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有一个地方叫流坑
有一个地方叫流坑
作者:栾桅

从抚州名人雕塑园出来,我甚为抚州的人杰地灵赞叹不已。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九渊······就连不是抚州人的陶渊明,也曾同这里有一年左右的为官巡察经历。这些文化名流与抚州的人脉关系,使得抚州成为一个值得记忆的城市。

带着无限的遐思和浮想,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抚州乐安县的流坑村。正值中午,丝毫没有饥肠辘辘的感觉,脑海了装满了那些虽是石雕,却是栩栩如生,个性张扬的艺术形象。他们不仅搅动脑海,也充盈胃觉。然而大家还是少许添食,好以充足的力量在这个被称为“千古第一村”的地方,尽情地徜徉。

流坑,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公元937-948年),发展至今,村落面积有3.61平方公里,1200余户,6000余人,董氏占比90%以上。村庄四面群山拥翠,江湖环流,樟柳掩映,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原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1997年8月,被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张文彬誉为“千古第一村”。

在导游的引领下,进入眼界的是几棵有着几百年树龄粗大魁伟的樟树。站在树下,仰望树冠,我们显得格外渺小和羸弱。这里一片宁静,除了平和朴素的村民,鸡鸭猫狗都那么的温顺。穿越千年时空,我们犹如走进一个世外桃源。这里远离尘嚣,仿佛除了日升日落,一切都是静止的。

村子东南两面青山连绵,乌江绕村而过。村中的龙湖将全村分成两个部分,在太阳的照耀下,格外的从容安静。古人们喜欢就地取材,鹅卵石铺就的村路,取材于乌江河床。我们踩在上面,就是天然的脚底按摩器。这里的建筑青砖灰瓦,马头墙高峻,雕梁画栋,一展徽派风格。在那些斑驳沧桑的墙上,我们清晰地读到历史的痕迹。

进村不久,龙湖就在眼前。在龙湖的岸边,有“状元楼”、“丈夫第”、“翰林楼”等门第匾阁,记载了这里悠久的历史与辉煌。最为著名的是五桂坊。它是“流坑是人才之乡”的有力证明。北宋时流坑董氏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人中,同年有五人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流坑人就建立了五桂坊。如今虽然只剩下一些牌坊的基石,但五桂坊当时的荣耀依稀可见,给后人的激励精神永存。流坑千余年来,登科入仕者众多,有“文武两状元,两朝四尚书,进士三十四,秀才举人灿若繁星”之称誉。可见此村文脉之盛。

听导游讲解,流坑的街巷纵横交错,但主要街道轮廓清晰,以“一纵七横”的八大巷为主体,间以若干小巷相联通,布局井然。整个村子从高空俯瞰,像一把梳子。旅行家徐霞客称这里“阛阓纵横,万家之市”。可见这里曾经的繁盛。在街巷里七转八拐,如入迷宫。有的巷子很窄,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在一条被现代人们称为“时光隧道”的巷子,一边是明代的高墙,一边是清代的高墙,从中间穿过,一日穿越两个朝代。在这些古院落里寻找历史的遗迹和光影,别有一番情趣。导游告诉我们,明代的建筑以砖雕为主,清代的建筑以木雕居多。从历史的风雨中穿过,我们才能更懂得文化传承的珍贵。

站在跨越龙湖的古桥上,可以看到如诗如画的水墨。徽派建筑的倒影、白云蓝天的倒影、樟树柳树的倒影,游客徘徊的倒影,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在龙湖两岸和一个个街头庭院处,很多写生的美术系学生也成了画中人,妆点了美丽清净明亮的龙湖。

在村东北的一片古树林后,坐落着一座大宗祠。它原是明代董氏大宗祠,曾是气派轩昂、端庄典雅的三位一体的建筑群。只因1927年军阀孙传芳部将邢玉堂一把大火,让这里变得苍凉零落,野草丛生。360多年历史的辉煌建筑,只剩下6根8米高的花岗岩圆柱,孤寂问天。导游说,许多人在这里联想起圆明园。

从大宗祠往西走,不远处是一座文馆。文馆始建于明代,建筑精妙,布局合理。特别是那个雕花式六角藻井,顶部六区是荷叶宝瓶纹,精工细雕,古朴华丽,很是诱人眼目。除了这些重要建筑里留有许多文人墨迹。在许多民宅的庭院里,门楣、山墙、影壁、厅堂处都留有文人墨迹。从王安石、曾巩到朱熹、文天祥,再到曾国藩、左宗棠,流坑文墨之多,年代之久远,让我们这些喜欢文墨的人大饱眼福。

在流坑的游览意犹未尽,导游告诉我们不远处还有一个免费的景点。那个叫“中国第一古樟林”的景区,1200年树龄的古樟树,蓊郁参天,众多数百年树龄的樟树聚会在此,成为了又一个不得不游的地方,再一次让我们大饱了眼福。

流坑,太多的美好,都如它的淡然与平和。太多的记忆,都如它的悠远和绵长。太多的思索,都如它的繁华与失落。我们从流坑走进历史深处,太多得是久久的梦境与回味。

[上一篇] 那日曾被鱼啄

[上一篇] 踏破雪域觅梵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