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散文集《自在独行》,大32开,共326页,感觉是别样的行旅,且行且乐,不是一两天,而是好多天。好多天的阅读之旅,感觉贾平凹的散文篇幅短,不长,像著名散文家王剑冰老师提倡的一样,也像我国传统散文一样。另外,贾平凹的散文,无论从散文的艺术性上来说,抑或从思想性来说,是原创的,具有独特性,比如叙述,就像聊天,就像聊家常,娓娓道来,行云流水;比如擅长修辞,让叙述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生发文学性。
1
“读着父亲的信,我脑子里就响起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啊,母亲,你还是坐在那院中的月光底下,摇着那辆纺车吗?那榆树稍上的月亮该是圆满了吧?那无穷无尽的棉线,又抽出了你多少幸福的心绪啊,那辆纺车又陪伴着你会唱出什么新的生活之歌呢?母亲。”
这一叙述,宛若散文诗,一读,浓烈的情感立即涌出,像地下喷泉,在夜晚的霓虹灯中色彩斑斓,令人喜不自禁。再读,让人联想,我联想到我曾经到过山东淄博参加笔会的情景,那一晚,我与文友走在一个村庄,路边有一个老人摇纺车,优哉游哉,仿佛自得其乐,老有所乐。于是,我不仅好奇地拍摄,而且蹲在纺车前看。重复阅读,眼前浮现一幅图景,有院子,有月亮,有纺车,有贾平凹的母亲,有棉线,还有榆树。由这些素材建构的画面,美不胜收。图景,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因而,我想象着倾听新的生活之歌。
2
“她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儿。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什么,每一堂却被她的声音陶醉着。”
我阅读着,我想象着,我在学校教书已经三十三年,在三尺讲台已经三十三年,有关讲课的声音,好听抑或不好听,我的声音,其他教师的声音,我好像没有感觉。也许,自己是教师,天天月月年年身处讲课声音之中,没有了对听讲的知觉;也许,只有局外人才会对一个教师讲课声音的敏感。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在讲台上讲课,声音好听抑或不好听,对听者,对听课的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刺激作用。如果学生感觉好听,便好好的听课,这是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一关,沐浴在好听的讲课声音中。声音,成为一种教学传播的媒介。
3
“父亲忠厚而严厉,胆小却嫉恨如仇,他以此建立了他的人品和德行,也以此使她吃了许多苦头,受了许多难处。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我想到一个家庭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想到了著名作家贾平凹传承了他父亲的思想文化,那就是要建立自己的人品和德行,为他人多做好事,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家庭的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贾平凹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作家,深受全国读者的喜欢,原因之一,是与他父亲对他的深刻影响是分不开的。
4
“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一个造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费。但是,句子造得长,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或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教师却表扬我,说我脑子灵活,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画出,让我连做三遍。”
给我感悟,一个学生要学好语文,要着重爱造句,学会造句,像贾平凹学生时代,造的句子越长越好。从语文教师角度说,要引导学生造句,从不爱到喜爱,造句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也是语文学习拓展——写好作文的前提。一个学生,一旦痴迷作文,将会走向文学创作之路,著名作家贾平凹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5
“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做地,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叫我念。我念着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做,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我眼前这一幅画面,精彩纷呈,一个作家的写作如果到这样的情景,已经渐入佳境。写作,心要静,只要心静,就会静静地做,静静地想,静静地作。不仅如此,还要与故乡人心心相系,洗耳恭听村人叙说,获取写作素材。写出后,念给村人听,村人是第一听者,看听者的反应、表情、专注。我也想到,我经常进村采访,收集写作素材,并且把写好的文章送给提供素材人看,抑或被采访的人阅读。看后,如果满意,那就诠释我写得不错。读者的满意,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
6
“如果我是歌星影星,从事的就是热闹的工作,可我热闹了能写出什么文章?我同陈继儒一样,我可能者,也是唯独处淡饭著述而已。”
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如此,我了解的其他有成就的著名作家,如莫言、迟子建、阿来、周国平、王安忆、残雪等等,都是心静的作家,都是不喜欢热闹的作家。这些著名作家,都是我学习文学创作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无形的引导作用。
8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孤独的内涵,是我多年来不断探寻的,阅读贾平凹以上文字,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悟出孤独的内涵是:“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说实在的,我文学写作十五年,独处已经习惯了,也必须独处,也就是必须孤独,比如阅读文学需要一个人静悄悄的,写作,更需要一个人静悄悄的。只有静悄悄的,才会进入阅读世界,才会进入写作对象。这情景,叫投入,叫专注。当然,每一个人都需要知己,都需要被理解,这是人之常情。一旦遇到知己,被理解,心情将会呈现别样的绚丽多彩。所以说,一个人在人生岁月中,既要孤独又不需要孤独,是在孤独与不孤独的矛盾关系中生存与发展的,而不是走向极端。
9
“弱者 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
弱者,我不想强调,而强者,我也不想强调,我只喜欢在弱者与强者中间移动、言说。然而,眼前的文字,不得不让我寻思一番:弱者,趋向群居,集合便是芸芸众生。其二,弱者奋斗目标是指向强者。一旦转化成功,便失去本色,失去初心,难以回头。这样的人,我见过不少,有的人,为什么走上违法犯罪的路?答案不言自明。
10
“认识到将军也好,小偷也好,哲学家也好,暗娼也好,他们都是以各自的生存方式在体验人生。”
我喜欢以上文字,就是喜欢“他们都是以各自的生存方式在体验人生”。作为写作者,应该多看看他人的生存方式,多听听他人的人生体验的声音,因为,写作,对于自身的外部来说,是一种记录,一种感悟,一种描述。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关于“三路”,四位评家这样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