤子情怀!对苍生对万物无不心怀一种既喜且怜的情感,风云变幻、草木兴衰、社会热点、民生百态,都成为他诗文捕捉的焦点,既让传统意义的文人情怀接上了地气,又丰富了当今高度物质化社会的精神需求。

    社会浮华,人心浮躁,人们的灵魂就像迷途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无所依托,处于高度焦虑状态,而郭庆华先生却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自己的灵魂深处,遍植了满园诗词艺术的绿树红花,从家国情怀到个人幽思,从诗朋唱和到游兴雅怀,从佳人风姿到天伦之乐,那些信手拈来的佳词妙句,如果不是一种高度淡定从容的状态主导,又怎么会有那样纯粹的表达和诗情的释放!没有胸怀宇宙的博大与广阔,又怎么会有心游九天的豪情与境界。心宽意广,方能容得下万物枯荣,装得下世情冷暖!也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书法本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文人书法贯穿了整个书法的发展历程。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无纸化办公时代,电脑代替了手写功能,书法才开始游离于诗情之外。而郭庆华先生以其深厚的诗词修养和淡定的文人气质坚守着文人书法的传统,倍受收藏家和书法界关注。

    诗书一体,独抒性灵。郭庆华先生这种高迈致远情怀更为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文人书法其旨趣是尚文的、尚雅致的、尚情怀的、尚经典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帖,是因为《兰亭集序》本身就是一篇文采风流、气韵生动、悲天悯人、别有怀抱的美妙文章,而书法只是这篇美文的载体。郭庆华先生曾经在多个场合阐述文人书法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他不仅尊崇古代先贤,对当今有学问的书法名家亦同样是见贤思齐。他曾和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黄绮先生纵论诗书,惺惺相惜,并以两首诗词相赠,后收录在他的诗集《天放韵事》中。

    对于书法艺术,郭庆华先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旨趣和艺术主张。他认为——隶书端庄秀丽,适合于写简短的格言警句或对联,文字之间形成一个小型的组合,观众会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某种启示和审美愉悦;而楷书犹如一位大家闺秀,走起路来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用这种字体写佛经比较适合,有利于修身养性;行草书则具有一种动态的韵律之美,如佳人走路,裙带翩跹,举手投足,仪态万方,婷婷袅袅,比较适合用来表现自己个性化的诗文。这可能是他从个人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他的这种拟人化形象比喻为书法艺术评论提供了一种更为鲜活的评判标准。的确,欣赏他的书法,如同各色佳丽款款而来,风姿绰约,顾盼生辉,赏目悦心,美不胜收。

    世间万物,以稀为贵。郭庆华先生坚守的文人书法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底和诗文修养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片绚丽多彩的纸上桃源,那里莺飞草长、落英缤纷,有自然的山温水软,有佳丽的窈窕风姿,有诗人的曼妙歌吟,有哲人的理性思考,那些流淌着的笔墨线条已经不再是方块汉字的艺术表达,而是思想和感情完美交织的格律诗!

    他的书法,不因技巧取胜,而是以情感动人!正因为胸藏锦绣,所以才落笔生花,他的笔端流露出的是一个诗人的高雅情怀。

    他的书法,是一个当代诗词家的墨迹,其文化意义上的含金量可想而知!无怪乎早就有名人墨迹的收藏者,关注他的手稿,长期追随收藏。

原文地址:

http://paper.hbjjrb.com/html/2014-04/25/content_157323.htm

 

[下一篇] 关于书法的文化底蕴探析

[上一篇] 【历法读诗】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