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腕下抒翰墨 胸中铸山水
​腕下抒翰墨 胸中铸山水
——记著名皖籍书画家王徽文
作者:
       (檀力“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末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春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颊,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浔,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天今如何。”(录自唐代李颀送陈甫章诗篇)

       往事越千年,江淮好景象,春风吹拂,万物萌动。如今我们又走进了21世纪第20个春天,又是一年春草绿。就在不经意间,桃花红了,鳜鱼肥了,油菜花黄了,紫藤绽放了,广袤的山水醒了,春天里的人们醉了。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许多人禁不住春的诱惑,虽处在疫情期间,纷纷走出家门,奔向大自然,踏着春天的旋律,走进春天。

       姹紫嫣红是春天;春江水暖也是春天;鹅黄柳绿是春天;远足踏歌也是春天!

       有人掐起一把报春的桃花,修饰楚楚动人的春天;有人以灿烂的笑容;聆听花开的声音;有人描画春天;有人亲吻春天;更有人拥抱春天。

       王徽文,现为安徽省美术会员,省直机关老年书画联谊会常务理事、江淮诗书画研究院会员、高级书画师。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受著名画家亚明、卓然等大师教诲,作品曾多次参加海内外画展并获奖,被美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人士及单位收藏。

       王徽文正以昂扬的姿态,把江淮的春风,带给了海内外,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合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万幅书画作品,旨在于专家同行朋友观众交流提高,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我和王徽文相识35年了,岁月如梭,如今,他的艺术文脉又历经数十年风雨磨砺,再度以新的艺术视角面向社会、面向观众。执着的信仰与民族艺术熔为一体,展示出一种肃静之美、哲学智慧之美、音乐旋律之美、书画张力之美。

       如果说这些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神性,是因为在艰辛的岁月里上苍让王徽文从谦卑做起,从活的水源里汲取智慧和力量,达到心静如水的境界。

       王徽文,在书法上坚守传统,长期研究古今诸家之精华,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得到一种由传统而发端的质的飞跃。

       王徽文早年博览中西,立足于民族绘画艺术。通过对山水画法度的辨证审美研究,开创了山水的新图式,将优秀的传统笔墨熔汇到多维组合之中,为山水画带来新的艺术生命。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高度浓缩的结晶,其深邃的精神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是每一个有志于中国画艺术的实践者、创新者取之不尽的宝藏。中国书画犹如一条长河,它总是在永不停息的涌动中发展着。今天的中国书画发展进入一个多元化的创新时代,犹如春天,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多元化也已渐演为当代中国书画的主流形态。然而中国书画的创造、革新、发展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书画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品格,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代的艺术精神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属于当今伟大时代,具有民族气派或民族精神的新作品。因此,“传统出新”才是中国书画发展的最终出路。王徽文正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上,去寻觅中国书画创新的基因,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时代气象的新作品,来推动中国书画的发展。

       王徽文书体以他擅长的楷书为主,或真、或隶,其它书体样样精通,行式有条幅、中堂,也不乏有横幅、四条屏。作品简洁畅爽,活泼而不散乱,娟秀而又遒劲,潇洒而又有情致,溢美而又显大气,给人浑然一体之感。

       王徽文的书法,有其强烈的个性特征,同样的真、行、草,在他的笔下,却表现为别一番与众不同的风格、面貌;他的楷书,古朴典雅;他的草书,空灵飞动;他的行书,铁骨铮铮;他的隶书,宽博厚重。总体看来,他的作品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外行人早就眼花缭乱了;而内行们则一幅幅地欣赏,一幅幅地玩咪,那其中的妙处,他们心中自然明了。因王徽文笔下变化多端、每幅作品的趣味又各不相同,有些人看了不大相信这是出自一人之手,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都面露惊异。因欣赏角度不同,情趣各异,见仁见智。

       王徽文的书法临作基础很扎实,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形神兼具的高度。且用笔沉稳踏实,涉及的书体面也比较广泛,说明他是比较重视书法的基本功的训练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在他的创作作品则是以追求“趣”的变化为目的。点画和笔韵都比较轻松随意。同时也注意到了行笔过程中的变化和节奏,而且在墨色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有一定的自己的面貌。在这其中,我认为他的楷书作品更为突出点,主要表现为,整体章法布局较为统一,字的大小变化也显得非常和谐。力求其简,不增一笔,也难减其一笔。在一些大字对联中,写得大气且轻松随意,显得耐看和有嚼头。如果总括起来看,我觉的王徽文的作品写得“轻松”和“随意”,没有太刻意的味道,这就为今后自己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当然这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

       我20年前,曾和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良勋先生,多次交谈中国书法现状,张良勋曾说:“有人批评当代书法创新不足,但个人私见,觉得书坛之势,恰是继承不够。”余以为此话是很有见地的。书法不同于科技,乃传统文化,对今人而言,是如何将前人深厚的文化功底,炉火纯青的法度,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的问题,然后再经历渐变的漫长路程产生新的面貌。我想这也是方石所走的一条艰辛之路。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书法创作中就得心应手,轻松随意,彰显笔致和意趣,所谓“积学累功,心手相应,当其挥毫之际,自存成书于胸中”是也。欣赏他的书法,你会感到字里行间“或敛束相抱、或婆娑四垂,或阴森而高举,或脱落而参差”。挥洒自如,随意安排,不拘一格,涵泳而不显露,自然而不作派,千姿百态,实为可观。进而细察,点如珠、划如玉、体如虎、势如龙,可见功夫必到深处,才能水到渠成,非东拼西凑者可为也。

       再看王徽文的画作,他那特立独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他那不趋时尚、不逐潮流,以传统水墨写意去展现自然灵性与意趣的方式以及内蕴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使他的作品洋溢着传统的山水精神和现代审美的愉悦。

       观摩王徽文作品,不难看出,他的艺术灵感与创作激情,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对自然的体验与感悟,对传统绘画的汲取与研究。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的李剑晨先生曾对中国画提出过“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源”的著名创新观点。这使他与李剑晨大师的创新理论不期而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景象浑然而一,山水意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甚至挣脱了其自然形貌的限制,致使画家表现山水的手段更加丰富,突破了拘守程式规范的传统山水画疆界,形成饶有神韵的境界和饶有神韵的语言风格,完善着自我观照的空灵意象与物我合一的意象浑然。

       个性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决定一个人的艺术气质。就王徽文的禀性而言,他不属于风流倜傥、潇洒放逸的才子型画家,也不属于因循守旧、固守理法的传统型画家,他真诚朴直,外柔内刚,属于广览博阅、以学养入画的学者型画家。他步入艺坛有所成就,概括起来就是“勤”与“缘”两字。幼年巢湖岸边柘皋古镇的生活环境,使他有缘较早地进入美术创作的舞台,青年时代,在安徽电视台里,聆听名师大家的谆谆教诲,使他有缘在较高的起点上涉猎山水画领域。他的外柔内刚使他具有一种坚不可摧的韧性,韧性的外化就是一个“勤”字。如果说“缘”字使王徽文的人生道路很快转入自己的艺术理想,那么“勤”字又使他不断迈出扎实稳健的脚步。他在中国画笔墨上练就的浑厚功力和积累的丰富技巧,都得益于他的“勤”与“缘”。

       形式语言层面的中国画传统,包括了结构、造型、色彩和笔墨,其中最重要的是笔墨。王徽文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浸淫于传统笔墨,沉醉于山川烟云之间,他临习了自宋元以来的山水名家作品,并予以深究,在他们的作品中归纳提炼出苍劲凝练、沉着浑茫的笔墨表现方法,发现了他们以中锋用笔为要义的原则,而且常以中锋的古、健、老、活、方的笔法、笔型去力避刻意、死板、呆结的笔墨弊端。贾荣志继承了他们用笔、运墨的经验,运笔生动松活,方而不板,洁而不滑,墨气丰富、润泽,作品中一派苍茫、华滋的景象。

       这里的以气入笔、放意而行、气韵充足、气势悠扬、纵横之意与自由舒畅,只有在逼近传统的过程中,由对物抒情转为对心性、心境的寻找、发现与畅写,才能顺势而发,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对传统与当代文化语境的重新认识,进一步拓宽了王徽文的视野,使他在传统的规范中脱颖而出,显示了他文思浩荡、灵心飞动与新锐感受的性情本色。他的博学多识和学养的深厚,使他尝试把理念化的思想世界,虚构的想象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世界这三个空间打通,在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笔墨的形式语言,使自己的山水画文本独辟蹊径,卓然不群。

       已故安徽省博物馆研究员、黄宾虹大师的11年弟子,石谷风先生,生前曾和我谈起过,新安画派及其传承的有关问题。他说:“黄山有安徽画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是安徽现代山水画发展的外部优势。

       人们习惯称颂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冬雪、温泉等。可是,在画家们的视觉感受中,黄山却显露另一番令人心醉神迷的情境。

       黄山的独特魅力,不在某一座孤立的山,不在某一块孤立的石,也不在某一株孤立的松。大自然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对黄山各个构成因素神奇地进行整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整体量感和张力的黄山。黄山方圆几十里,号称百里黄山。跌宕起伏,奇险互生,首先以其整体的张力,震撼了人们的心灵。黄山雄浑、博大的气势正契合唐宋山水画所代表的中国艺术精神。以大观小是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它是古代画家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代山水画家艺术地把握、体悟黄山的方法。画家用以大观小的方法观照黄山,统摄黄山的总体气势,感受弥漫于自然万物中的那份神秘。冥冥之中,画家和黄山已经融为一体,为河山立传也就成为画家的自觉追求了。

       黄山的独特魅力,在于那随时出没、变化无常的云雾。皖南多雨,山中经常云雾缭绕,黄山更甚。雨后,山色如黛,浓郁深邃。云雾在山间流动,如面纱之轻柔,使黄山那秀丽的面容,若隐若现,如梦如幻;观者则如醉如痴、流连忘返。云雾在山间聚集,如巧匠之善剪裁,使山形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黑大白,大实大虚,起伏错落,令人目不暇接。云雾的遮蔽,在山体之间形成大片的空白,更给画家留下强烈的审美期待和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深色山体流动的错觉也是云雾造成的,山的造型像浓墨泼在白色的宣纸上,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生命力,控制着山的生长、伸展、绵延,其间的变化,无规律、无目的,随意而自由,令人惊叹,令人叫绝。黄山虚无缥缈的天然境界,正是水墨画家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它给予画家无穷无尽的创造活力和灵感。

       黄山的独特魅力,还在于那完全裸露的岩体和巨石。4亿多年前,黄山地区曾是茫茫大海。到中生代白垩纪时,炽热的花岗岩浆,突破地壳进入岩层中,凝为“地下黄山”。后地壳运动,几经沉浮,大海消失,山峦突现。地球内力的收缩、震荡、断裂,加之外在自然力的雕琢,终于形成今日黄山的面目。大量矩形、方形、三角形、圆柱形石块,以巨大的造型体量,强化着形体的视觉冲击力,而引起人的敬畏感和尊崇感。岩体上的自然纹理,清晰生动、自然,宛如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程式。画家驻足静观,不仅是看黄山,而是在读传统,读山水画发展史;是在与古代大师对话,是在体味大师观察的敏锐和创造的智慧。”

       王徽文的山水画笔简意浓,追古出新,呈现出清润、散朗的美学风貌。他内心深处敬畏养育他的土地,敬畏家乡的文化。

       时值春天,合肥艳阳天,我在淮南寓所,一边细细品味王徽文的山水画,远山、近水、院落、林舍、曲径、树丛,好像见过,但说不清在哪,宛若梦里曾识。画面上流淌的气息,高古、和谐、纯净,似从远古而来,带着诗意与灵性,但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实际上,是方宁心灵的歌咏。

       当代画坛,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一方面出现繁华、热闹景象;另一方面,大多数画家的作品媚俗随流,带着烟火味与金钱气息,缺少慰藉心灵的因子。重复别人与自己,生搬硬套所谓创新的较多,能够正本清源的委实可贵,王徽文则是其中一位,他坚持为艺术而创作为心灵而创作。从海内外观众评价中,我发现,在他的身上,看出了浓郁的文脉情节与家乡情节。是啊,文脉传承上,书法方面从小受乡贤指教,由碑入帖,颇具功力;绘画上,初习新安画派,以渐江为最。,取之清逸、疏雅。随后,上溯两宋。在汲取传统文人画大家滋养的基础上,师造化,法心源,重用笔,辅以用墨,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墨语言,营造着朴素自然、清韵萧远的山水意境。另一方面,对家乡的眷恋是他挥之不去的情结,他以赤子情怀去表达皖南山水神韵。无论是小幅写生,还是大幅创作,母体都是家乡山水。正因为带着一个文化人的家乡情感去创作,笔情墨趣,直抒胸臆,一画一境、画画不同、境境有异,潺潺流水,绵绵诗情。在清雅、疏散中透着生命律动,洋溢着真情实感,这是他的作品动人心扉之所在。由方宁的画作风格,不禁让我想到黄宾虹关于绘画的妙论:艺术学那家那法,固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但那家那法,都有实际的自然作根据。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技巧。而王徽文得画不仅做到形神兼备,更追求一种“内美”,达到了国画很看重的“有笔墨”的艺术境界。

       王徽文山水本无言,吾用语而代之。艺术的创造是艺术家所体验感情的传达,是其心灵的写照。王徽文之皖南乡情山水,或曰新徽派山水,接续传统精神,探讨风格新变,已渐渐自成一家,个性日强而不乏当代气息。比之古代新安派,有其静谧而无其荒寂;比之宾虹老人,山川于浑厚中更求清雅,草木在华滋中更求逸韵;比之融合中西一派,有其直面自然讴歌生活的新机,而能摆脱焦点透视的束缚,自由处理空间,求灵活散落,处处醒透,处处生活。

       王徽文对笔墨潜心研究和实践,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风格,他擅以自由而沉稳的书写造型,采用行书笔法入画,积点,由点而生发各种不同的线,书写不同形态质地的自然形象,以深淡不同的墨色块面映衬散淡的点和不同形态的线。” 王徽文他所塑造的简淡、清逸的山水世界是无数人追寻的精神家园。因此,他的出现是中国山水之幸,艺术之幸。

       如果说王徽文的书法创作是脱胎于古人,从历史的艺术隧道中摸索出来的话,那么他的中国画创作则是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再经过自我深厚学养的“孵化”而诞生的艺术。因此,他的中国画创作具有意境的深度和形式的变化以及笔法的独特等多重艺术元素。

       纵观他的中国画作品,取义简洁而又内涵丰富,用墨考究而又轻松自在,立意简明清新而又富于想象空间,却没有太多意象上的累赘现象,让人在欣赏过程中总能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舒畅感觉。尤其是黄山写生作品,集中表现了这种创作风格。在艺术语言的运用方面,甚至超脱了绘画语言功能,让绘画语言传递出文学语言的意境。

       如他的山水画《泉响溪湍》,画作落墨的视角是由低而高呈仰视状,近处的树木与山崖虽然不是浓墨重描,但是笔致细腻逼真,因此形象也就显得十分清晰明朗;而对远处的峰峦与树木的描绘,则轻描淡写简笔意味多些,使画面景观愈远则物象愈朦胧,运笔着墨浓淡层次殊异,形象特征也随着视线的由近及远而逐渐地由明晰变得模糊,可是画面意象却越来越深邃,意境越来越耐人寻味,层次上的落差感十分突出,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种创作方式是王徽文采用一种直觉性的描写方式,是将西方油画创作理念的视觉效果,运用于国画创作实践,以增强其视觉冲击力的一种笔法变化。这种笔墨、线条变化的尝试,在中国画创作领域并不鲜见,它取代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点、线艺术,使画面不断发展、延伸、变革,使画面鉴于似与不似之间,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情趣和内在韵味。

       又如山水画《皖南春早》,在创作形式上,其水墨艺术较之于《泉响溪湍》而言更加突出。他在充分运用艺术形式来表现作品所蕴含的主题上花足了功夫,特别是构图艺术上的灵巧发挥,其手法的娴熟程度,堪称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王徽文创作这幅作品的一个新意,也就是他的创新价值,就在于他将东方艺术的意境美,融入到了西洋画中的抽象美之中,从而更加有效地彰显了中国画的写意特色,使抽象与写意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相互融合,彼此之间相得益彰。

       可以看出,王徽文的山水画,浓缩山水魂魄,极显笔墨趣向,雄浑豪放,笔意纵恣、风骨浩荡、景象蓬勃、峻拔刚毅、高旷纵横、直面沧桑、充满自信和霸气,每一笔,都流露出对生命的追问和对自然的深沉思考。

       古人以山为德以水为性,主要是从山水中提炼文化气韵。而王徽文的山水画作品,不仅给人一种水墨淋漓的笔墨、气韵、色调体味,还蕴含着一种可贵的民族情感、文化性格与审美情趣,更透露出一种哲学深思、生命忧虑与自然律动。

       王徽文的山水,既是他眼中的山水,更是他心中的山水;既是一种意象山水,又是在表述自己生命的一种体验,一种情怀与憧憬。

       这种体验与情怀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作品显得笔墨随心,笔墨酣畅,气势恢宏,厚重里透着轻灵,坚持中显现变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王徽文先生集众家之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赶潮流,不追求古怪拙丑,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扎扎实实地走自己的正道,使自己的作品无论在结构或是在用笔方面,特别是抒发情性上,都常常呈现出新颖的、出人预料的效果,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朗疏阔、含蓄隽永、端凝典雅、遒劲厚重既根植于传统又不乏时代风貌的独特画风。

       王徽文是一位执着追求完美的人。

       尽管躬耕艺坛硕果累累,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参展获奖,且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他始终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他以先贤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砥砺自己。现在,他一直快乐地忙碌着,绘画教学,身心健康,豁达乐观,积极进取,逍遥自在,乐天无忧,生活愉快而不清闲。

       王徽文为人谦和,德艺双馨,近年来不仅致力于绘画事业,且言传身教,自2011年受聘于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书画协会美术指导老师以来,经常不辞辛苦地指导高校学生临摹创作绘画作品,深得学生喜爱。近年来,他又受聘于老年学校教授山水画,而他自己,也在这教学相长中追求着一切,享受着一切。

       王徽文还经常参加慈善事业,多次参加各种大型公益活动,捐赠山水画作品,所拍卖的款项捐献给希望工程。

       一种品格可以用行动来铭证。一种力量可以靠一份执着来诠释。王徽文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一种人格力量。相信在这种力量支持下,不久的将来,这位将创作激情全部放逐于艺术大道上的知名画家,必将会探寻到更多艺术的精妙,释放出更多的灵感火花……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王徽文一定会以他的自信成为中国画坛的一员骁将,一定会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留下精彩的一页。

       安徽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新安画派”,涌现了弘仁、虚谷、黄宾虹等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均倾情于画笔,用画笔饱蘸着自己的心血,绘出一幅幅道之行行,德之泱泱,赤诚于民族之情的灵魂相象,或梅兰松菊、或鹰击长空,或鸟鸣枝头,或鱼戏莲池。任灵魂去张扬的君子之德,天然之美,以教化世俗,成就高尚人格,塑造道德风尚。真可谓彪炳千秋,浩气长存。

       安徽土地上深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人文、自然风光,举世独有。王徽文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脉,正本清源,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放眼世界,浪涌连天,文艺形势喜人,中西合璧状物。星移斗转,新骛八极,河汉之上,春水与长天一色,创新与白云齐飞。

       太平盛世降临,八皖艺术争奇,文明紫气东来,省城欢歌笑语,腾蛟起凤飞扬,世界经济注入,境内旌旗林立,富民强市感国恩。以书点睛,用画传意,万花流芳吐艳。游目骋望,放襟坦怀,百里长江之畔,千帆齐发,百舸争流,万类春天竞自由。八皖承亿载“高贵”之血统,积万年文艺之精华,船大楫长,正以再立神州涛头上。

       艺术家常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己的创作总是充满信心。这应该说是件好事。试想,一个对自己的创作都缺乏信心的人,又何以能够创作出让人感动的作品呢?关键在于艺术家在充分相信自己的同时,又能虚心听取并善于接受来自不同方面、不同人群的批评意见,而且能够把那些善意的批评意见作为提高自己创作水准和加强个人创作风格的一种动力,这就是王徽文的真正目的所在。

       最后,请允许我用诗圣杜甫《春日忆李白》的诗,反映我此刻的心情:“渭北春之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于细论文”。

       海内外朋友们,把酒酹滔滔,为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中国梦”的理想,点燃各自心中梦的火       花,携手照亮那朵最美的梦想吧!

著名皖籍书画家王徽文绘画艺术作品欣赏

编辑简介:

       张行方,安徽定远人,全媒体记者、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名家专访网主编、安徽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宣传部长、故宫博物院安徽省书画考级中心副主任、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安徽工作部总编、美国书画研究院无锡分院执行副院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人才学会会员、安徽省古塬书画院副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长于散文、诗歌、评论、长篇小说及非虚构等文本创作,其作品文采斐然、情感充沛、典雅博大、厚重飘逸、气势恢弘、张弛有度,立意精巧,充满灵魂的叩问和哲学的思辨,立体之艺术美感跃然纸上。

       出版有:《等你回航》文学作品集。

      供职单位:全国公安文联《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安徽工作部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人生驿站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