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读《早晨从中午开始》有感
读《早晨从中午开始》有感
作者:马永欢
读著名作家路遥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有了不少感想,不记录这些感想,内心感到有些缺失。
1
“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
这具有人生哲理的叙述,让我恍然大悟,认知最渺小的作家与最伟大的作家的区别;也让我认知,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生的目标就是劳动,对于一个作家的目标来说,就是笔耕不辍。
2
“在大学里时,我除过在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指导下较系统地阅读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著外,就是钻进阅览室,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乎全部重要文学杂志,从创刊号一直翻到文革开始后的终刊号。”
这就是阅读文学史与阅读名著、文学期刊的关系,也是阅读文学史的系统性与阅读一本书抑或一册杂志局部性的关系。阅读文学史的意义,在于把握文学史的系统性,有了这系统性作为指导,在日常生活里阅读一本书抑或一册杂志,就不会出现方向模糊而是明确。
3
“任何狂妄的文人,只要他站在图书馆的书架面前,置身于书的海洋之中,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和可笑。”
这犹如一幅画面,图书馆与一个人,海洋与一个人,大与小。如果把一个人放入图书馆,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和可笑;同样,如果把一个人放入海洋,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和可笑。如果一个人融于图书馆抑或海洋,在时间分分秒秒地流淌中,自己的心,也会由小变大了。
4
“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蚕叶变成茧。”
读书,把作家比喻为蚕吃桑叶,具体、生动、形象,令人感佩,令人认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同理,读书,也是作家的一种自身的需要。在今后的岁月里,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读书?我回答,因为我是一只蚕,所以,要吃桑叶,要吐丝织茧。
5
“文坛开始对我淡漠了,我也对这个坛淡漠了。我只对自己要做的事充满宗教般的热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能如此。这也很好。”
我喜欢路遥这样真诚的表达,文坛与我的关系,是松散的,我也不想与之密切,因为里面有不少官僚作家,高谈阔论。而我喜欢文学,是我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内蕴极为丰富的热情,就像一个纯粹的教徒,对宗教充满激情,一生一世,不离不弃。
6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只有彻底弄清楚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
历史背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此,路遥叙述得一目了然而深刻,让我感悟。历史背景,是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犹如舞台,要牢靠,要能够承载文学激情之舞;而文学创作,却是主观的,任由内心的激情澎湃,任由内心的雄鹰飞翔与舞蹈。所以说,如果一个作家对写作对象的历史背景不了解,不认知,就一气呵成,并且发表出版,那就是害群之马,贻笑大方。这样的所谓的著名作家,还口吐狂言,颐指气使,天下无敌。这样的所谓的著名作家,令人呕吐。所以说,一个作家一定要认知历史背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原理。
7
“我一再说过,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造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
我的写作,历来坚持这一思想,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只有生活打动了我,我才会胸怀激情抒写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表达生活,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而第一性是生活,是物质的。这样,生活与故事,生活与文学,就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8
“万事开头难,写作亦如此。这是交响乐的第一组音符,它将决定整个旋律的展开。长卷作品所谓的开头,照我的理解,主要是解决人物出场的问题。在我阅读过的长篇作品中,有的很高明,有的很笨拙。最差劲的是那种介绍式的出场方法。实际上,所有高明的出场都应该在情节的运动之中。”
写小说如此,写散文也如此,万事开头难,写作开头也难。但如果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后面的书写就顺利了,因为开头是写作的逻辑起点,从此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这就像交响乐的第一组音符,它将决定整个旋律的展开;也像红河,有了青山巅峰的源头,虽然只是点滴,虽然只是一股溪流,但一经起步,便是源远流长,汹涌澎湃,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前进的力量。那么,如何开头?不要介绍式的“出场”方法,而要在情节的运动中“出场”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将引人入胜。
9
“坦率地说,在中国当代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已故的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他们为我的文学教父。我细心地研究过他的著作、他的言论和他本人的一举一动。他帮助我提升了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精神素养。而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
路遥的以上叙述,让我感动!他有了两位文学教父柳青和秦兆阳。而我没有,期盼在今后的文学路上,我遇到一个文学教父。就像经文学校的一个学生,遇到了他喜欢的教经文的老师,老师引领他走向文化之路,走向文化殿堂。
10
“另一种干扰出自周围的环境。说实话,文学圈子向来不是个好去处。这里无风也无浪。你没成就没本事,别人瞧不起;你有能力有成绩,有人又瞧着不顺眼;你懒惰,别人鄙视;你勤奋,又遭非议;走路快,说你趾高气扬;走路慢,说你老气横秋。”
路遥的这一感受,一种干扰出自周围的环境,我有,所以我理解以上文字,喜欢以上文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刻骨铭心的感受,所以我克制自己的文学情绪,尽力不与周围的文学爱好者来往,让文学创作之心,宁静如水。
11
“而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不同人的生活到底怎样,这正是文学应该探求的。但要具体进入艺术描写,就要有一个较为确定的环境。”
要探求一个人的生活到底怎样?不能概念化地探求,而要具象化的探求,具体化的探求,把这个人放入他的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这样的探求,才会感人至深的。
12
“死亡!当它真正君临人头顶的时候,人才会非常逼近地思考这个问题。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可能变成哲学家和诗人——诗人在伤感地吟唱生命的恋歌,哲学家却理智地说,这是自然法则的胜利。”
是的,所有的人都可能如此,都变成哲学家和诗人。但,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点文学精神食粮,有的作家,便提前迎接死亡,笔耕不辍地抒写生命的恋歌,并且出版发行。这样,当死亡来临,也就会心地坦然地走向自己的归属。
13
“故乡,又回到了你的怀抱!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感到亲切和踏实。内心不由得泛起一缕希望的光芒。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故乡,多么好。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故乡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流浪的吉卜赛人,也总是把他们的营地视为故乡。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切不幸与苦难。就是生命的消失,能和故乡的土地融为一体,也是人最后一个夙愿。”
这一叙述,让人感佩!也让人想到自己的故乡。我居住的永平县城,距离我的故乡曲硐,不远,可以眺望,几公里。我经常到故乡赶早街,经常到故乡走一走。虽然我的父母都走了,都离开了人世间,但我即使不回到我以往的那个老家,其实那个老家已经不是我的老家了,但我还是要经常回到曲硐走一走,因为整个曲硐就是我心目中的故乡。
14
“我国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家可以写破碎的灵魂,但作家自己的灵魂不能破碎。我认为这个认识对于作家来说是必须所具有的。毋庸置疑,作家的全部工作都应该使人和事物变得更美好;让生活的车轮轰隆隆地前进。”
我认同这一观点,这一警句:作家可以写破碎的灵魂,但作家自己的灵魂不能破碎。如果自己的灵魂破碎了,又如何抒写一个破碎的灵魂?
15
“一定要用作家的热情去生活,去思索。作者应注重自己对生活的提炼和积累。要重视精神、心理、情绪、感情的积累。我始终觉得作品不光放在现实生活的范围,而且要放在历史的角度去考虑。把历史的角度加进去,从人类的整个发展去考虑,就有了永恒,作品的生命力就更强了。”
以上叙述言简意赅:生活,思索,提炼,积累,现实,历史,人类,永恒。值得铭记,并且作为今后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
16
“读文学作品,在文学史的指导下阅读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你不可能把前人所写的书都读完,实际上没有必要。根据文学史所提供的线索,你就会读到中外历代一些最著名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的总和代表了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面貌和水平。”
这是文学创作者,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铭记的重要思想。首先,要了解相关的文学史,比如我主要进行散文创作,那么就要了解散文史,从而在散文学史的指导下阅读,效果就更好。
“另外,应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苦难,主动体验生活中一切酸甜苦辣的感情。丰富的生活经历和阅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这是搞创作的基本财富积累。”
作家与一般人不同,面对生活,应该主动,而不是被动。要积累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有了这种积累,才能够创作。这是搞创作的基本财富积累。
“读书、生活,对于要从事文学事业的人来说,这是两种最基本的准备。”
所以,要体会著名作家路遥所说的这一名言,要从事文学事业,就要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准备:读书与生活。
17
“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检验,看其是否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情绪误认为时代的思想情绪。一定要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寻找到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内涵。总之,还是那句老话: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仅此还不够,应该把自己熟悉的生活上升到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去认识。”
以上叙述,让我的文学创作的生活观提升。以往,我的生活观是小的,如今,我的生活观是大的:“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检验,看其是否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就是说,我如今的生活,应该有一把尺子衡量生活,那就是时代和社会。
18
“要求自己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就像教徒去朝拜宗教圣地一样,为了虔诚地信仰而刻意受苦受累。”
这一比喻,我赞同,写作,要持之以恒,为了文学的信仰,要像教徒去朝拜宗教圣地一样。
19
“不要把功利思想带到创作中去。创作出好作品成名得利是自然的。但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带进去,如果写作时想着如何成名得利,是很难成功的。”
我的写作,就是这样的,为写作而写作,不是为了利益而写作。
20
“我认为所谓理想首先包含一种崇高的性质。不仅包含着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要做出某种牺牲和奉献,理想不能纯粹局限于个人琐碎的欲望之中。不要把理性和琐碎欲望混为一谈,因为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他所从事的一切劳动、工作和努力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一些欲望,而是要为他身处的大环境,为整个社会作出贡献。”
我阅读,仿佛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课,搞清楚了理想的真正内涵:崇高,但不排除个人的某种正当的目的,并且做出某种牺牲和奉献。我所走的文学之路,正是如此,比如我的文学专著出版后是捐赠的,捐给各种各样的图书馆,等等。
21
“一个作家,应该看到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引起了农村整个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深刻表现在人们精神上、心理上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变化,而且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推动着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的调整。”

这是乡村文学创作应该注意的,深挖的。如果把乡村看成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之根,应该就是农村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改变,其他就悄然变化,时代精神风貌就随之呈现。这就像一棵树,树根变化,整棵树就变化。


作者简介:马永欢,是永平散文的一个鲜明符号。回族,曲硐人,供职永平职中,政治语文教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永平回族》主编。《回族文学》专栏作家,《上海文艺》签约作家。在《参花》《辽河》《散文百家》《北极光》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公开发表223731字,出版著作《踏雪寻梅》等12部散文集,《踏雪寻梅》《笔端之梦》成为永平县部分中学的乡土教材。《神奇美丽的博南》《永平记忆》《四美如春》三部散文集荣获州委宣传部优秀图书奖。作品入选《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回族卷》,文学成就载入《中国回族文学通史》,著作被中国现代文学馆等收藏。

责任编辑:赵献刚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读《余华评传》有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