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随国与随地(文言)
随国与随地(文言)
作者:昌隆




       考,曾无史。又考,随有国,无多据;再考,曾乃随国也。均无据。随非无史,史未善也。
       庚子秋,昌隆往随州,瞻曾侯乙墓,再考“曾随之辩”。昌隆以为,曾为侯之名,立随国,有随地。后人称曾之国,时无据也。然曾侯乙墓得展随国雄采。
       随,周之封地也。自武王得天下,成康分封诸侯,歌舞升平,天下得安。周王姬姓,黄帝后裔也,授南宫扩为曾侯于汉东,亦黄帝后裔也。曾侯因封立国,兢兢业业,凡七百余载,几与周史同庚。
       西周凡二百余年,又东周五百年,汉东分立厉、随、唐三国,大夫季梁辅随侯,使“夫民,神之主也”、“修政而亲兄弟之国”,施“避实击虚”之军策,使随渐为“汉东大国”。左丘明《桓公六年》道,汉东之国随为大,国之策相较也。时楚国强悍,周天子虽“三次征伐”而不得。然随弱为附庸,但因“随修政,楚不敢伐”。又,“大夫季梁辅随侯”非“大夫季梁辅曾侯”,随国之据一也。
       曾侯乙墓得见天日,编钟以音乐,漆器以天文,又金雕玉砌,青铜华铸,彰显侯爵地位。曾侯乙在位之年,已随之垂暮,而泱泱国之强大,不可同日而语。
       瞻曾侯乙墓,方知有随,其后有随地、有随州、有随之官,而无曾地、曾州、曾之官也。随国之据二也。
       惜随侯使季梁策,始纳后弃,致四面树敌,终与强楚役而丧国辱邦。昌隆往随地,深感随国之强大,随王之睿雍,致国运昌盛且绵长,非文明教化繁茂不可得也。

(译文)
       经过考证,曾国没有历史记载。又考证,随国是存在的,但证据也不是很多。再三考证,有专家认为曾国就是随国,这一点更没有证据,只不过是推论而已。但我认为随国有历史,只是没有见到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的罢了。
       庚子年秋天,昌隆前往随州,瞻仰曾侯乙墓,去考证“曾随之辩”。昌隆认为,“曾”为侯的名,是先建立随国,然后才有的随地、随城、随县、随州。后人称“曾国”,是没有依据的。但是,曾侯乙墓得到展出,终于让我们看到了随国的风采。
       随国是周朝的封地,自从周武王得天下以后,周成王、周康王分封诸侯,建立众多分封制国家,使国家歌舞升平,天下平安。周朝的国王都是姓姬的,都是黄帝的后裔,授封汉东建立随国的侯爵南叫宫扩,也是姓姬,也是黄帝的后裔,南宫扩就是乙的祖先,我们况且称为姬乙。姬乙因为得封曾侯而立随国,兢兢业业,传了七百余年,几乎与周朝的历史同时期。
       西周建国二百多年,东迁又过了五百年,这个时期称作东周。这个时期在汉东地区分别建立了厉国、随国、唐国三个诸侯国,在他们的南面是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东周末年,随国的大夫季梁辅佐随国的曾侯,出主意要随王注重人民的意愿,他讲“人民,是神圣的主”、主张“修正政策,而和周边的兄弟之国建立和亲关系”,实施“避实击虚”的军事政策,逐渐使随国成为“汉东地区的大国”。左丘明在《左传/桓公六年》中写道,“汉东之国随为大”,指的是国家政策和国力而言。当时楚国是比较强悍的,就连周天子对楚国进行了三次征伐都奈何不得。但是,即使成了楚国附庸的弱小随国,就是因为“修政”,导致“楚国不敢讨伐”。另外,历史上所说的“大夫季梁辅随侯”非没有说“大夫季梁辅曾侯”,这是昌隆认为”随国“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
       曾侯乙墓得见天日,使我们见到了各种文物,像编钟,说明音乐已经很成熟;漆器上的画则表现了天文学的先进,又有众多的金属雕刻,玉石配饰,青铜器和华丽的铸造工艺,这一切彰显了侯爵的地位。实际上,曾侯乙在位的时候,随国已经开始走向没落,泱泱随国的强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参观曾侯乙墓,才知道有随国,然后知道有随地、有随州、以及知道有随国的官吏,而通过参观仍然不知道曾地是哪里、曾州是哪里,以及曾国的官吏。这是昌隆认为随国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二。
       可惜随国的曾侯虽然使用季梁的政策使国家强大,但开始时采纳,然后放弃了,导致国家四面树敌,最终和强大的楚国打了一仗后,导致丧国辱邦。昌隆来到随州考察,深感随国曾经的强大,有随王的睿智和雍容,使国家命运昌盛,而且绵绵长久,是随国的文化、科技成熟使然,没有文化、科技的繁茂是不可能的。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石门疫情亲历记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