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门外》作者张炳吉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2年出版】
繁忙的工作告一段落,终于可以拿出前几日喜获的散文集《路在门外》细细品味,心中充满惬意!
翻开扉页是作者简介:张炳吉,笔名赞杨,河北赞皇人。1983年河北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军队工作,曾参加对越自卫防御作战。部分散文作品曾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被选入《北大基础教育文库》和全国中小学教材同步辅导读物,累获全国、全省散文奖项,有散文集《乡关路远》、《路在门外》等专著。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散文世界》签约作家、《散文风》编委。
看完张炳吉先生简介,我对这本书更是平添了一份好奇,觉得张先生可能又是一位军营作家,经过战斗的洗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他的文字一定会充满战士的刚毅和不屈的斗志,一定还弥漫着战场上的硝烟和夜晚野外的静谧。
继续翻,是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延青先生的作序: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溯河而上,风里浪里和岸畔,入目的都是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隐寓着一些启迪心灵的哲理和情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发现河、写河并不难,但是能透过河的故事把握故事背后的、比故事本身更为深刻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了。文学和哲学虽属两个学科,但同宗同族、同根同脉,两者的融合可相得益彰。文学的阴柔和活泼,可以给冷峻、抽象的哲学带去轻松和欢快,而哲学思想的深邃和启迪,又能使文学变得深沉与凝重。作家的使命就是当好两者的媒介,使其完美结合。这一点,炳吉兄做了成功的尝试。
看完延青主席对《路在门外》的评说,越发激起我阅读的兴致,我飞快地翻阅目录,迫不及待地进入正文,《困难有时是一股气味》、《据典宰鹅》、《享受幸福》......,我被这些小美文深深地吸引,不能自拔,一口气读了100多页。
读“年少之晨”,我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仿佛又听到小伙伴们的欢笑声,又看到青青的山坡,又闻到淡淡的花香,仿佛又回到外祖母为我倚窗梳头的慵懒清晨。我惊叹于炳吉先生文字的优美和细腻,他把那些看似平常的田间劳作、玩耍嬉戏竟能写得如此活灵活现,艰涩的生活竟然可以那样有滋有味,枯燥的劳动竟然可以那样充满情趣。他如数家珍一般,把“耕地”、“捞瓜”、“摸鱼”、“宰鹅”、“剃头”等一盘盘珍馐合盘托到我的面前,让我目不暇接、垂涎三尺。读《夺命的马尾丝》,我好像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举起竹竿,悄悄地向树上的蝉投下夺命的圈套,少年的的机智、灵巧跃然纸上,蝉的大意和愚钝令人叹息。而后,炳吉先生通过“套蝉”想到“套人”,想到职场中的“圈套”,令人倏然惊醒,歹人们可能天天在费尽心机地为善良的人们布置圈套,善良的人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们套牢,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
读“校园之忆”,一个个给过我温暖关怀,给过我深深教诲,给过我人生启迪的可敬的老师们不停地浮现在眼前,他们和我亲切交谈,回忆我们的过往......“校园之忆”无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学校对伙伴对老师对那个时代深深的眷恋,“造句之殇”中小伙伴的狡黠和顽皮,老师的睿智和严厉,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看得我忍俊不禁;“一百件好事和一件坏事”里那个偷瓜回报论,直看得我心惊肉跳,真为那个吴姓同学的前程捏一把汗,他情商可谓高,“那西瓜真甜”使他扶摇直上,只因为和大队长一起干过一次偷瓜的坏事,大队长怕被检举,对他有求必应。我很惊奇于吴同学的“悟性”,但更是怜悯大队长的“被绑架和被利用”,他估计也曾追悔莫及,但已经被枷锁牢牢套住。小小的故事无不渗透人生的大玄机;“跳马”更是把害怕体育训练的学生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总是趁老师不注意从没跳过的人群偷偷溜到已经跳过的人群,看得我频频点头,直呼和我当年怎么如出一撤?看到跳马训练时那个唐山的小伙子无论如何跳不过去,不是骑在“马背”上,就是肚子顶在“马屁股”上,无论教官怎样辅导,怎样帮他克服胆怯心理,他就是跳不过去,但当毕业考试来临,教官在他试跳三次都失败后严肃地对他说:“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跳过去了,马上毕业下部队当排长,跳不过去就回地方挖你的矿去!”听到这话,那位同学突然握紧拳头,圆睁二目,咬牙切齿,大喊“我不要命啦——”随着这惊天动地的呐喊,他像饿虎捕食一样冲过了,像雄鹰展翅一样起跳,双手一扶马背,“噌”地跳了过去。读着这些活灵活现的文字和惟妙惟肖地描述,我好像看到了唐山小伙子眼中喷射的力量,听到了他发自胸腔内部的呐喊声,我惊诧于炳吉先生对人物刻画的技巧和功力了。若无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极高的文学素养是很难刻画人物到如此形象逼真和传神的,从自己对体育训练的害怕心理到体育课上的令人难以觉察的开溜到唐山小伙子训练和冲刺的一招一式,以及他握紧拳头圆睁二目的滑稽表情,都让人忍俊不禁和掩卷深思。
读“父老之辈”,老祖母、母亲、爷爷、老舅、狼咬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我仿佛看到老祖母每天早晨不辞辛苦地扶着井架对着井底叨念,仿佛尝到了甘甜清冽的井水,我感觉像在梦中一般,一切觉得那么不可思议,赞水得水难道真的那么灵验?我的好奇心被牵扯着,当看到录音机效果比不上老祖母的“原唱”,根本无法感动井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我也真的意识到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井水也不例外!但炳吉先生竟然引入量子物理学概念,从科学角度来证明赞水得水的原理,可见炳吉先生宽阔的视野,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文艺范儿作家能做到的,同时联想到人体内部水含量占71%,可见赞美和鼓励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大借鉴作用。这就是一个拥有深厚哲学功底的作家的独到之处,他可以把简单的事物融入哲学的精神,从而凝练出深邃的思想和灵魂!《裁缝咒语》《车干与椽子》《韧缘于烤》《耕地比赛》《拾粪》,一篇篇美文短小精悍,但没有一个不在阐释人生的大智慧,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各个内心充盈,或如杜师傅杜裁缝般的世事洞明,懂得“裁衣”并不是裁衣而是“量身”“量心”;或如反对派老舅浑身充满“吉气”,从而引入民主决策机制,由家事到国事,不一而足;或如母亲般的智慧和通达,由母亲的“捉刀后选”机制想到把权利如何放进笼子里的国家权利监督制衡机制,让我看到一个长期供职于国家机关的优秀领导干部的真知灼见和家国情怀。
读“四海之友”,我更是看到炳吉先生幽默风趣的一面,他的《近跛随跛》,那些生动形象好笑又好玩的文字禁不住让我捧腹大笑,从愉快地加入锻炼的队伍到屈辱地跟随到羞愧交加、忍无可忍地逃离,期间,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描述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但当他话锋一转,说“我势单力薄,难转乾坤啊!当一个身穿素衣的人跳入染缸时,他岂能改变染料的颜色!”我的笑声也就戛然而止!!!这难道不是面对社会的丑恶,一个内心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公民呼唤真善美的无奈和呐喊吗?但歪风恶俗一人难逆,多少无奈多少叹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何等圣洁,但近墨者黑的警示又是何等寒而彻骨!《吃面条烫脖子》《发菜和枸杞》《脚画》无不令人在捧腹大笑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又像一杯杯醇香的美酒令人久久回味,齿间留香。
读“山水之印”,我仿佛徜徉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之间,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期待也能够与禅师邂逅,听听他“放下”才有清明的心灵,“放下”才会无忧无烦,“放下”才会幸福的禅语。读《渴了先啃金刚骨》《当心抓住的是一根枯树枝》,不但体验了“驴友们”的艰辛和不易,也佩服驴友们的坚持和勇气,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战胜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和敬畏大自然的快乐以及通过旅程对周围世界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独自攀爬难,借力而上易; 人生需要借力,但借实力者得力,得“佯力”者失力,所以一定要判断自己抓住的不是一支枯树枝。读《响蜜为己》, 我第一次听到非洲撒哈拉以南猎蜜人和响蜜鸟的故事,知道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鸟为猎蜜人带路也是带着自己的目的而来,顷刻间觉得自己多年来低估了小鸟的智商,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老鼠能掐会算”觉得很是不可思议,现在知道小鸟都会利用人类的力量捣毁蜂巢来获得蜂蜜,享受“幸福”,就像作者说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论是人和鸟,还是人和人,只有在共同利益面前才容易达成协议。”作者在一山一水之间,把自然和人进行了完美对接,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抽象到具体,由无声到有声,把人性的善恶进行追本溯源,让人茅塞顿开。
读“都市之记”,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对一些市侩现象的司空见惯和无可奈何,比如《弯腰为利》《投票》和《殡仪馆见闻》,确实道出了一些都市人唯利是图,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揭示了人性的自私与狡诈,不得不为炳吉先生入木三分的描述而折服,让读者在小事件中深沉思索,正如先生的文后跋语:人情,魔绳也。易结,易断。结、断皆因一个“用”字。有用易结,无用易断。
《路在门外》虽短犹长,虽近犹远,从孩提少年写到耄耋老者,从家乡的玉石草茎写到都市的鲜花楼宇,从身边事写到街边人,从得道禅师写到市井小人,可谓包罗万象,仪态万千,世间百态尽收眼底,时而令人捧腹大笑,时而令人悄然落泪,时而令人豪情万丈,时而令人掩卷沉思……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积淀,没有锐利的双眼,没有善感的心灵,没有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不可能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好文!期待炳吉先生的新作。
[下一篇] 思考,让读书变得更加有趣
[上一篇] 从人格美容到灵魂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