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令人动容的阅读 ——读《书籍是人类最深奥的智慧,也是传承人类精神的主要方式》
令人动容的阅读 ——读《书籍是人类最深奥的智慧,也是传承人类精神的主要方式》
作者:马永欢


我在手机百度上阅读了两篇网络文章,第一篇是《书籍是人类最深奥的智慧,也是传承人类精神的主要方式》,第二篇是《中国文坛到了一个巨大的被误导的时代》,真的是令人动容。在这样的积极情绪高涨的心境下,不写一篇文章,是难以放下的。

来自朱光潜《谈修养》的《书籍是人类最深奥的智慧,也是传承人类精神的主要方式》一文,我阅读后,有以下重点感受:

“书籍记录的是人类的宝贵经验以及重大事件的处理方式。”书籍是一种记录,是一种经验的记录,是个人经验的记录,也是人类宝贵经验的记录。经验是事件的经验,而且是自己认为的重大事件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处理重大事件的方式,也就是如何处理重大事件。如我正在阅读的著名作家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择》,如何解决中纺问题。所以说,“我们看书是为了学习经验”,学习间接经验。

“人类每前进一步,留下的遗产也就越多,需要的记录也就越多,记录越多。记录需要文字,文字需要被纸张印刷下来。”当一个作家不容易,要有文化的担当,要记录人类文化精神的遗产,还要出版记录,甚至用自己的血汗钱出版记录。出版了,一个写作周期才算完成即写作出版。

书籍出版后要解决的问题是传承,阅读也是一种传承,如同作者所说,“精神遗产的传承就像是我们阅读书籍一样,越传承,越是流传多年。”因此书籍与读者相关,读者越多,而且是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越多,书籍承载的人类精神遗产传承将久远,因此得知,我将进一步拓展传承空间。

书籍还是文化学术前进的里程碑。文化是区别于经济政治外的人类精神传承,所谓精神传承包括文化艺术。然而我们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是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为出发点,一步步完善,一步步传递,而后传播,传播是传承的必要,传播是广为人知,传承是继承精华。”书籍,是文化学术前进的里程碑,是文化学术研究的起点、出发点,所以说书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书籍就没有相关的学术研究。在此还要弄清楚传承与传播的关系,传播是传承的必要,传播是广为人知,传承是继承精华,要传承就要传播,而且是广为传播,反复传播,如有的文学名著,再版又再版。

书籍“还是指导我们前进方向的基础,因为很多时候,人类的宝贵经验都策划成了书籍,书籍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高手遇事,不是求人,而是求书,求相关的书籍,用书中的智慧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这就是我痴迷阅读文学书籍的根本缘由。

    《中国文坛到了一个巨大的被误导的时代》一文,我阅读后,有了新的认识:

阎连科文学讲稿:“社会要求作家和文学必须承担起太阳、月亮的功能,而文学恰恰又没有这个功能。文学是非常寒冷的,作家也是非常寂静的,他只是希望在太阳下边晒晒暖,在月光下边交谈交谈,散散步而已。”我反复读,反复思考,于是想到:2020年春节长假的早上,我几乎都在我家附近的月亮广场散步,而且是一个人。在阳光下散步,步来步去,晒晒暖,感觉不错。晚上,同样在这里散步,一个人,走来走去,走到月亮出来。感觉也不错。我热爱的文学写作仿佛如此。

      “今天咖啡馆文学非常盛行,并不是说在咖啡馆写作就叫咖啡馆文学,而是这种文学的风格:温暖中有一点寒冷,甜美中有一点伤痛的文学,这是我们今天的作家整体在追求的一个文学局限。”我想来想去,是认同这一文学观点的,咖啡文学,温暖中有一点寒冷,甜美中有一点伤痛。从哲学观点看,有些哲思味道,让人阅读这样的文学后回味无穷。

“门罗也好,卡佛也好,村上春树也好,弗兰岑也好这些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自由》也好,卡佛小说集《大教堂》也好,村上春树所有的小说也好,也包括门罗的《逃离》等等这些经典作品,这一类作家全部都有一个特点:在写作的内容上,在写作的人物上已经在从社会历史向家庭转移,基本不是家庭也是微小的人群,是那么两三个人、四五个人、五六个人。”这种潜滋暗长的转移,作为痴迷文学写作的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从社会历史向家庭转移,“再也没有《战争与和平》那么宏大的历史,那么大的苦难;也不会有巴尔扎克那样的对整个社会的描述和关照,对整个民族的关心;当然也不会再出现像卡夫卡小说中对个体的人的深刻关怀。”从人数来说,文学写作的内容走向两三个人、四五个人、五六个人,也就是说,不是多数,而是少数,也不是一个人。

      “为什么说我们再也写不出《青春之歌》,写不出《烈火金钢》,写不出《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样的作品了?因为今天的作家和那时候是完全不同的,那时候作家对某一种政治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写出这样的作品是非常正常的。但今天我不太相信,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作家他们内心对某一种信仰能够像当年那些作家那样坚定,当一个人内心信仰发生问题,再去写那样的文学是会打折扣的。”我想,这是有关文学写作信仰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作家,有什么样的内心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作家及其文学作品,首先要透视其信仰。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妙处且与君说——《史海抚掌录》自序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