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路”即张炳吉先生创作的三部散文集《乡关路远》《路在门外》《一路风情》。由于每部文集的书名中都带有一个“路”字,所以被大家简称为“三路”。“三路”出版后,一些作家、评家以文章或诗歌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经作者同意,兹选择四篇(首)发表。
1、石平(评论家):自然本真的哲学视域与美学构建—张炳吉先生“三路”赏析
2、王浩(评论家)作者性灵决定散文品格——评张炳吉的“三路”
3、石香元(将军、诗人):发乎其心,动之于情——“三路”作品印象
4、好评一事(诗人):书情诗谊乡愁路——读“三路”和石香元将军诗有感
自然本真的哲学视域与美学构建——张炳吉先生“三路”赏析
作者:石平
所谓“三路”即张炳吉先生创作的三部散文集《乡关路远》《路在门外》《一路风情》。由于每部文集的书名中都带有一个“路”字,所以被大家简称为“三路”。
三部文集,三种气象。《乡关路远》是怀恋故乡的乡情性散文;《路在门外》是论理说道的哲理性散文;《一路风情》是他壮游天涯的游记性散文。近年来,文学界注意到在张炳吉先生的笔下,散文呈现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共赏、相互激励的新态势。张炳吉在这个万事万物求新求变的年代,延拓散文创作边界、坚守散文人性本真、追求散文美学价值,使新时代散文走向更加开放远阔的新世界,是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散文品性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映照人民群众的灵魂。《五猖会》《藤野先生》《女吊》《狗·猫·鼠》《纪念刘和珍君》,鲁迅的这些散文,或抒写故乡、或刻画师友情感、或化作匕首投枪,给散文创作注入革新活力。实力派散文家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或寄情自然山水、或偏重书斋煮文、抑或反映社会现实,构架起现代散文流光溢彩的人文大厦。新中国成立后,刘白羽、杨朔、秦牧、魏巍的散文则熔入现代化更加激越的情感和更加宏大的历史叙事。新时期以来,贾平凹、周国平、余秋雨、周晓枫的作品呈现对事对物独特心境、展现对人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新时代张炳吉先生“等闲拈出便超然”,追求自然拙厚的美学格调和哲理化的散文品性,艺术地反映平常琐碎的生活里闪耀的哲理与整个时代精神的美好,使“土气息泥滋味”散文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相反的方向有新景》强调“从相反的方向看人、看事、看风景、看世界、看历史,可以发现与众不同、新异的东西”,《临帖不可一辈子》指出“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特色,别人对你的评价仅仅是肯定,而不是赞誉”,《存车参数》说明“不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害人不浅”,《该怎样挑选西瓜》阐述“放权于人,实则放松自己”的哲理,而这些又与他河北大学哲学系四年扎实的学习功底密不可分。
“三路”散文集讲究独特的文化情调和本真的个体生命本位,将“公安三袁”的“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文学主张和归有光“洗炼精粹、情深隽永”的散文品格推向极限。表现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存在和体验等诸多主题。《童年的小油灯》里能看到母亲灵巧的摆弄,欣赏惟妙惟肖的“手戏”。《猎兔随想》表达同情弱者的善意,辩证阐述强弱的意趣。《日落五马山》抒发对家乡 “父亲山”的由衷热爱。《石头下的生命》展现生存不易、弥足珍惜的顽强生活态度。
行路采风是“三路”散文集呈现独特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张炳吉先生不赞成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采风,多次不惮险巇、不辞辛苦,发掘有深度、有内涵的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为占有第一手材料,他曾五赴正定、数抵天津、海南客居百日、武当采风七天,展现典型、生动、独特的生活细节,终于在时代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
“三路”散文集在为我们带来时代气息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对生活哲理、人生志趣的关注,这些美好情感是我们每个人、我们民族前行的精神引领和价值标尺。
作者性灵决定散文品格——评张炳吉的“三路”
作者:王浩
张炳吉先生(笔名:赞杨)目前创作的散文集有“三路”,即,《乡关路远》《路在门外》《一路风情》。三部散文集中的《乡关路远》是作者怀恋故乡的乡情散文集;《路在门外》是论理说道的哲理散文集;《一路风情》是作者壮游天涯的游记类散文集,亦是他创办河北省采风学会之后,带头采风、带头创作的一部采风力作。
《乡关路远》这本书(200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我读过两遍。其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家乡在河北赞皇,老家那斑驳的老墙,清澈的溪流,褐色的山脉,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壮阔背景,形成了他创作的内驱力。读这本散文集,你会发现张炳吉先生是非常热爱家乡的人,无论是他在越南战场的“猫耳洞”,还是在政府机关部门,他对故土情感不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淡、消失,而是越发醇厚起来。家乡的习俗和文化是张炳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母体,他从源头出发,攀升到艺术的高地,反映了他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读懂了他热爱故乡、留恋故土的温度和厚度。故乡是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一个心里怀有故乡的人,是一个有"根"的人,一个历经风雨沧桑尚能保持童稚之心的人,是一个心地干净的人。散文贵在一个"真"字,这个"真"不仅是生活的真实,更是作者在世俗烟火中捕捉到的人类的情感共鸣,是人性情的本真。张炳吉先生无论是写破败的老屋、荒寂的院落、儿时的油灯,还是写亲情友情、乡风俚俗,都给予我们这样的打动。
张炳吉先生的散文集《路在门外》(2013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故乡题材为背景的哲理散文集。打开本书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笔下有很多普普通通的故事;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下面却埋藏着很多令人唏嘘、赞叹的哲理和感悟。张炳吉先生对于哲学的嗜好,一方面来源于他在大学读的就是这个专,河北大学哲学系四年的大学生涯,奠定了他扎实的哲学功底;另一方面是他对自己经历的深度思考,善于从哲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剖问题。但是,他的笔触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对事物的哲学诠释上,没有一味地在文学故事里宣教哲理,他还在很多文章里用文学的艺术笔墨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上”思想、“唯书”的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哲学需要思考、思辨,散文也需要思考、思辨;思考就是感悟,就是找到一个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既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一种“哲感”,这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要素和基本原理。一篇好的散文,要出新意,包括题材的新颖,立意的新颖,形式的新颖,手法的新颖在内,就需要多多思考。张炳吉先生把哲理与散文进行有机的“嫁接”,不仅彰显了他的散文创作的功底,也彰显了他的哲学功底。
《一路风情》这本散文集无论字与词还是篇章题目都变得“洋气”起来。作者的笔触穿越过家乡巍巍太行,走向远方,甚至让读者跟随他的视野走进另一个国度——欧洲。瑞士的皮拉图斯山那空旷寥廓的蓝天、那顶着一头白雪的一座座青峰,在他的妙笔下显得神奇壮观,让读者欲罢不能,手不释卷。张炳吉走遍了祖国山水,在他的笔下亦有了灵山,有了秀水,更有了大都市的神采。这说明,张炳吉先生阅尽千帆之后,练就出一双慧眼,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从极平凡处挖掘出不凡,又在细节之处洞察人性的幽微,用非常节制、自然的语言描述出来,令人回味悠长,过目难忘。张炳吉先生的这种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很值得写作人借鉴。
格非先生说文学是经验的表达。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的创作,都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验与积累,是作者思想与情感、学识的一种体现。无论是前些年张炳吉先生创作的《乡关路远》《路在门外》,还是最近出版的《一路风情》,都是他多年来他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他对文学的痴爱,这种痴爱不但没有因岁月的流逝消失或者变淡,而是逐渐进入一种理想的艺术状态。多年来,他工作之余,不断采风,勤奋写作,守虚处静,多闻博识,始终保持着一种勃勃向上的文化状态,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毅力。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以心灵为纽带,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素材,通过视觉的信息,把个体审美经验通过文学的形式,用妙笔解读和诠释出来,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并把自己的愉悦以艺术的形式传播,带给更多的人快乐,是一件神圣、厚德的好事。我们希望炳吉先生把这件事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期待着他的“四路”“五路”“六路”“七路”“八路”问世,祝愿他路路通达,祝愿他的文学创作之路越走越宽。
2019年6月
(三)发乎其心,动之于情——“三路”作品印象
石香元
2019年3月27日,张炳吉先生把“三路”赠送给了儒将、原成都军区副司令石香元中将。9天之后的4月5日,张炳吉先生收到了石香元将军发来的信息:“炳吉同志:感谢赠书。拜读了你的三本散文集,深为感动。说实在的,这些年收到的赠书不少,但有些书无论何种文体只是随便翻翻了事,个中原因不言自明。而你的散文,说不忍释卷并非夸张。一是有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二是有思想(视角独特,耐人寻味);三是有自我(亲身经历,真实可信);四是有趣味(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五是有哲理(或寓理于事或借事喻理)。当然还有一条,就是我们是同乡,你文中所注入的乡情、风情、人情与世故,与我均不陌生,因此倍感亲切。祝贺你并期待你有更多的力作问世!石香元。 4月5日。
在发给张炳吉的信息的最后,石香元将军还用自己创作的一首七律来抒发自己读“三路”的体悟:
七律·赏读“三路”致炳吉
石香元
赞杨三路散文坛,
纸贵京华有桂冠。
一路风情①门外秀②,
乡关路远③路藏丹。
荷包蛋④里乾坤大,
白马泉⑤中海韵宽。
旗石⑥饱含强国梦,
油盐酱醋尽名餐。
注:①③是指张炳吉两部散文集的书名;②是指散文集《路在门外》。④⑤⑥是“三路”中散文作品的题目。
书情诗谊乡愁路
作者:好评一事
近闻张炳吉先生赠送石香元将军“三路”后,将军以诗回敬。笔者深受感动,挥笔写成小诗一首《书情诗谊乡愁路》献给先生与将军。
书言三路有出处,
诗话远途自肺腑。
路路写意亲历为,
行行诗谊字玑珠。
诗书千里总关情,
文墨乡愁脚下路。
军地相惜蜀来往,
借事喻理两厢顾。
2019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