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踏破雪域觅梵音
踏破雪域觅梵音
作者:任伟韬


一、一次说走就走的履行


2017年,我所做得最深刻的开始,不是过年时与家人团聚的年夜饭,也不是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现场处警,而是一次远行,去离天最近的地方。我不清楚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青藏高原在人们的常规思维中,就是缺氧、陌生,至少周围的人群中尚无人做过这样的尝试。然而,我想在全国“两会”安保结束的轮休期,休养生息,暂时逃逸、享受慵懒,在另一个地方做个时间的“盗贼”。去西藏,便被早早地列入了计划之中。

酝酿这样一次旅行,虽然说是一拍脑门的决定,但也可以说是做了一定的准备。最先是在办公室引起了头脑风暴。很多女同事听说我和柱子要做这样的尝试,都摆出很惊讶的表情。他们认为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旅行。在这样的小城里,在普通人眼中,人们很少涉足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圣地西藏。他们不敢想象当地居民或信徒的眼神和态度,不敢想象那种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上网络媒体中做出一些夸张不实的报道。

然而,当同事们看出我的虔诚和决心,还是在第一时间为我们做了许多大胆地预测,以及应对这些预测所需的物资准备。至少,这些都是心理安慰。医学院毕业的小吉告诉我要带一些感冒、消炎、退烧等药品;志敏担心那里的天气,嘱咐多带几件换洗的衣服;刘波为我们准备了一袋压缩饼干。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做了更疯狂的采购:牙膏牙刷、苹果梨、内衣等,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整个过程中,柱子的细心让我感动,但有时又嫌他婆婆妈妈。我们还准备了抗高原反应的药品,跑了好几家药店,都没有买到红景天。后来,柱子托西所范文龙在西藏的战友给买的,出发前一天晚上才收到邮寄包裹。同事们为我俩的出行费了心。

我跟柱子得去找李英健大队长请假。

“你们两个臭小子有事吗?”李队正在接一个电话,看见我俩嬉皮笑脸地走过去,用手捂住听筒说道。

“李队,我们想趁着轮休出去旅游。”

“嗯。去哪里呀?”

“西藏。”我和柱子几乎同时说出口。

“好的,去吧!啊!西藏?”李队有些吃惊,可能是从来没有人向他请假去这么遥远的地方。只见他嘴张得老大,很吃惊地说道:“为啥要去这么远?注意安全啊。”

“去圆梦。”我笑着答道。李队很快同意了我们的请求,他让我们去找政委签请假条,走正规程序。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报了旅行团,因为是淡季,价格相对便宜。临行那天早晨,我早早地到达了沙城收费站口,等待张家口旅行社拼车到北京机场,与北京的旅行团一起前往西藏。现在的旅行社都是联盟的,他们把各个地方的散客召集到一起,去某个地方。那天特别风大,大风使劲地拽着我,像是要挽留住一位重要的客人一样。我睁不开眼、站不稳脚,浑身起着鸡皮疙瘩,预感带的衣服有点少了。

326日清晨。

风很大,也很凉。在京张高速沙城收费站外边。我和柱子等候着张家口旅行社的车。

突然,从县城里边拐出一辆大巴车。那是天已经蒙蒙亮了,看得出车身上写着“唐运集团”四个大字。

大巴车看看周围没有人,很必然地停在了我的面前。

“是不是去顺义机场的?”跟车的师傅操着一口浓重的唐山口音冲着我喊道。

“是的,我们是去首都机场。”
    “那就是顺义机场,走走!赶紧上车,别墨迹。”跟车师傅显得不耐烦了。

“你们是不是张家口旅行社呀。”我很好奇这辆车,说着沙城话问他。昨天和旅行社约定的是张家口方向来车,下了高速,接上我俩,再返进高速,开往北京方向。怎么今天变了方向,大巴车从县城里来了。

“上不上车,不上走了。”跟车师傅显然把我们当成他要接的旅客了。可他蛮横的态度,唐山口音,让我不置可否。

“你看你们是不是这个手机号?”我从柱子手中拿过昨天留下的联系方式,绕过这个跟车的师傅,直接跳上车去问司机。

“不是不是。”司机师傅态度稍好一点,当面否定。

“走吧柱子,这不是我们要做的车。”我转身对柱子说道。

唐山的大巴车“哐当”一声,关上车门,一溜烟不见踪影了。

还好,在约定时间内。另一辆车从高速驶出。我们向它招手。

“您好!”车门打开,一个很斯文的帅哥对着我微笑,我立刻向他问好。

“您好!”

对方很配合的样子。这和刚才那个唐山大巴真是两类人。我心中不仅感慨,还是自家人素质高呀!我无意制造偏见,那两个唐山的司机师傅仅仅是个案。

车上温馨的空气,瞬间把车外的冷风吹散得一干二净。我们感觉暖和了许多。

三月之末,正当下江南的美好季节,我上了飞机,开始了高原之旅。第一次坐飞机,没有人们吹嘘中的可怕。飞机鼓足了油门,加速向跑道驶出,到达足够的长度,前半身飘了起来,随后整个机身都脱离了地面。机舱内,乘客们纷纷将头不自觉地扭向玻璃窗,争先恐后地通过窗外向下面看。房子渐渐地变成了砖头一样大小,后来又缩小到几点墨汁的样子。高大的山脉被慢慢地甩在了脚底下,就像是建院学生画的规划图一样。飞机进入云层,无数朵白云将其层层围住。我突然有一种幻化的感觉,好像进入了西游记的世界,腾云驾雾也不过如此啦。只是在天边,我看到白云再多,也多不过天,天际线将蓝白划清了界限。至于地面,早已经什么也看不到了。

我们此时,已经真真切切地走在了西游的天空了……


二、德吉梅朵


西藏,唐宋时期称“吐蕃”;清朝初年设置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一想到马上就能够和他亲密接触了,心里总会有莫名的激动。

“旅客朋友们,飞机即将到达拉萨机场……”机组播音员甜美的声音,让许多已经睡着的乘客清醒了许多。大家振作了精神,等待着飞机降落带来的些许震动。

经过一阵震荡,飞机安全地停在了一片广阔的跑道上。

乘务员和蔼地摆出一副“空姐笑”,重复地说道:“欢迎下次光临,祝您旅途愉快。”大多数乘客头也不回就匆匆地离开了机舱,想是要早一点领略一下大西藏的风光吧。

我们还在飞机上的时候,就已经收到了一条短信:“你好,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西藏之旅的导游小蒋,由于不能进去所以你们取好行李后直接出来,我会在停车场举着‘西部视野’的接机牌等候大家!一会见!”

走出机场。蔚蓝的天空把我们罩在下面,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够得着天上的云朵。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已经披上了绿装。机场外边的小广场上,贴满了藏族同胞的土特产品的广告。当然,这并吸引人。大家的目光都集聚到一座刻有国家领袖的石碑上,习大大年轻英俊的面庞冲着我微笑。

我本能地伸了伸懒腰,然后举目张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搜寻“西部视野”四个字。好在还是淡季,接机的人并不是很多。在铁栏杆旁边,我看到有个年龄稍长一点的姐姐,笔直地站着,眼神直视着手心,任凭机场游客的喧哗声从她的耳畔飞过。她一身黑色的衣服,薄款羽绒服上衣,黑丝紧身裤,一双黑色的旅游鞋,人显得特别精神,好像刚刚度完一次充实的假期一样。羽绒的上衣领子裹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只见她一只手举着西部视野的牌子,一只手在划着手机。

没错!就是她。

“梅朵小蒋!”一位东北籍的姐姐按捺不住心情,向着她胡喊了一声。

梅朵抬起头来,把牌子在手中挥了一下,像是在告诉人群:“西部视野就在这里!”

她看着我们几个下飞机的陌生人不约而同地向着她举牌子的方向走来,立刻地挥了挥手。并指着不远处的蓝色大巴车说道:“请大家到那边的大巴车上集合,车牌号5197。”

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果然找到了一辆蓝色的大巴车。司机师傅正在车旁边默默地等候,不时地向大家招手问候。我们并没有急着上车,而是借着拉萨机场的背景自拍了几张。机场的南侧竖立着一座方形的石墙,墙上面喷绘着“毛、邓、江、胡、习”五位最高领导人的画像,这也成为我们拍照留念的背景之一。

很快。从四面八方涌来22位游客,带着大包小包陆陆续续地上了车。大家感受着西藏的气息,似乎很平静,就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可是,导游还是在后边不住地提醒:“大家走得慢一点,不要大声说话,也不要太激动。”导游小蒋不时地提醒大家。很多人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拍照留念。拉萨机场的名称成了重点拍摄对象。待大家上了车,顿时才感觉到喘气的困难、呼吸的加快。症状已经凸显了。不过,导游很快替大家排忧解难。在一段令人感动的开场白之后,小蒋重点说了西藏旅游的注意事项。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要用正确的心态对抗高原反应,走路、说话等都要慢一点;另一个是遇见军队、警察以及藏族群众,不能随便拍照。听到这些注意事项,我深深感到公安警察在西藏备受尊崇。

就在几分钟之前,大家都还是陌生人呢。可是,报了同一个旅行团,上了同一趟车,即将开始一段旅行。不一会儿工夫,大家就熟识了,开始了各种聊天。人世间的奇遇、偶遇,就是几分钟的事情。遇见了,是缘分,是巧合;错过了,是命运,是正常现象。大致如此吧。

巴士汽车缓慢地驶离机场,向着拉萨市区的方向前进。导游小蒋把事先准备好的哈达向车上每一位乘客赠送。她每送出一个哈达,就会说一声:“扎西德勒!”她告诉游客,扎西德勒可以在任何场合使用,当对方说出这样的话后,你可以应答一句:“脱漆漆!”意思就是谢谢。

高原的高速公路比较狭窄,这与平原地区的高速有些区别。不过,可别小觑了司机师傅,这位姓李的司机师傅开车可猛了,小小的巴士俨然被他当成半挂开了。据小蒋介绍,过去拉萨贡嘎机场高速未建成的时候,光接机就得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市区。现在有了机场高速,时间缩短到了一半。在经过一个很长的隧道时,小蒋特别强调了这个隧道凿通的意义。

约莫一个小时的时间,汽车驶近拉萨市区了。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是车内播放了《回到拉萨》的歌曲,伴随着熟悉的旋律,汽车在北京西路上奔驰。导游小蒋看见大家都已经从熟睡中重新振作起来,开始聊天了。每经过一个建筑物,他都会给大家讲解一下它的来历。特别是拉萨的寺庙,她会很耐心地指给大家寺庙的位置,并畅说历史。在以后几天中,不论游车行到哪里,她就会讲解到哪里,生怕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人文景观。她的耐心、责任心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感染了这个旅行团的每一位游客。

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给我们讲了藏族的名字和她自己的名字——之后的几天中,大家几乎忘了她的姓,都亲切地称呼她“梅朵”。原来,小蒋是汉藏结合的产物,她的母亲是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族,父亲是汉族援藏军医。所以她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德吉梅朵”,藏语意为高原上的花朵;一个“蒋”。在青藏高原上,男娃娃都叫“扎西”,女娃娃都叫“卓玛”,为了表示对名称的尊敬,在名字后加上一个长长的“拉”字,或者是在名字前边再加上两个字,比如“曲珍卓玛”,简称“曲珍”或者是“卓玛”。只有过去的贵族以及高官家庭才会有姓,普通群众是没有姓的,重名的人很多。

梅朵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导游,她做导游工作很负责任。每到一个景点之前,她都会给大家讲解与该景点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自然地理区位。她提的更多的便是西藏的宗教。她认为西藏是全民信教,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在导游过程中,她会从多个角度来讲宗教对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比如,佛教倡导不杀生,所以当地居民信守此条戒律,但有为了满足饮食、御寒、祭祀的需要,只杀一些体积较大的牛羊,且能不杀就不杀,对体积较小的生物不予杀生。西藏的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藏族居民禁止去湖里捕鱼,久而久之,湖里的鱼特别多,生活很幸福。

她还告诉我们,藏族同胞家庭富裕与否的标准不是家里有多少存款或有几套房子,而是家庭养了多少头牦牛、有多少宝石。所以,越是在牧区,牧民家家户户都养着上百头牦牛,一头牦牛价值过万,至于木人身上穿带的民族服装和服饰品,动辄就是几十万元的。他们的理念和汉族不一样,汉族人一有钱就去银行储存,或者买房买车,而他们呢,一有钱就买一些珍贵的宝石串起来挂在身上,配上合身的藏族传统服装。对于他们的牦牛,也是极尽关怀,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在藏区,牦牛生活是很快乐的,即使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亦或是二牛对抗,遇到了来往车辆,它们也不紧张、不躲避,因为没有人会伤害它们、破坏它们。

此外,梅朵做事风格够坦白、真诚。她对我们说,有些内地人来西藏旅游,看见藏族同胞磕长头、住在简陋帐篷里、将大部分积蓄供到寺庙,感觉不理解,甚至有些人还说是“愚昧”。梅朵对这些不公正的评价,向来是气愤又加,有一次在车上给大家讲西藏历史的时候,还激动地哭了起来。不过,她善于控制场面,能过很好地过渡到其他的话题上面去。对于西藏政府部门以及援藏干部提出的所有导游车必须经过当地民俗村、工艺品市场以及土特产基地等商品交易的地方,梅朵也毫不讳言地说,这是政府的鼓励政策,大家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买,一切都是自愿原则。买了的话,他们都会有很少的提成。

七天的旅游。梅朵细心的讲解、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大家都对梅朵产生了极好的印象。有的临走的时候还主动地要了她的微信。西藏旅游的特点就是路程比较长,所以,第七天返回时,梅朵因为接了下一趟去往林芝旅游的团,所以委托司机李师傅来护送我们到拉萨贡嘎机场。

还得提一句,司机李师傅是最累的,平均每天开车时间都达到10个小时以上,行程五六百公里。川藏公路狭窄漫长,弯道极多,错车非常困难,李师傅凭借其高超的驾驶技术,一路快行,为大家早一点吃住赢得了必要的时间。在机场告别的时候,大家一一和他握手,轮到我那里,我向他郑重地敬了一个礼。他很高兴、也很震惊。


三、高原眩晕


在到西藏旅游之前,我们做了许多功课。办公室的伙伴们出了很多主意,波姐建议我们把春夏秋冬的衣服都带上,小吉让带上感冒药、咳嗽药、退烧药等各种药用,志敏建议我们买点压缩饼干。我们在出发的前一周,一直在置办这些物品。柱子比较细心,他列了一张单子——当然单子是我建议他这么做的,上面写着需要购买的东西。我们在超市发、物美买到了许多东西,可是药品,特别是那种抗高原反应的红景天没有买到,转了好几家店铺,走得脚酸腿抽筋,都说没有。最后,柱子想起在西所的小范曾经在西藏当过兵。他联系西所的小范从西藏战友那里弄来两盒红景天,药品在出发前一天的晚上十点到货,还好没有误了。

柱子比较机灵。药品刚到,他当晚就服了两粒。第二天大早,我们在京张高速沙城收费站外候车时,我也服了两粒,算是心理安慰吧。在网上查看一下西藏的天气状况,发现气温和沙城相差不大。于是,走的时候没有带太多的衣服。到了拉萨,在青藏高原上亲身丈量了这片土地之后才发现,不带厚衣服是下下签,失策了。究其原因,到现在也没有搞懂。好像青藏高原厚重的大地上,阳光再强烈,也只是中午一点热气,一旦到了早晚或者屋子里或者树荫下,气温马上骤降。这就是在西藏“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原因吧!

高原反应的常见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另外,失眠,多梦,耳鸣,眩晕,精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常发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急性高原病的国家。远在328年汉成帝大将军杜钦向当时的丞相王风上书,建议不派专使去克什米尔及阿富汗等地。因为去这些地方要穿过皮山山脉(今喀喇昆仑山口)的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会引起剧烈的头痛、头晕及呕吐。因此,网上有人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米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3000米处停留两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750米。所以就有了“坐上火车去拉萨”的歌曲了。

可是,我们报了旅行社,那里的行程安排是双飞。一下飞机,并没有感到多么眩晕。等到了旅行社,即我们入住的曼陀罗酒店后,这种眩晕变得强烈,完全符合刚刚提到的高原反应症状。旅行社并不管今晚的饭食,所以得自己出去吃饭。梅朵告诉大家:“拉萨市以布达拉宫为中心,东西街道为北京路,南北为江苏路,拉萨很小。布达拉宫以西多是汉民族居住为主,布达拉宫以东多是藏民族居住的地方。酒店位置在布宫以东,附近餐厅饭馆很多。大家可出去吃点,以清淡为主。”

我和柱子一同旅行。作为大哥,当然得请他吃饭了。而且听他路上说特别饿,所以我们就围绕着酒店向北走,寻思着请他大吃一顿。

“柱子,说,吃什么?”

“随便吃一口就行。”

“那个涮锅怎么样?”我问他。

“行。哥,你定。”

拉萨的夜晚,清凉却不冷淡;拉萨的街道,冷清却不孤寂。走在路上,看着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带着慢节奏的动感穿梭于路中间。凉风习习,感觉衣服好薄啊,裹不住风对身体皮肤的侵入,不过不是感觉冷,只是有点凉。

路西一侧,自南朝北,排列着大小餐馆,基本上是川菜为主,难怪拉萨号称是小四川。这里的四川人居多,饭馆尤其如此。

迎面一家“竹笋鸡肉馆”醒目的大字坐落于街道的边上。

我们朝那个酒店走去。酒店很火爆,坐了一半的客人。店老板很会做生意,八九点打扮得很古典、也很洋气,店面也较大。想想现在还是淡季,都这么多人。若是等到了旺季,岂不是人山人海。

打开菜单,全是川菜风格,价格偏贵。来的是鸡肉馆,点的却是一条梭边鱼,搭配一些小菜。柱子这个兔子,没吃前饿得慌,吃上了反而剩了多半。心想,下次不请你了,浪费。我有些头晕,吃的很少,感觉平时很爱吃的鱼,到嘴里变得没味道。川菜特有的辣味,现在也变得很恶心。我们匆匆忙忙吃了一口,回到酒店里。

梅朵反复强调拉萨住宿条件差,水不开、被子薄、店员服务态度一般、没有早晨喊你起床的习惯等等。可我们住进酒店,发现酒店内住宿条件还不错,不光有厚被子,而且空间也比较大。梅朵总是这样的说法,他总会给大家一个最差的预期,实际上要比这个预期要好一点。不过,房间虽好,可我的症状却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那撕心裂肺的头痛, 像是炸了锅一般,耳朵嗡嗡作响,注定将是一个不眠的夜晚。而柱子,此时显得精神了许多,他反应强的时候就是刚刚在餐馆,出了餐馆就好了许多。此时,我们浑身无力,躺着不适,坐起来不适,横竖不舒服。看着洁净宽大的洗澡间,只能轻轻叹了口气。身体不允许洗澡,因为怕感冒。许多第一次亲历西藏的人,共同的看法就是不能感冒,一旦感冒就是重病。而洗澡更是第一大忌,容易引发感冒。后来,虽然我们又去了环境稍好的林芝地区,也爬山,也牧野,累得满头大汗,满身臭泥,可为了安全起见,一直到回来也没有洗澡。

这一天是326日。


四、林芝路上要癫疯


我国统一使用东八区时间。从时区上来说,拉萨应该在东七区,所以它在时间上较东八区要早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多小时的差异,为初入西藏的人带来不小的麻烦,主要是身体上。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南北最宽90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毗邻国家和地区说明战略地位的重要;它幅员辽阔的面积,也证实“西藏游”路途遥远。

在西藏旅游,典型的特点就是早出晚归、舟车劳顿。

去林芝的路上,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拉萨的早晨,可能是在市区的原因,与其它大城市的早晨无异。城市惯有霓虹灯朦朦胧胧,一些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餐厅酒店如昨夜般灯火通明,只是少了点喧闹;深蓝色的天空在夜幕的笼罩下仍然控制着这个区域,夜风并没有停止对城市的洗礼,只是在早晨相对温和一点,可是“有点凉”“有点冷”的感觉是无处不在的;天空中繁星点点昭示着这座没有工业的城市清洁无污染的空气质量;白天喧喧闹闹的转经人群此时或许还在梦乡;街道上空无一人,偶尔能够看到赶早的骑行人电动车呼呼而过的身影。

在曼陀罗酒店门口。

藏牌号5197的巴士早已经停靠在那里许久了,司机师傅在车外边空地处慢慢地使劲吸着烟,烟味很淡,刚刚冒出来便散在空气中。这辆可爱的巴士大而笨拙,比起昨天接我们的那辆巴士性能要好很多,因为它要走一段600多公里的山路——川藏公路318线。那条公路因为正在修林拉高速,道路狭窄颠簸、坑坑洼洼,一侧是盘山路,另一侧是万丈深渊,心脏不好的人,不但要受山路翻转之苦,还要经历高原深崖峭壁带来的视觉体验。西藏的巴士与内地不同,每一辆车上都安装着制氧机,车开的时候,制氧机也开着,一方面保暖,另一方面供氧,防止高原反应强烈者身体不适。的确,随后几天,我逐渐发现或者是感受到,在车上既暖和又呼吸畅通,下了车又冷有呼吸不畅。这也说明带厚衣服的功能,身体暖和了,高原反应就减轻了。

整整一夜,睡得并不踏实。其实并没有睡,昏昏沉沉。从早晨起床到现在,我的高原反应越来越强烈,头晕目眩,从鼻子左侧一直延伸到脑后门,伴随着一阵阵头痛,整个头部就像是唐僧给孙悟空念的紧箍咒一样,虽然没有满地打滚,但是头部的疼痛让心情跟着巴士车轮一样沉重。

我们的早餐是在车上吃的,每人一块面包、一盒酸奶,量不大,勉强地吃。很多旅客埋怨早餐不好吃,或者将面包酸奶放到前边网兜里,或者扔在空的座位上——我们一个团22个人,车内有25个座位。有一个北京来的大哥,不小心把袋装面包放在了屁股底下。

他一屁股坐下去,感觉下面软软的,面包袋并没有破,也没有发生那种响的声音。

“操!这他妈比石头还硬,坐在屁股下面老半天也不变形。”北京来的四方脸的大哥把面包重新拿到手里,颠了几下,嘴里骂道。他前排的一男一女就笑起来了,男的姓杨,全身肌肉发达,他也是我们这个团身体最强健的一个。随后的参观中,大家都走不动了,只有他还主动到高处探险。北京人说话特逗。另外两个北京的大哥,一个长脸的,一个眯了马登的,也跟着起哄。大家都把这当成笑话来听了。

我看到车内许多游客都没有吃早餐,一则是身体原因;二来可能是嫌弃吃得太将就了。因为后来的某一天早餐发生的事,证实了我现在的观点。那天早晨,在翁所帝酒店,我们的早饭是比较稀的大米粥、馒头和咸菜,一人一个鸡蛋。可是,人们的自律很差,来早的游客,把鸡蛋拿光了,把大米粥底下较稠的米捞没了,咸菜打多剩下了。这不,后来的游客只能干啃馒头,就着少量的大米粥水了。有一对自称是夫妇的,男的高高大大,戴着一副大眼镜,很斯文,像个教授;女的,文质彬彬,笑容可掬,穿着比较讲究,比较好相处,后来的几天我都称她姐姐。他们两口子实在看不惯这样的早餐,还和梅朵有过争论,结果是餐厅增加几个鸡蛋和馒头,这对夫妇以拂袖而去作罢。因为吃饭,梅朵做过很多解释。她说,西藏旅游都是这样,所有物资都需要内地运输,饭菜很一般;再则抱团时也是特价,基本上除了机票,整个参观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对她的解释,不论对错、客观与否,我都是很认同的,因为我们是来旅游的,重点应当放在西藏的美丽风光和虔诚的宗教信仰上来。

因为是第一天,大家都很反应强烈。对早餐也不过多挑剔了。上了车后,梅朵及时跟大家聊天,挨个给需要开水的游客,乘机问这问那,了解大家的身体状况。她告诉大家,去林芝可以修养两天,然后再回到拉萨,情况就会好很多。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他所说。不过,当导游真是辛苦,一个团这么多人,众口难调呀。

林拉高速。这个还没有修好的公路,现在还只是停留在我们聊天的概念中。除了拉萨、林芝两端几十公里已经修好之外,中间地段因为修路,原来的老公路也变得坑坑洼洼,拉水泥的大车来来往往,连绵不断,还不时地把风吹水泥扬起的尘土夹杂着轮台下的尘土搞得满天都是。与其说是出去旅游,还不如说是参观建筑工地呢。

有一位北京的大姐,反应很强烈,基本上都抬不起头来,比我还严重。这位大姐一路颠簸,情况似乎越来越严重。她旁边年轻的老公状况比较好,一直搀扶着她。到了林芝,这位大姐实在熬不住了,和她丈夫提前退团了。看着她难受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西藏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这里生活的三百万同胞太艰难了。可我又转念一想,或许,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我们看来比较艰苦的生活方式,对藏族同胞来说却很幸福、很美满。

我们走在前往林芝的大路上。

夜色很重,感觉在走夜路,黎明的曙光还不知道在哪里。可是要说时间的话已经是七点了。巴士开得很慢,司机师傅似乎还没有睡醒,他在暖车,让车子像蜗牛一样爬行。制氧机开始了工作,车厢内类似空调的气流在蔓延,瞬间感觉周身暖和了许多。梅朵给每人发了一个半圆形的充气的颈椎枕。大家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布枕头里吹气。四方脸的大哥肺活量比较大,一股脑几口下来就吹好了。可是其他人却没有这么好运,吹了几口就涨红了脸,感觉气喘吁吁的了。或者是心理反应,担心吹得厉害了,把气用完,自己歇菜了。由于在早晨,大家草率地啃几口面包,肚子里有了食物,加上巴士车油门加速的持续声音,开始有了睡意。这个充气枕缓冲了脖颈与座位碰撞造成的头晕和落枕,正好派上用场。果然,四方脸打起了呼噜声。车内逐渐停止了说话声音,看来大家昨夜彼此彼此,都没有休息好。

巴士车越走越亮。我们渐渐地从昏睡中醒来,毕竟坐着睡还是不踏实。睡一会,稍微有个颠簸,就会醒来,一合眼又睡去,车一动荡再醒来。如此三番,睡意渐去。举目张望车窗外,原来我们已经走出拉萨很远了。刚出城时,公路两旁点缀着一片片干巴巴的白树,它们好像还没有从冬的寒冷中苏醒,孤零零地矗立在高原风中。陪伴他们的是一座接着一座、空旷荒凉的高大雪山,高山光秃秃的更为干净,只有一些低矮干枯的灌木丛。有谁会曾想到,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美好时节,拉萨的周遭地貌尽然还是如此的单调和苍凉。

突然,巴士车“扑通”一下来了个大震荡。

原来前方正在修路,把原来的老公路也给占用了。巴士车只能沿着路边草丛中已经被过往车辆轧出的两道泥路前行。泥路进一步遭到运沙车、大货车的碾压,已经破败不堪,坑坑洼洼,一步三跌。走在这条路上,巴士车像是喝醉了酒的醉汉一样,东摇西晃,车上的游客们也跟着左右晃、前后晃,那些晕车严重的游客纷纷拿出塑料袋吐了起来,车里的怪味升级了,昨晚吃的回锅肉、素炒韭菜等饭菜的味道跑满了整个车厢内。制氧机此时也无力回天了,空气变得浑浊。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随母亲去赤城县头道沟村姥爷家的经历。从沽源到赤城,过去的公路,我们称之为“盘山路”,实际上就是用修建高速公路剩下的颗粒较大的石头子铺的砂石路,像羊肠子一样盘在山上,一圈又一圈。那时候去赤城一趟,就一个字“累”,心念中除了盼望着外祖父、外祖母的音容笑貌能够稍稍减轻旅途之苦外,在拥挤的车厢中,人和行李堆得到处都是,站不能站;两个座位坐这三个人,怀里还抱着小孩,坐也不能坐。我勉强依偎在母亲的怀中,任凭坑坑洼洼的山路将汽车折磨得如醉汉一般晃动。北方的山区,降水很有特点,地形雨是主要形式,要来就是一阵暴风骤雨。本来尘土飞扬、烈日暴晒的盘山路经过一阵暴雨,立刻变成泥泞不堪,到处是水窟窿的泥路。车子走在上面,打滑十分严重,车身更加晃动得厉害。

时隔多年,我又一次领略了这种行走盘山路的感觉。不同的是,这一次盘山路更“盘”、更陡、更长。从拉萨到林芝,海拔5213米的米拉山口是个分界线,前半段路就走了半天,基本上都是颠簸的状态。你可以想象,游客的反应了。一开始,大家带着虔诚的心情旅行,还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毕竟,我们这个团都是初次到西藏,对高原这块圣土热爱、尊敬有加。尽管路不好走,大家还是拿出十二分的认真去观赏车窗外的景色,去倾听梅朵一路上的不辞辛劳的讲解。可是到后来,颠簸得太厉害了,巅峰之旅变成了癫疯之旅。我看到有些年长游客脸上那种“似笑非笑、似哭非哭、欲睡欲醒、昏昏沉沉”的说不出的表情,让人心里莫可名状。庆幸的是,大家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论非,因为这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神圣的旅行。

巴士汽车一路前行,陪伴我们的就是到处都是修建林拉高速的施工现场,大兴土木的政府行为。想起梅朵说的一句话:“有建设才有发展,有建设就会有破坏。”她是在谈到林芝地区八一镇的一块湿地被开发商使用手段建成住宅区的时候说起这句话。梅朵从事旅游工作已经七八年了,所以很多事情她很了解,也看得很透。我个人觉得,西藏是一块圣土,为了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藏族同胞的生活,我们可以修建公路、建设生活住宅用地,但也应该防止某些不良商人投机取巧,破坏生态环境。西藏的生态环境是很脆弱的。在前往林芝的路上,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拉萨周边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干枯的植被、低矮的草丛,稍微有点大风过来,就会尘土飞扬。数百年来,高原的寒冷,造就了这片土地上的植被迟钝、耐寒,保持同样的状态数百年不变,如同藏族同胞所信仰的佛教一样。一旦被挖掘机的大铲子撕开一个裂口,伤痛将永远无法弥补。西藏是祖国的西南边陲,政治稳定压倒一切,在经济建设上应当服务政治行为,尊重自然生态。切不可与内陆开发同等对待,再创造出一个所谓的麦当劳化的旅游地区。

从拉萨出来,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力量,让人心生敬畏。确切地说,这种敬畏之情最初来源于飞机快要到拉萨的时候,透过飞机的玻璃窗,从高空俯瞰,拉萨周遭高原山脉连绵起伏。这里的山多数是秃顶的,山顶多数又是常年积雪不化的。然而,枯黄略显发黑的植被和灌木丛将山体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棕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低矮灌木像个臧牦牛一样一动不动地矗立在那里,连成一排排一列列,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极尽无风的状态中,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在雨季还没有到来的三五月里,天是那样的蓝,几乎的是透明的,云朵都不知道躲到了哪里,山顶距离天空好像都已经挨着了。远远看去,山顶积雪就像是挂在蔚蓝色中的一片白色的纸片,这时候忽然从山顶飞出两只神鹰来,那展翅翱翔的姿态在空中打旋几回,似在宣告那片雪山属于它的领地。在山脚下,有时零零星星地可以看到臧牦牛优哉游哉地或啃着干草、或卧在草丛中、或慢慢行走。它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白色的雪光的背景下,成就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巴士近到它们身旁也不躲避。梅朵解释说,因为牦牛是藏民的宝贝,当地居民把它当做家庭成员看待。所以牦牛对人有极好的亲近感,所以遇到人或车,都不躲闪,因为牦牛会认为你不会去伤害它。

在西藏旅游,到处可以看到援藏干部出谋划策的成果。一个很好的创意就是沿路设置了许多收费的厕所。梅朵称上厕所为“唱山歌”。所谓厕所,就是各个村口搭建的简易旱厕,个别好点的地方也有水冲。门口有一个藏族居民,手里拿着一打零钱。需要上厕所的游客交两块钱给他就可以。沿路这样的厕所都是同样的收费,这些钱归全村藏民所有,平均非配,作为对西藏农村扶贫的一个项目。

在经过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时,导游让大家去唱山歌,这次不是收费的厕所,而是在旷野中潇洒一回。这个乡镇很破旧,最高有二三层楼,好像很有年份。道路上的地板砖碎了很多,且是杂乱颜色拼凑的旧板砖。但是,这里的历史文化却很浓重,曾经有过去吐蕃赞普的宫殿、万户府、霍康家族的庄园,和一个叫赤康拉康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走在乡村的边上,所有能够看到的建筑物顶部都悬挂着各种颜色的经幡,让这个精神的民族更加惹人敬重。

墨竹工卡县距拉萨市区东约75公里处的318国道旁,是林芝进入拉萨的东大门。全县境内自然、旅游、矿产、名贵藏药材、水利资源极为丰富。经过这里继续向东出发,感觉地势逐渐走高,雪山线变得更低,很快便到了米拉山口,高原的雪山森林近在眼前了。在车内,已经感觉到了车外的温度,感觉高原上没有寒风吹拂的情况下寒冷正在悄悄地席卷整个车厢,车厢温度在下降,制氧机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有热度。游客们感觉到了寒冷,观望窗外的用手拉了几下衣裳上的拉链,熟睡中的醒来赶紧披上外套,

不过司机师傅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梅朵告诉我们,从林芝返回时再停车,现在为了赶路,只能是节约一下时间。大家只能是匆匆地与雪山擦肩而过。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使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挤撞,使青藏高原一带的山脉訇然从海底隆起,形成了世界屋脊并孕育出奇瑰的雪域地貌,动物和人类在雪山上已经活动了近两万年。高原的天莹蓝清澈,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确实感到,它与雪山相映衬,像是童话中的景致。从车窗望出去,群山崇竣起来,巴士已经在高山险谷深壑中行驶。车身不得不在弯成一个连一个正反向大圆弧的盘山路上打转,一会向左转,一会儿又向右转。它被雪域这片神奇的雪山吸引着,情不自禁地投入它的怀抱。看着这些雄伟壮丽的山脉,沉浸在蔚蓝天空的襁褓中。可以想见峰峦起伏中,蕴藏着金、银、铜、铁、铅、锌、锑等储藏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虫草、雪莲花、贝母、龙胆花、红景天等名贵藏药材资源。真是什么都有。

下午了,此时的山景是一天当中最美的时刻。大家虽然在车内,可是眼睛却一直盯着车外。甚至斜阳的强光也没有使他们的眼睛后退。高原带给他们的视觉感受,所见所闻,都是一生的宝贵财富。这是来西藏旅游的人们的普遍认同的感受。可是,梅朵告诉大家这还不是最美的西藏高原。最美的地方在可可西里,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可可西里是世界著名的山川戈壁冻土地带,在一座座紧密相连的山峰和近处的戈壁滩上,覆盖着皑皑白雪。藏羚羊、野驴、牦牛,一只、两只、三只……零零散散的分布雪域中。它们大多低着头,安闲地啃食着地面那灰黄色的草根。

果然,经过米拉山口之后,海拔在逐渐降低,植被由黄绿色转变为青绿色,灌木丛也不像之前那样松散,变得连成一片,有了规模,甚至还有了稀稀疏疏的高大树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又粗又高的雪松,它到底有多高,我看30米不止。雪松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它们本是树王国中最为深沉的一位,不言不语,正直、自信、坚强。在这险恶严峻的环境中,不畏风刀霜剑,不折不饶。巴士汽车慢了下来。我们近距离走进窗外的雪松,你会看见主干的表面很粗糙,像干旱时裂开的土地。树枝上的叶子是墨绿色的。雪松的叶子与众不同,是像针一样的。叶子和主干连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座宝塔。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人们的眼睛,似乎每一根针叶上,都有一个新生命在颤动。如果你摘了叶子,雪松会来扎你。春天,雪松显得更是苍翠,它披着融融的春光,在春风里翩翩起舞,时时向游客展示它那婆娑的身影。

巴士车经过色季拉山。虽然已经到了人间四月天,可山上山下仍然积雪难化,峰顶白雪皑皑,山脊雪线分明。山坡虽然冬草覆盖,却也难以抛下雪片的影子。至于行经道路两旁即将萌生的枯草身上也着满了雪衣。高原的雪景就像一张素描图像,分布着黑白灰三种色调,顶部是白色调,那是终年积雪留下的印痕;向阳的一面是灰色的浅色调,那是雪花处于融化和未融化之间状态下的情景;阴面则是较深色的黑色调,冬天枯死的植被所固有的风格。

在到达林芝地区八一镇之前的一个小镇上,游客们已经饥肠辘辘了。一上午的颠簸有一个好处就是,把肚子里的脂肪全都榨得干干净净,肚子空了,自然就又渴又饿了。大家看到满大街的川菜馆,饥饿感更加加重了。

突然,车子停在了一家饭馆门口。梅朵给我们讲,不要去买门口的小饰品,那不是西藏特产,西藏是不出产诸如佛珠串之类的小装饰品,都是从内地运到旅游去的。如果要买的话,千万要讲好价钱,就当是援藏吧。还好,我们下车并没有遇到当地摆小摊藏民的强买强卖,它们都是很客气地反复说:“有需要买可以过来看看,挑选一下,很便宜的。”

我们下车,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水,走进饭店就奔向厨房,奔向热水器。口渴、嗓子干、鼻子里有血块,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通过喝水能够减轻这种症状。西藏的气压高,水的沸点到90度就已经沸腾了。在西藏是喝不到100度的开水的,除非你用高压锅。包括煮面条,非高压锅不可。

这家饭馆仍然是川菜馆,梅朵的母亲是四川阿坝藏族人,因而我们就餐的饭馆多是川菜馆。或许这只是一种偶遇的巧合。在这家普通的乡村饭馆,大厅是个综合性场所,吧台、新购蔬菜以及各种形状的餐桌。显然,店老板还是按照农村的方式粗放经营,餐盘、筷子等都不怎么讲究。而且,厨师也不知道跑到了哪里。梅朵和店老板应该是很熟,她亲自下厨,切菜烧汤。说实话她做的菜很一般,醋溜白菜,炒土豆丝,凉拌木耳等,比较寡淡,也比较素。有时候会吃到几块猪肉,量不是很多。北方人吃饭普遍比较口重,西藏的饭菜普遍比较淡,盐和油放的不多。这和拉萨的餐馆吃的又不一样。我想,这可能和我们报的特价旅行团有关,梅朵说除去来往机票,所剩费用有限,基本上各大景点都是免费的。这或许是个很好的理由。不过,当你经历了一整天的颠簸,饥饿和困倦像潮水一般袭来,你就不会再去计较饭菜是否可口了,大家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上一盘菜还没几下的工夫就吃光了。至于夹生米饭也顾不得细嚼慢咽,大口大口地往肚子里倒。平素里几位比较斯文游客,此时也不再顾忌吃相了,因为没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把目光移向他们,大家自顾自地看着碗中的饭、碟中的菜。那几位北京的大哥,不论到哪,心态都极其乐观,欢声笑语不断,给本来很闷的履行增添了不少欢乐。尽管大家都清楚,旅行已结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可是,许多暖心的话从他们口中吐出,还是觉得特别亲切。

“你想,全中国多少亿人口呀?咱们二十多人能够一起旅行。这是什么,缘分呐。”四方脸的大哥一边将盘子中的黄豆拨向自己碗中,一边对着大伙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称:“嗯嗯,是呀。”

饭后,北京的几位大哥一抹嘴,率先走到车跟前,互相递烟,抽了起来。待大家都聚齐了,上车走人。

我们距离林芝市八一镇已经很近,能够远远地看见城市的轮廓了。不过,暂时还不进城,要参观完桃花沟、鲁朗林海等景点后才进城。好在总算走完旧318国道的癫疯之路,走上了柏油路。

看一下手机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半钟。


五、人间净地桃花沟


人间净地,醉美林芝。

在阳春三月的最后日子,我们赶上了欣赏野生桃花的末班车。

巴士经过林芝,继续前行。高速两侧,尽是西藏特有的柳树,他与其他省市的柳树不同,枝条和柳叶都是向上生长。树干很细很直,长到一定高度就开始分叉,向上挺拔,似乎每一片柳叶都要争取阳光的温暖。

过了尼洋河谷,巴士开始进入一个三面环山的世外桃源区域。桃树从零零星星的几株发展到连片出现,肯定是到了桃花沟了。

果然越往沟里走,周围山体越是连绵起伏,桃树也越茂盛,几乎占据了所有山的脚下。就在前方桃林和道路路的中间,隐隐约约烟雾缭绕,走进发现那是一个村落。藏区村落比较简单,房屋矮小,院墙也很低矮,院墙外的石径小路边上有一个小沟渠,从山上缓缓流出泉水向山下流去。刚才的烟雾来自于几座小型的现代式小楼下的烧烤摊。几位年轻的小伙子,从她们的着装已经看不到藏族的传统,不过肤色、语言还是原滋原味。他们用现代工艺来做烧烤,让我感到有一种汉化的趋势。遇到有游客从他们的摊点经过的时候,他们也会用普通话流利地与游客交谈。我们看到道路两侧停满了各种车辆,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下车走向桃花丛中。此时,青山、桃花、村落、溪水以及游客走进同一个画面,想起了“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的诗句。

到了山脚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娆,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一大片晚霞。一排排一列列的桃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摇曳着,像少女一样楚楚动人,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地面上,桃花铺成的地毯格外柔软,让人情不自禁的要睡上去一般,看上去比床还舒适。一株株桃花天真灿烂地开着,每一瓣花瓣都那么柔软,好像轻轻一碰就会落下来。看着看着,我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朵桃花,穿着粉红的衣裙,沐浴在阳光下。

走近几株桃树,黑色的桃根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向上直蹿的桃枝如同千手观音的舞台表演一般令人留恋,大瓣大瓣的桃花满树开放,使人进入花的海洋、桃的国度。一阵微风吹来,我就在风中翩翩起舞,随风飘动。天空西侧和煦的阳光如一条条金色的小溪,照射着无边的绿地,也照射着美丽的桃花,朵朵桃花像一只只花蝴蝶,扇动着美丽地翅膀,翩翩起舞。那些凋谢的花瓣纷纷落下,像仙女散花,又像粉妆玉砌的世界,真叫人赏心悦目,神迷欲醉。这次第,整个世界好像也变成了桃花的天地,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导游给了我们八个小时的时间在桃林中休憩。可是,如此美妙的野生桃林,怎忍心快速离去。大家抚摸着桃枝,闻着桃花香气,横卧在桃树干的拐弯处,沉醉在桃花源中,都在慢慢地拖延着时间。桃树的生长范围很广,可以说是大江南北,无处不有。可是,大片的野生桃树林在很多地方并不多见,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原上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林芝地区桃花沟原生态桃花的独特所在。游客的心情,梅朵是很理解的。她一面焦急地等待游客上车,前往下一个景点鲁朗林海;一面又用富有同理心的眼神鼓励大家多多感受桃花的馨香。

可是,美景固然好,人留天不留。看着渐渐西下的夕阳,天际线附近彩霞的出现,催促着游客们下山的脚步。

巴士车掉头。归去。


六、神佑鲁朗林海


查阅资料获悉,南迦巴瓦峰被誉为西藏的众山之神,可见其地位的尊崇。

这座西藏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为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故有“羞女峰”之称。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种解释,诸如“雷电如火燃烧”“ 直刺天空的长矛”“ 天山掉下来的石头”。地跨热带和寒带的山峰有着异常险峻的地形,山峰至河谷高差达六千米,成为世界罕见的高峰深谷。主峰高耸入云,常年云遮雾绕,充满着神奇的传说。当地人们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此山,聚会、煨桑。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成为众神们燃着的桑烟。自古,这座陡峭的山峰就吸引着人类无比的推崇和敬畏。

晴空丽日下的南迦巴瓦峰,是庄严圣洁的,是堂堂正正的“雪山之父”。然而,当它隐藏在密云浓雾中,又显得诡秘、胆怯。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产生了那个兄弟相残的离奇传说。兄弟相残的传说,或许跟工布王与吐蕃赞普之间的历史渊源还有一定联系。神话传说在现代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实际上,它却是一个民族独特经历和集体记忆的真实反映。实际上,以南迦巴瓦为圣山,最初只是居住于大峡谷内的珞巴人和门巴人的说法。他们对于庇护自己的大山,当然不无溢美之辞地进行神化,把它看作是三界诸神栖息的神宫。而藏族却对坐落在蛮荒之地的南迦巴瓦并无好感,视其为“魔域”或“白色冷宫”,是白神的茔地!一个看作是神,一个看作是魔。佛苯两大宗教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在我们的行程表中,并没有南迦巴瓦峰一游。然而,不论去哪里,都会有它的踪影,好像我的行程就是围绕着这座圣山开始和结束的。

我们到鲁朗林海,也不例外。

西藏之大,迫使我在叙述一个地方时,总要先说它的位置。鲁朗林海位于林芝县鲁朗镇境内,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素有“叫人不想家的”美誉,整个景点如诗如画,周边雪山林立,沟内森林葱笼,林间还有整齐如人工修剪般的草甸,许多民居修建在这山环水复的天上森林,周边溪流蜿蜒,有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赶上杜鹃花盛开的情状,可看着这片威严森森的林海。还是能够想象到,在六月的温暖季节里,丛丛林海中千花争艳、姹紫嫣红。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是龙王爷居住的地方。区内树满青山、河流纵横,有规模巨大、终年碧绿苍翠、林木葱茏的原始森林。它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长约15公里,平均宽约1公里。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和松树组成。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犹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富春山居图”。

我们的参观点,就是在川藏公路边的一座木头桥上,两侧建有几座木板屋,周围东侧远方便是三角形锥体的南迦巴瓦峰,终年冰雪覆盖;南侧和西侧环山缠绕,山上山下到处都是成片连为一体的林海,仿佛都走不到尽头。木头桥选址很讲究,下面就是山脊,并非是空的。走在上面边很踏实。桥的终点是一个圆形木制结构的观景台。

可能是天色已晚的原因,藏区昼夜温差带给身体的不适更严重了,最主要是气喘。巴士车紧追慢赶,在日落之前赶到鲁朗林海。游客可以在气喘之隙感受林海的壮观。据导游梅朵介绍,我们此时的位置在色季拉山口,海拔4700米。

我们走下木头桥,向纵深走去。

走到观景台时,抬头远望景区深蓝的天空。白云飘飘,时而象奔驰的骏马,时而又恰似高原上的牦牛,时而呼啸而去,时而又闲庭信步,象少女婀娜多姿,象小伙热情奔放。看东方,南迦巴瓦峰云雾缭绕,峰顶时隐时现。梅朵说,因为现在还属于三月份,雨量较少,晴天时运气好能够看到主峰峰顶。倘若是六月以后,见一面主峰的容颜更难。

自东方向南再向西,放眼望去。南迦巴瓦峰下的鲁朗林海显得更加庄重威严,使我想起了秦俑排兵布阵的练兵场。

那成千上万的森林不正是秦朝出土武士俑的形象嘛!看东方,那些高大的油松树,犹如浩浩荡荡的武士俑,配长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严阵以待,等待军事首领的检阅。向南看,巍峨的高山上,分布着两万战车、十万骑兵,战车上备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剑和盾甲步卒。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辅鞯,形体高大,头梳各种发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再转向西边,奴仆、舞乐、仪仗等后勤保障部队,杂而不乱、有序陈列,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种类。这片神圣的林海,在夕阳的余晖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每一片树叶、树枝以及树干,如同高大魁梧、气宇不凡的将军,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武官,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可谓千树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完全是当年秦军将士的真实写照。

亦或是鲁朗林海正在经历热血沸腾的大战。此时正是大战前夕最为安静的时刻。就等着太阳落幕的一刹那,在黑夜的保护中展开殊死的搏斗。那些渐渐变得藏绿色的森林,感觉就是一群杀人如麻的绞肉机,一旦启动,便是惊涛骇浪、横尸遍野……

我不敢继续想下去了。

高原的寒气随着日落西山而渐渐侵入我的身体,一天之中经历了“暖、凉、冷”三个阶段的变化。可是在色季拉山口,好多摄影爱好者并没有离去,他们借那点微弱的光线,将摄影机一字排开,支好支架,静静地等候南迦巴瓦峰、鲁朗林海的最美时刻。他们都穿着厚厚的冲锋衣,想来是可以御寒的。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在此已经逗留了很久,已经超出了参观所规定的时间,可是大家仍然没有想离去的意思。

导游梅朵开始催我们上车。她担心“九转十八弯”的川藏山路,因为司机师傅赶夜路很危险也很辛苦。

我三步一回身,想要多看一会这片神圣的林地,最后一个上了车。


七、苯日圣地


早上六点半。鹤立酒店。

一阵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我的睡梦。

昨晚的墨脱石锅鸡简直太香了,竟然被带到了梦中。据悉,墨脱石锅系世界上稀有的天然岩石,产于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被誉为莲花圣地的墨脱县,它是在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悬崖上的一种叫做“皂石”的云母石上砍凿而成。石锅含有人体所需的硅、镁、钙、锰、铁、锌等16种微量元素,但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及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在煨制食物的过程中,锅中的微量元素会少量溶解到汤里,具有明显的食疗保健作用。我倒不觉得这锅的神奇,恰恰是那鸡肉,用料丰富、汤汁香浓、肉味醇厚、肉质鲜嫩,给我极深印象。

想到此,不禁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好像那味道还没有退去。

我吧咂了几下嘴,慢腾腾地起了床。

今天还要远行。按照原计划,本来是要去苯日神山。因为行程紧,临时取消。

虽然取消,却有两次与神山擦肩而过的相遇。

到西藏旅行,最重要的是虔诚;所见所闻,也要从虔诚的视角去理解。

我虽未亲自登临苯日神山。两次相遇也只是走了一段围绕神山而建的沥青铺就的公路。走在公路上看此山,虽高耸入云,但没有一座十分突出的山峰,而是由一组山峦攒聚在一起,总是云雾缭绕。据说,山腰苯教古寺中供奉着苯教教主辛饶米沃,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娘布拉索”节,其规模堪比国庆。

事实还不止于此。藏族人的宗教信仰是真信,他们把家中最好的财物都捐给了寺庙,而自己仍然过着青稞米酥油茶的生活。简单的食物、少量的衣物、重复的姓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时时刻刻地拜佛,他们并不觉得这些是委屈,因为数百年来他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生活。不像内地许多信佛者,总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行车中,我们看到很多善男善女绕着苯日神山逆时针行走,手里还摇着转经筒。

他们经常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有的也是独行客,方向都是一致的。他们是最朴素的藏民,同时也是最虔诚的教徒。他们可以没有吃穿,甚至没有住所,但不能没有信仰。我看到一个年轻的藏族同胞,头戴一顶平顶围穗蒙古帽,身穿莲花纹样的蒙古袍,背着一个大布囊,快速地向前走着。布囊中一定放着水和干粮。他的脸黝黑发亮,眼角布满血丝,已经看不出是个翩翩少年。可从他的脚步和身材,我判断他依然年轻。他的右手紧握转经筒,不停地逆时针摇动。

他似乎并不注意周围环境和游客,而是目光一直向前。他好像嘴角在蠕动,在说话。奥,不!他在念经,那经文一定能够使他的内心安静、使身心愉悦、使脚步坚定,他们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可能,这样走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天。在道路两旁,都有临时搭建的小屋,供他们歇息。倘若再奢侈一点,去小旅馆租床位,五元、十元一个晚上,睡上一个安稳觉,明日还要继续较量脚程。围绕苯日神山走一圈慢则四五天,快则二三天。总之,是要做好夜宿的准备的。我们的旅行车走得很慢,导游在刻意让我们观察这些虔诚的信徒。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戴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男女通行爱穿长筒靴。一个妇女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佩饰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其他几名男子的装束没有看清。还有一位老者,我猜她至少年过花甲,走路很蹒跚,驼背已经不能让她直起腰杆。她慢慢地向前走,嘴里不断地念诵着她们的信仰。我真担心一阵风吹过,也会惊扰到她。巴士在她身旁快速地驶过,车风在她周身一抖,她丝毫没动,继续前行。等待她的将会是四五天的行程,风餐露宿,只为一睹苯教的尊容。我看着她的身影,感佩之情难以言表。

回到林芝,内心中一直波涛汹涌着一个问题:信仰有多重要?

我将用一生去寻找答案。    


八、观光车上走南伊


这是距麦克马洪线最近的地方。

林芝的墨脱、察隅都是与印度相交的区域,有部队把守。我们的这位近邻与西藏林芝地区南伊沟中间便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区。虽则南伊沟并没有直接与印度接壤,但是它与印度之间却是正南正北对冲。

南伊沟的神圣当然不在于此。

到过这里的人,都会为中国人口最少少数民珞巴族最大聚居地的生活所吸引,都会为藏医药发源地的藏地药王谷的神奇所惊讶,也都会为这一片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森林浴场所震撼。

南伊沟,喜马拉雅山脉无数个美丽沟谷之一。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给人以梦境的感觉。我想到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沟,那里以出产葡萄、哈密瓜、芒果等优质水果而闻名于世。你可以想见,行走在茂密的葡萄藤中,闻着花果的香味,看着一串串成熟了的快要挣脱葡萄藤的“奶乳头”,总会有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而在南伊沟,依然延续着这种亲切感,珞巴族神秘的面纱等待着游人自己去寻找答案;藏地药王谷品类繁多的中药材应接不暇;还有那原始森林中极其珍贵的特有物种,诸如米林杨、红柄柳、繁缕、乌头、翠雀花、里龙小檗、小檗、虎耳草、藏布杜鹃、西藏箭竹宽柱鸢尾等,其中有着一种名为松萝的寄生植物,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空气中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存活,是最好的环境检测器,所以有松萝的地方,标志着这里有极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特别是那些珍稀物种,都静悄悄地坐落于南伊沟地区。

长期以来,因为距离麦克马洪线比较近,一直没有对游客开放。而且,现在对游客开放,其程度也仅限于国内游客,且是旅行团组团前来。若是国外游客,政策上也是允许起来参观的,可是中途设置的军队岗哨、公安检查站的通关手续比较复杂,往往会耽误时间,超过其出境签证时间。所以一般见不到外国游客。对外国游客而言,他们肯定会因为手续麻烦而避而远之,只能是心中偷着去想一想圣地的风采了。

南伊沟对外开放的距离长达十八公里,徒步走的话,见到的景物虽多,却很累。即使不怕累,沿途经过许多茂密的森林,许多放养的牲畜,难免激起这些牲畜的野性,也难免会遭遇到野生林中的动物。大多数游客为了节约时间,为了安全起见,都会选择乘坐观光车。

敞篷观光车一车可拉12个人。接我们的司机师傅是个年轻的藏族小伙子。我们上了车,近距离看他,黝黑的皮肤,让人乍一看上去像是珞巴族的血统,可是轻轻地询问了之后才证实他其实是公布藏族的一员;壮壮的身体,让人联想到蒙古族摔跤勇士的坚强与刚毅,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像一堵墙慢慢地向前移动;再看粗造的双手,演绎了当地牧民的生活传统,手中的方向盘就如同小玩具一般;他比较沉默寡言,一般人很难聊得开,但他从不废话,说一句顶一句,你不问我就不说。你若主动搭讪,他也只是寥寥几句,很少开玩笑。不过,他的车技确实不错,速度之快,令其他车队望尘莫及。高原人的朴实、勇猛,在他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我们每个人来之前都会有一个心中的南伊沟。想想眼前,蓝天、白云、雪山、雪松树林、草坪。观光车将载我们一览南伊沟锦绣风采了。这是激动。也是感叹。

南伊沟风景区门口。我们作短暂的逗留,歇歇脚,喝口水,上个厕所。导游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可是,门口的景色却吸引着我们的脚步。蔚蓝的天空中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远远望去,几缕如丝绸般的白云镶嵌在天际,把高原的空旷点缀得如画一般简约。倩倩的云层中,白雪皑皑的山峰若隐若现,像是正在舞台表演的仙女一般,婀娜的身姿、洁白的衣衫,表达着对高原的圣洁与自豪。山上浓郁碧绿,高原植被密布整个山脉,如针织、如绿海、如画卷。山下稀稀疏疏的灌木丛,身材较矮的树,在已经枯荣的草坪中傲然挺立着,那干枯的树枝,像是告诉游人四月还不是花开的季节;那满是皱纹的茎,正在孕育着新一轮生命的诞生,用指甲拨开皮,你会发现青绿的树“肉”正在默默生长。与这些灌木丛搭配的草坪,也仍然是一片荒凉。相信过不了几天,这里将会是一片绿意和生机,草木的繁荣也是分分钟的事情。高原的美就在于它远离现代城市一切元素,在这里看不到高楼大厦、电线电杆、餐饮酒店、车水马龙,除了游客就是大自然,而且是离天最近的大自然,它的各种元素可以不受任何惊扰地、色彩分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幅很美的山水画。突然想起山水画家荆浩的作品《雪景山林图》。他擅长北方山水,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高原上多产高大粗壮的树种,一路参观下来,见到很多,就像张大千先生的泼墨画,注重泼彩,使山水的意境清丽雅逸。

我们在导游的指引下到门口排队。导游到专门通道去排队买票,并护送我们上车。接下来, 导游就不随同我们前行了。这可能是南伊沟的规矩。从排队到上车中间,有一个通道。里面是左右可生意的。我粗略看了一下,全是林芝特色小吃,有血肠、凉拌牦牛肉、香寨、奶渣包子、麻森等,许多都是很不熟悉的名字。因为不是很饿,想想坐车观光,也无需太多食物准备,就没有吃,匆匆看了一下。还有一种类似于披肩、裙裤的皮衣,是租的,二十元一件。因南伊沟内湿气较重,怕受凉,且皮衣外形美观,许多游人都租了皮衣,套在身上。

很快,我们就到了珞巴族民俗馆。这是南伊沟旅游必须经过的一个地方。可是,我们沿途路过珞巴族散居村,观光车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猜想,可能是出于尊重少数民族的考虑,前来旅游的暂时还不具备观光当地居民的条件。而民俗馆只是民俗村的一个缩影。它是一个大大的院落。走进去,迎面挂着一张大屏幕,播放着当地民族传统的节日。珞巴族同胞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哼着本民族的歌曲。屏幕下方左右两侧是两栋木制结构的传统民居,工布藏族典型的居住环境。现在发展旅游业了,木屋中间的通道已经摆上了烧烤点,来适应旅游的商业化需求。藏牦牛肉是首选,买了几串,吃起来很香脆。同事有点怀疑是否是藏牦牛肉。因都没吃过,这种疑惑越大,反而真的也变成假的了。想起导游曾说的话,根据珞巴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此地过去曾是茶马古道,有在食物中下慢性毒的传统,不建议我们在景区吃太多的食物。好在这串烤牦牛肉很贵,花了十元钱。也就是尝尝,不舍得多吃。后来也没闹肚子,一切正常。至于传统,我去网上查询了一下,并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可靠资料,姑且当做玩笑来听。

走进木屋,里面是个陈列馆,存放着八十年代以前当地民族游牧生活的用具,木制品、石制品、丝织制品等,看得人眼花缭乱。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珞巴族青年的美丽故事。看着这些工具的形状,我就在想它们的功能。那个带尖的“吧唧”是用来套狗熊的,绳子那么细,套住了也会跑掉吗?或许绳子的材质很坚硬,如同布达拉宫门口的黑色门帘,是用芭蕉经特殊工艺干制而成,奇硬无比。那个叫“啵得儿”,形似带窟窿的挎包,原来是个鸡笼,和洗菜篮子“邦萨”几乎一模一样。仿佛听到小鸡在笼子里扑打翅膀的声音,可能在物物交换的时代,拎着它到集市上去换取其他物品。那件“额得儿”印象较深,倒立酒瓶状,无底,口小,用来捕鱼,可以想象鱼钻进去,如同进入牛角尖,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一定是被困住了。这在一些古装电影中见到过许多次。那件捉野鸡的工具“登基儿”实在令人想不透,就是个大烟锅头的形状,它怎么用来捉鸡呢?此外,还有大型动物狩猎工具“锅么”、织布机“乌琼”、除草工具“哒咧吧”、挖土工具“夏杰”、木锹“达来”、粮食及祭祀工具“杰罗”、砸粮工具“达巴以及珞巴女装等三十多种工艺品。

木屋的后面,有一个开阔的栅栏地,靠山而建,三面被篱笆环绕,正西面是一座大山。里面放养几头牦牛,若要近前亲近牦牛,就需要收费了。而且禁止拍照。我们充分尊重当地风俗,看了一小会,赶上大部队前往下一站。

野猪基地和沙棘岛。

饲养野猪的地方,猪身上的气味明显重了些。大家走过去都是掩着鼻子,不敢出大气。有些大姐没憋住,大喘了几口气,正好把猪粪味都吸入了口内。那种尴尬的表情,令他们进退两难。也有的游客为了拍摄一张生动照片,不惜涉险,走得很近,全然不顾脚下臭泥。当大家围着猪圈那一窝小野猪不停地咔嚓手机和相机时,我心里纳闷,一个小野猪有什么稀奇的呢?转念一想,毕竟野猪不同于家猪。至少可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回去后向身边朋友宣传和炫耀的资本。

沙棘岛,并没有看到沙棘。也不像标识牌所说的“最能体现南伊沟山环水抱特色”那么神奇。山上的植被可能还处于冬眠期,发着深绿,而不是青绿、碧绿。不过,随处可见的金幡以及潺潺的流水,那圣洁的水石,令人陶醉。闻水声胜于一切人类制造的声音,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观光车继续前进。树木越来越茂密、挺拔,山头越来越多、雪山逐渐连为一体,有一种进入深山老林的感觉。此刻,除了面前一条羊肠小道之外,几乎置身于林海之中。此时天气不大好,天空乌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节奏。后来果然在我们的参观过程中,断断续续地有过几次零星小雨。不过不必打伞,小雨只是浅降辄止,并不会淋湿衣服。

我们注意到标识牌“南伊沟小拐弯”。

看来已经进入南伊沟核心地带,也是距离麦克马洪线最近的地方了。不过,从来时路分析,我们一路向下,有种势如破竹之势。心想,若是中印再度开战,我们也是胜者,因为占了地利。刚想完这个念头,立刻“呸呸”几下。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怎么会叫嚣战争呢?

突然,观光车停了下来。司机小哥告诉我们还有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全是热带原始森林观光区,需要我们徒步完成。司机似乎没有继续解释的想法,说完,调转车头,飞一样原路返回了。我们想问得更清楚些,似已不可能。于是乎,硬着头皮走向浓郁的原始森林里。

幸好。还有高于地面半米的木质小路供游客玩耍。只见眼前坐落着一座矮木屋,破旧不堪,窗户上玻璃似乎都掉了。木屋的旁边,整齐地堆砌了很多木条,想来要用于生火。木屋里面依然是做生意的人。出售珍贵的中药材,南伊沟药王谷之名非虚言。如果不是屋顶缓缓升起的炊烟,根本无法相见此地还有人居。

绕过木屋。大家沿着小路曲曲折折地走进森林中。

森林的空气似乎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木屋就好比一个临界点,木屋这一侧空气湿润、有点凉意、却不冷,而且明显地没有任何灰尘的所在;木屋的另一侧,刚刚已经走过,虽然也很潮湿,却是挺温暖的那种感觉。我们看到许多参天大树高高耸立,树干直径并不十分夸张。我试着抱了一下,感觉能抱住树干的一半左右。枝叶也不十分多,可却长得足够高,不在三十米以下。上面点缀了许多树挂,就像少女穿着薄薄的衣衫。几株已经老死的树木倒在参天大树的周遭,树身上布满了绿苔,在枯树倒下的地方,自然生长出许多新的树种,这些丝毫没有人为的因素,全是大自然的安排,正是“病树前头万木春”啊。就在我们的脚底,潺潺的流水慢慢经过,几无声响,甚至很难被发现。撩开草丛,收缩瞳孔,才发现静静的流水遍布我们的四周。若不是有这高出地面的小木桥,到处踩上几脚都会有水痕,原始森林涵养水源的本领展露无遗。若是在此盖上一两间茅草屋,闻着大自然的气息、西藏中药材味道,颐养天年,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亦或是每日都能来此地静养片刻,觅得一时一刻的安宁也知足了。

我们渐渐走出森林,看到眼前一片空阔之地。地上满布枯草,枯草之下便是浅绿色的新草,只是尚未长出来,还处于枯草的绝对统治当中。这片空旷地大约有好几个足球场那么大,在远处可看见雪山林海,是个拍摄风景的好去处。虽然天并不蔚蓝,却没有影响心情。高原的空旷、险峻、放达,犹如人的坦荡胸襟,每一个地方都值得驻足观瞻。美景锁住了脚上的心锁,使人不能走马观花。那些长相奇高的雪松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视线,它像个勇士,一路陪伴雪山、陪伴我们。可以说,雪山林海是高原的一大特色,搭配上原始森林和湿地环境,这一垂直地带地貌,真是美不胜收、情系于心,难怪被人称为“江南瑞士”呢!在这片空旷之地中,一些奇特的古树,刻画着岁月的足迹。虽然迷信地说,人们不希望与古树合影。可是,看到古树树干弯弯曲曲,摆出诸如长条凳、靠椅等造型来,还是忍不住要走上前去,咔嚓几下,留住记忆。有时,几只牦牛慢慢腾腾地走进镜头,虽然距离很远,但为照片布局增添了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正好合个影,看着它们缓慢离去的节奏,羡慕它们慢生活的状态。一如整个西藏,高原的气候、历史、地理,造就了高原人慢生活、享受生活、不争名夺利的精神状态。而且,实事求是地讲,高原的物资一直都是很匮乏的。这是不用掩盖的事实。想到这,感觉臧牦牛能带给游客更多的满足感、幸福感。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又路过了珞巴族散居的村庄,一个木牌上写着“琼林珞巴民俗村”,来时走得匆忙并没有看见。同样,走到这个村落也没有停车,无法领略到这个通过鸡肝纹路判断鸡胸的民族的家庭生活了。只能偶尔看到一些身着兽皮帽、圆领窄袖短衫、紧身筒裤的富有民族风情的老人和小孩在路上匆匆而过。许多男青年穿着打扮与汉族无异。

“韬哥,你看牦牛。”同事柱子提醒我。之前没有近距离接触过牦牛,一直遗憾未能抓拍几张。

“可惜了,车走得太快。”看着高高大大、货真价实的牦牛从两侧与渐行渐远,不免惋惜。来的路上,看到许多藏牦牛杂交的品种。他们还不具备牦牛体型上的特征。用导游梅朵的话说,藏牦牛是穿着超短裙的美女,杂交的牦牛是裸体的少妇。

“又过去几只。”柱子再一次提醒。看着我刚刚举起手机拍摄,牦牛已远去,干“呵呵”了几声。

“幸灾乐祸。”我心里骂道。干脆一直举着手机,还得当心手机滑落。

果然,抓拍到了几张近距离的照片。内心的满足感顿时强烈了起来。

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南伊须躬行。希望下次游览南伊沟不要坐在观光车上,不行走他个山路十八弯,更亲密地接触一下这里的风景。


九、雅江峡谷有奇景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条绿色通道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与雅鲁藏布江河谷一直向东南方向伸展。这就是第四纪冰川运动遗留下的古冰川U形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天然水气通道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五个纬度,许多古生物物种因此得到了安全庇护,不至灭绝。可是,这座地球上最深的大峡谷,直到1998年才被人类徒步穿越。

2017328日,正是春回大地的季节,我们来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素有“背包客圣地”的派镇。将从这里出发,乘坐景区的游览车,开始参观。那天刮着很纯的大风,不过不是白毛风,只是在高原中极普通的大风,夹带着只有高原人才能辨认得出的泥土气息。我喜欢被风吹的感觉,尤其是看着极其蔚蓝色的天空中许许多多的大白云朵被风吹送,让人感觉云终会出现腾云驾雾的神仙。藏区的天空是极具个性的,天高云大是最显著的特点。蓝天是真的又高又蓝,没有一丝杂质,没有一点瑕疵。白云是真的庞大,给人的感觉就是看它的时候距离你特别近,好像近在眼前,远处的山峰便是很好的参照物;不看他的时候它又特别高远,好像已经达到天顶,粉刷着苍穹。忽远忽近,令人捉摸不透。

在参观点门口,一个金字塔形状的金幡迎风飘扬,一条一条地围成圆形,像个蒙古包,从顶部向下,依次是蓝白绿红黄五色,代表西藏蓝天、白云或雪山、绿水、寺庙、土地等五种物象。金幡上面的经文经过大风的吹送,传递到每位游客的心理。这是藏传佛教到给外地游客的心理感受。在牧民家中,随处可见到金幡,它已经成为藏民家庭一项重要的家庭生活内容了。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大渡卡古堡遗址,昔日此地工布首领的庄园城堡,后来在与波密王的战争中,被火炮摧毁。如今只剩下几堵土墙,土墙周边插满了经幡,随风舞动,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古堡遗址,当年的繁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在此观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十分壮观。这里是去往大峡谷的入口段。继续前行五公里,有一巨石蔚为壮观。巨石一分为二,夹缝中生长一株桃树,甚为奇特,有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在藏民中流传至今。阿尼达生得俊俏,言谈又温文尔雅,深得姐妹两人倾心。当妹妹拉姆得知阿尼达是为救母亲而来,甚为感动并答应帮助他。通过交谈,两人渐渐互生爱意。而姐姐拉玛则想尽办法从中阻挠,以便从妹妹身边夺走阿尼达。拉姆向父亲寿多讲述了阿尼达的事情,寿多听后也为他的孝心所打动,便给了拉姆一枚仙桃并让她转交给阿尼达,姐姐拉玛知道后很生气。于是第二天拉玛偷偷地跟在妹妹拉姆的后面。正当拉姆快到阿尼达住所时,拉玛发出毒咒,漫天石雨顷刻而下,拉姆把仙桃紧紧护在胸口,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下面了。日月如梭,光阴逝箭,几千年过去了,拉姆的身体虽早已经化为尘土,但那胸口护住的仙桃却顶开了石头甚至开出了花,片片桃花都载露着笑容,似乎还在奉守着与阿尼达的约定,期待着早日见到心爱的阿尼达。木石无知,境内心造。这些离奇的传说,正是人性的反映,也反映了人世间一个“情”字的“凶猛”,真可谓“情比石坚”!嫉妒之心,竟使亲姐妹反目为仇。实际上有不少人,都是因为摆不正一个“情”字,才做出了令人震惊的蠢事。

在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汇合处,有一株千年古桑树,同样流传着另一段爱情故事。相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见证其爱情所亲手栽种。这株满挂圣洁祝福哈达的巨树,以南迦巴瓦峰为背景和借鉴,以滔滔不绝的雅鲁藏布江天河为伴奏,它四周洁白广袤的原野是无数有情众生祈祷爱情坚贞长久的圣地。虽然关于南迦巴瓦山峰有两兄弟的传说,涉及到拉萨和林芝两地两大宗教之间斗争,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过这段爱情见证。因为松赞干布对唐朝文化是极度倾慕和敬仰的,文成公主恰好是唐朝文化的传递者,她带到西藏许多农耕文化的物质产品。假定出于政治和政权的考虑,也应该有这种爱情的见证,至于地点嘛,那是次要的选择。走进这颗千年古桑树,它的庞大让所有人震惊了。数百条分树枝向天空延伸桑树的子孙后代,每一条树枝都粗过手臂。树干庞大的体积足以超过一栋房子。加上无数的信徒挂在上面的银白色的幡,古桑树更加具有神性的力量。我喜欢桑树周围空旷的环境,此时风很小,接近于无风状态,和刚刚在大峡谷入口地段的大风环境大不相同。可是不知为何?苍蝇特别多,有的游客怀疑是否附近有养野猪,倒是没有发现什么。权且把苍蝇当做下逐客令吧,还要继续赶路呢。

走到南迦巴瓦峰云中天堂的位置,又是一个观景台。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哦嘛呢嘛呢叭咪哞。远处的神山和脚底下碧绿色的雅鲁藏布江相映衬,真正地形成了蓝天绿水的格局。从季节上来说,正赶上是枯水期,河床都显露在外边,江面显得窄小了一些。从上俯瞰,弯弯曲曲的江河宛如一条青色的玉带,盘桓在连绵不断的山峰之间。《新白娘子传奇》中青蛇一出场就是这样一条游动的玉带的造型。特别是乌云突然出现,压向山顶。天有异象,必有大动。雅江就像那条青蛇开始向前游动,江水中遍布着许多礁石,河流经过之后便会打起漩涡,峡谷激流之下暗藏着几多深渊,也不便去探索,单听那咆哮的水声就足以让人清爽数日。那青色令人发麻,那礁石又令人想起蛇斑,进而心生对江河的恐惧。一些众多叫得出名字和无名的支流,都是它展开的手指,伸向不同的方向与山脉,像一道道抽向人间的闪电,每一条汇聚其中的溪流。在它长长的流向里,奔跑着隔世的忧伤与荒凉。观景台的另一侧,绕过公路,显得冷清了许多。一块石头上书写着“雅鲁藏布江墨脱水利枢纽派坝址”。石头旁边杂草丛生。坝址所指向的位置不甚清楚。

游览车到达直白村,便是终点了。梅朵说我们游览的线路相当于雅江的三分之一,运气好的话还能碰到当地的游牧民族夏克巴人。不过,据我推测,我们所走之路仅仅是雅江的九牛一毛。它的最险处尚未看到。旅游重在怡情,取得赏心悦目的效果足以了。至于穷览雅江,就留给那些热爱探险的人们吧!


十、西藏民俗村


西藏旅游是一次精神洗礼。使人敬畏,膜拜,共振。神秘的西藏,仰敬的圣山,多少人向往的地方,许多去过那里的网友,用深情的笔,用精美的摄影,展现给了大家。这一近距离的实地感受,珍贵弥坚,使人永生难以忘怀!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天边风采纪实。当我们还沉浸在色吉拉山口的美景中,又踏上去往伍巴民俗村的旅程。

刚一下车,一位漂亮的“卓玛”高兴地说:“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向导曲珍卓玛,大家不要乱跑,都跟着我。为了你们的到来,我脸上……好几层……欢迎你们的到来,扎西德勒!”曲珍卓玛就为我们每个人献上哈达。在洁白的哈达映衬下,大家脸上都添了几分喜气与祥和。

走在村中小路上。曲珍卓玛边走边说,这个村一共20多户人家,129个人,房子是由政府统一免费给村民盖的,都是一模一样。

卓玛普通话很标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像是在背诵台词。她告诉我们:“北京是我们最想去的地方,在我们这里,除了磕长头就是想去北京。这个地方就是援建的,”卓玛指着前面一个建筑物继续说道:“所以我们最感谢毛主席。感谢你们汉族人。这个房顶红色铁皮的是广东人援助的,蓝色铁皮的是福建援助的。”

的确,我们看到清一色的二层藏式小楼,楼顶有红色和蓝色的区分。院落整洁,种满鲜花,还有金灿灿的向日葵、苹果树。

走过一个路口,迎面是一个公共厕所。

曲珍卓玛说藏族家里都供奉着佛堂,上厕所都在外边的公共厕所解决。她是个很可爱的姑娘,她说她已经订了亲,还没有过门。等过门的时候,男子家里会带着六头牦牛到女方家里,就成亲了。

大家轮流着去厕所。

“你们都是从北京来的吗?”卓玛好奇地问。

“不是。除了北京来的。我们还有来自四川、东北、湖北的。”我向她解释道。

“只要不是日本人,我们都欢迎。”卓玛甜甜地笑着说。她还说:“你们要是还没有找老婆的话,就到我们林芝来吧。我们非常欢迎。最好是高高大大,壮得像牦牛一样。”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卓玛的幽默和机智,让我对西藏又有了另一番说不出的感觉。至少是一种好的感觉,他们距离文明并不遥远。而且,藏族同胞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优良的社会现象。

来到卓玛家只见客厅里面宽敞气派,摆满沙发,30几人落座也不显得拥挤。整个房间装饰奢华,房顶和墙壁上绘满花朵图案,五彩缤纷,金碧辉煌。她的阿爸斟上亲手煮的酥油茶端给每个人。浓郁的馨香溢满整个客厅,我们一边品味着酥油茶,一边听她讲其制作、功效以及汉人游客在她家喝酥油茶的趣事。她始终微笑着说着,如清脆的泉水,汩汩而流,客厅里不时爆发出开心的笑声。

她讲话犹如行云流水,她说是在拉萨上高中时学的汉语。她讲到了当地生活习惯、工艺制作、婚丧嫁娶。对于目前的好的生活条件她的话里充满对共产党的感激,发自肺腑。对汉人不吝夸奖与感谢。

“阿哥,你手里拿着什么?”她注意到了我手中的录音笔,突然看着我说。

“奥。这是我……”我一时语噻,不知该如何作答,脸也涨得通红。

“你要把我的声音带走?”曲珍卓玛很认真地说。

我用力地点了几下头。

“这个是不可以的,因为屋里的器物都被寺庙点化过,是不可以有电子产品接近的。”曲珍卓玛摊开手给我解释道。

“好的,我把它删除,并关掉。”听到卓玛说我的做法惊动了佛祖,我心里很紧张,赶紧纠正。然后,静静地坐下来继续听卓玛的精彩发言。

屋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最后的重点无疑落在银器上,不仅展示她家的银制生活用品,也一一展示了她身上的银首饰。这些全是手工制作,用藏药泡过。最后带领大家来到村中的银饰大棚里。最后有几位热心的大姐买了几件银器首饰。算是为援藏事业做贡献了。近年来,通过网站分享的网友文章来看,对民俗村打着民族旗号行高价售卖银器的做法,褒贬不一。一个叫陆陆gg的网友看了同学发的文章后说道:“谢谢建中的西藏游记,你们到藏民家里做客很开心啊,分享你们的快乐。”他的同学苏建中11回复道:“老同学你好!说的好听点是做客,其实就是让大家买藏银首饰。哈哈!”往下翻动网页,小李子1953点评说:“谢谢楼主西藏民族村的报道。依我看那位卓玛就是一位地导,她所谓的家就是景点而已,最后还是宣传银器购物。游客去了,买与不买,都是援藏了!有机会,我也想去次西藏,景色美的很呀!”微笑的白颖1点评说:“在遥远的西藏,有无数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和世界名胜!今天,建中大哥带我们走进了西藏的伍巴村,这里弥漫着古老神秘的气息,充满了奇异的力量,展示着无穷的魅力!这里生活着拥有古老生活的藏族同胞,使得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传统的手工制银工艺就是伍巴村的特色!”

总的来看,大家对援藏事业都是无比诚恳地支持的,对西藏民俗风情都是无比尊重认可的。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去一趟西藏,真得是一种梦想。去了西藏,就完成了圆梦之旅;不去,就会是终身遗憾。虽然,我没有买那些银器,可是到曲珍卓玛村里走走看看,感受浓郁的藏族生活风情,体味高原的神圣与豁达,不禁欣然开朗,如释重负了。


十一、回到布达拉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

这首具有高原风格的长调,寄托了许多内地人民的梦想。布达拉宫有了这首长盛不衰的歌曲足矣了,再也不用广告。藏族同胞特殊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便是一种牵引,引导者怀有善心的人们前来朝拜,前来旅游纪念。

有了高原情怀,所以对游览布达拉宫一直记忆犹新。

那天是2017330日。

大家起了个大早,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布宫门前等待。巴士停在了街道的拐角处,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大家步行,并通过地下通道走到对面。老远看到布宫的情景,内心激动不已,赶紧拿出手机拍照。梅朵提醒大家赶快去排队,一会儿会空出时间拍摄外景——事实是最后时间不够用了,先拍照的就算是拍上了,没拍的只能是拍一些近景了。走到对面,我们看到一大群鸽子在布宫门前两座门塔中间逗留、嬉戏,有一老者正在喂食它们。来自四面八方虔诚的人们都向布宫这个方向靠拢。很短时间内,门前已经聚集了一大长排拐了两个大弯等候的人群。人群外有两种人,一种是拿着麦克风和耳机的导游,听耳机一次100元;另一个是换零钱的人,可以换取一毛、五毛的零钱,西藏不流通硬币。零钱是用来到寺庙里做捐款用的,钱不在多少,主要是心诚。进去前,我并不知道换零钱的用处,就没有换;进去后,发现布宫内的佛真是太多了,才发现这种换零钱的人存在的必要了。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等宫廷辅助设施。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红山的右侧有一座药王山,山上有一座藏医学院。宫前公路南侧有一块“达扎路恭纪功碑”。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据史料记载,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七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七层两套达赖拉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西有寂圆满大殿(措达努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内壁满绘壁画,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

我在想象着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王朝的历史画卷。那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朝代,经历了诸多藏王,自公元九世纪中期王朝自朗达玛死后,出现了以四大王系为主的大大小小割据政权,邦分崩离析,最后留下来的却是布达拉宫。

可是,松赞干布是第33代吐蕃藏王,之前的32代藏王,最早的一代大约是西汉武帝时期。那浩浩荡荡的历史,原始苯教曾一度统治西藏。据藏文古籍记载,在吐蕃第一代国君聂墀赞普时,一个名叫策米先吉木嘉的人创立了藏区本土宗教“苯教”,延续到第27代国君拉托托日赞,苯教教主都为国君的御用法师,地位崇高,负责护持国政、做法祈福。苯教属多神崇拜,信奉超自然力量,敬畏神鬼,因此在季节交替、生老病死之时都要大规模屠杀牲畜(每次多达数千头)用来献祭。很难说松赞干布禁苯没有政治上的考量,在他执政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藏区,松赞干布对此新兴宗教表现出极大兴趣,先是令译师吞米桑布扎创制了藏文,将佛教二十一种经籍译成藏文;继而将佛教的主要内容即“十善法”写进法律条文,并诏告臣民要求信奉佛教。佛教的进入,逐渐取代原始苯教成为藏区的主流宗教。这个过程大概是经历了800年。松赞干布是七世纪的人物,他支持佛教在藏区传播,有力地推动佛教的发展,可那时候仅仅是个开始。吐蕃王朝短暂的二百年显然不利于佛教扎根奠基。恰恰是公元九世纪至公元十四世纪这五百年不算太平的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居民更容易寻求佛教教义带给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到了被后世追认的一世达赖根敦朱巴时期,他作为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主要贡献有三方面,一是从事实上确立了前后藏宗教领袖的册立方法问题,通过达赖与班禅的师徒关系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二是赢得了广泛的教众;三是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佛教理论。

为什么会说这段历史呢?因为布达拉宫就是佛教宫殿。吐蕃王朝因为迎娶唐朝公主所建立。到固始汗统一青藏高原时期,也就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活动的年代,稳定的政治环境,着手重修布达拉宫。

人群焦急地等待着大门打开,看得出来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激动。可是,当地藏族群众却不是很紧张,他们表情很放松。嘴里念叨着听不懂语言,像是经文。他们穿着很少,几乎是单衣,面色黝黑,眼睛发红,嘴角发干。累了就就地坐下,也不担心冷冰冰的地面。偶尔会看到尿急的游客勉强从接踵摩肩的人群中出入,连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这样做。可是,人有三急,情有可原。

索性也是等待,不如打开手机看看布宫的历史资料,脑补一下。毕竟,我比较词穷,不能表达读者想要的感动。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包括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集,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玉器、锦缎品及工艺品。

然而,布达拉宫就它的布局、佛像、供物等,与西藏其他寺庙并无差别,为什么称之为“宫”而不是“寺”?对此问题,梅朵告诉我们说,其时西藏还不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当时布达拉宫只是作为藏王宫殿而存在,并无香火。自从五世达赖喇嘛受清顺治皇帝册封成为西藏政教首脑后,布达拉宫不仅是政权机关所在地,也是藏传佛教大活佛的居所,于是布达拉宫自然成为藏民顶礼膜拜、供奉香火的圣地了。

正待我们交流历史时,大门“哗啦”一声打开了。如蚁群一般的人潮开始向门里涌动。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22人,导游只能带10人入场,其余十二人需要排队买票。梅朵反复叮嘱大家不要走散,进去后在宫殿前广场上集合。

我们跟随着人群,穿过布宫高高的门槛,接受很严格的安检,进入到布宫外侧的广场。进入布达拉宫大门后到达雪城。游人上布达拉宫,总共有山前山后两条道:山前的道是花岗岩铺设的“之”字形阶梯路。走正门步道,入口是布达拉宫广场北面的石砌门楼。穿过门楼即进入一个三面筑有高墙的围城,这就是被称为“雪”的地方。围城东南西三面设门,南门为正门。在雪城下有个正式售票处,需要凭借前一天取得的布达拉宫购票凭证才可购票。买票后,还要攀爬大约80米左右才能到达布达拉宫宫殿大门口,在宫殿入口处有验票点,通过验票点就开始计算时间了。另外,布达拉宫开门时间是从早上九点开始,可以进入参观,下午三点就不能进入布达拉宫,到下午四点就全部关门无法进出——这也是梅朵强烈建议大家一起早上排队的原因,因为下午时间限制比较紧。

大致串一下,我们的参观路线顺序如下:


西日光殿→东日光殿→强巴佛殿(强康)→坛城殿(鲁朗康)→殊胜三界殿(萨松朗杰)→长寿乐集殿(其美丹吉)→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 →上师殿(喇嘛拉康)→七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圣观音殿(帕巴拉康)→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九世达赖喇嘛灵塔→时轮坛城殿(堆廓拉康)→释迦能仁殿(土旺拉康)→无量寿佛殿(次巴拉康)→法王洞(曲结竹秋)→普贤追随殿(公桑中珠康)→响铜殿(利马拉康)→红宫二回廓(壁画)→西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努西平措)→菩提道次第殿(朗仁拉康)→持明殿(仁僧拉康)→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色东康)→世袭殿(冲热拉康)。

 

沿路向北,山前有一座碑,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无字碑。碑旁就是登上布达拉宫的宽大石阶路。沿路曲折而上,可见布达拉宫正面的东、西两大门。东大门是入宫的主要通道,名叫平拮多朗。进门后,通过幽暗的阶梯式复道,便到达白宫正门外1600余平方米的大平台——德阳夏。

德阳夏是专供达赖喇嘛及高级僧俗贵族观看藏戏、歌舞的场所。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达赖喇嘛每次都在德阳夏西面白宫第八层东日光殿居高临下观看表演。届时,噶厦、译仓的高级僧俗官员、三大寺堪布要出席陪伴。拉萨居民也可上山观看表演。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十分热烈。

东大殿藏语称措钦厦,是白宫内最大的殿堂,有44根柱子。这里是举行重大政治、宗教活动的场所。自清顺治皇帝1653年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之后,历世达赖喇嘛的坐床、亲政、册封典礼都在此由清朝驻藏大臣主持举行。大殿正北是达赖喇嘛的宝座,宝座上方悬挂着钤盖“同治御笔之宝”印玺的“振锡绥疆”匾。殿内壁画斑斓,其中有两组壁画最为引人,一组是描绘“猴子变人”传说的,另一组讲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日光殿建在东大殿上面,位于白宫顶层,现有东日光殿、西日光殿两座寝宫。西日光殿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东日光殿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晚年所建。日光殿是达赖喇嘛一年中日常生活起居、办公议事会客、学经颂佛作法的主要活动场所(夏秋时节则多在罗布林卡)。十三世达赖喇嘛以西日光殿为寝宫;东日光殿则是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寝宫,宫中纯金的佛像、玉雕的观音、成摞的经卷、古代瓷器、西方钟表、金壶玉碗、锦缎被褥等,都是当年的原状原物。

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主体建筑是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宫内共有8座灵塔,以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豪华。红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和工艺珍品,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精雕细镂的珍玩,罕见的文化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红宫第五层壁画廊中的“兴建图”组画,形象地表现了布达拉宫修建时的情景。殿内还悬挂有乾隆皇帝御赐“涌莲初地”金字匾额。匾下有达赖喇嘛宝座,称无畏狮子大宝座。西大殿的西面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东南北三面各有一座配殿。十一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在北配殿,殿中有历代达赖喇嘛造像。曲吉竹普(法王洞)布达拉宫里,保留至今的吐蕃时期的建筑,只有“曲吉竹普”和“帕巴拉康”,洞中保存的炉灶、石锅、石臼等据说都是松赞干布时用过的原物。帕邑拉康也叫观音殿,屡经改建,原貌今已不存,殿内主要供奉帕巴·洛桑夏然佛,传为松赞干布的本尊。论珍贵,数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高达14米,贯穿三层,耗金3721公斤,取名赞木林耶夏,意为其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论久远,数法王洞、圣观音殿为最,这两座宫殿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松赞干布时期所建的红山宫遗留下来的仅有两间殿堂。

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喇嘛重建的,一至四世达赖喇嘛在位时并没有布达拉宫,一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二世、三世、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在拉萨哲蚌寺内,从五世达赖喇嘛起,历任达赖喇嘛灵塔才安放在布达拉宫红宫内,但也有例外,六世达赖喇嘛因为在青海湖边不知所踪,在布达拉宫内并无其肉身灵塔,其余的五至十二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圆寂,十三世达赖喇嘛在罗布林卡圆寂。所以布达拉宫红内的灵塔只有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共8座。

布达拉宫的红色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用藏地称之为白玛草的權类植物压榨出的红色汁液涂抹而成,这种颜色除了红宫的墙体外,在其他地方也多有应用,比如台阶墙体的最上层就直接应用这种權木进行了装点。布达拉宫的颜色除了上面提及的白色、红色外,另一大主要颜色就是金色,在藏地,人们认为金色标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颜色主要体现在宫殿金顶群上;另外,红宫与白宫相连处的建筑物颜色为黄色——是僧家、官家建筑物的典型颜色,同时也是专用颜色。

布达拉宫是藏族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它从多方面反映了古代藏族在建筑、雕塑绘画、五金锻造等诸多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以及艺术成就。来到这里,你会发现黄金不值钱了。宫殿内绝大多数的黄金都来自于佛教徒的捐赠。黄金的作用只有一条:那就是塑佛像。除此之外,别无它用。

这就是信仰的魅力所在。


十二、大昭寺


人们常说,到拉萨一定要去大昭寺。

我到拉萨已经四天了。同学怪我不给他打电话。正好赶上要去参观大昭寺。我给他打过,说可以不参观,直接去找他。同学听了,强烈建议我去大昭寺。他重复的仍然是那句古话“到拉萨一定要去大昭寺”。我本身是无神论者。因为有这种观念,对是否去大昭寺并不十分感冒。不过,去了以后,我的感受就是不虚此行。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 觉康”( 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又称觉康,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它是许多历史大事件的亲历者,也是现在西藏信仰的见证者,甚至许多地名都与它有直接关系。所以它的历史地位就是整个西藏藏传佛教的缩影。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

从大昭寺正门进去是天井式院落。我们看到许多僧人正在“辩经”。辩经,即辩论佛教教义,在佛教史上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释迦牟尼曾与外道师辩经无数次都取得了胜利,使得外道信徒心服口服转而心向佛法,才使得佛教发扬光大。辩经在格鲁派中尤为受到重视,在格鲁派的各大寺院内,僧人自幼就要修习辩经之法,通过不断的辩论来获得对佛法最精深的理解。辩经多在露天场所举行,僧人们穿红袍分组辩论。辩论组合为一对一。站立的为提问者,答辩者均席地而坐,辩论的内容并非我们凡夫俗子所理解的狭义上的佛教,其实更像是哲学层面的问题。只见,站立者响亮地一拍手,向前迈出一步,大声地对着面前坐着的僧人提出问题,坐着的僧人很快应变。然后站立者继续问,坐着的僧人继续回答。从不间断。虽然他们说的是藏语,听不懂,但是看他们的表情,激烈的答辩,一定是在互相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这样的一种修持和精进,难怪这里被称为藏传佛教的“格西”,意为佛教的高级学位。

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怪不得来之前梅朵曾说大家可以到超市买点酥油,到寺庙里进献,算是做点有功德的事情。可能是还不够虔诚吧,因为所住宾馆比较偏僻,晚上不宜出门,所以大家都没有购置酥油。梅朵领着大家参观到此驻足停了下来。

梅朵转过身来对着大家说:“昨天曾告诉大家,可以带点酥油续一下香火。看到大家都没有带,那就拜一拜也是可以的。” 梅朵心里有所不悦,但又不好意思对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的游客说些什么。看来在她心里有一个虔诚的敬佛愿望,她想要大家都能够接受这种达成愿望的方式。可是,我们这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佛外之人又怎么能理解的了呢?我们对佛的虔诚,最高的想法就是“心中有佛”。对于许多内地不信仰佛教的人来说,大家其实也是在佛教的理念,比如心中有善,扬善除恶。可是梅朵对游客的要求或者想要游客达到的境界显然要高于此,要有实际礼佛、敬佛的行动。

继续右绕,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酥油灯后是大昭寺主殿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从正门开始。外院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光亮如镜。大殿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主要内容是7世纪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矗立了一座白塔,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之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白教创始人米拉日巴塑像。小殿内置三世佛。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

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为中心而进行的,主要方式就是绕“内圈” “中圈”“外圈”转经,三圈绕完为圆满。关于佛像,广为流传着调换佛像、隐藏佛像的传说。根据那些吐蕃书的记载,文成公主为了镇伏“恶道之门”,将觉阿佛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留在绕木齐,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并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修建热模切神殿。吐蕃为了防止唐军夺走觉阿释迦像,而将其藏在大昭寺,以泥封住,并绘文殊像。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后来金城公主在大昭寺找出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供奉于净香室。当然,这些都是根据石料所作的推断,是否属实尚无定论。特别是唐朝当时中原大国,礼仪之邦,送佛都已经送出去了,怎么会有夺回的嫌疑?而且调换佛像这事来源于部分吐蕃书中奇幻荒谬情节过多的章节,与调换佛像记载在一起的有很多虚构的、错误的内容。另外,可靠史料记载里金城公主时期以及以后都没有发生过将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换到大昭寺之事。那种防止汉族夺回佛像的论调纯属子虚乌有。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觉阿释迦像被文成公主带到吐蕃后,就被安置于大昭寺。后来经历过两次灾难,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于地下。然而,从今天的寺庙建筑中,我们已经无法读出两次灾难的痕迹,看着那些浩浩荡荡的信徒,看着大昭寺无比旺盛的香火,看着大昭寺金碧辉煌的金顶,看着西北方遥遥相望的布达拉宫,又有谁会去想这座历史上曾遭受重大灾难的著名寺庙呢?

想到此,我不禁双手合十,向着布达拉宫的方向。

嘴角默默地念出:“唵(ōng)嘛(mā)呢(nī)叭( bēi)咪(mēi)吽(hōng)”。


十三、八角街


我们乘坐旅游巴士前往大昭寺。在一条路边,巴士车停了下来。梅朵告诉大家,我们需要步行走一段路,才能到达大昭寺,车是过不去的。

我忘了她当时有没有提到八角街。好像有,又好像没有。

梅朵说这段路全部是藏族文化,是西藏拉萨市的旧城区,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步行走似更有韵味。

她一边走一边向大家介绍说,八角街其实是四川人的叫法。由于在拉萨四川人占很大比例,在四川话中,“廓”与“角”的发音相近,所以,就把八廓街误读成“八角街”了。后来,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甚至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了。因此,说八角街实际上就是八廓街。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上千米,街内岔道较多。它是一条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

我们走在八角街中央,看着来来往往的藏族群众,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有来自藏北牧区穿白袍的,有来自康巴山地盘英雄结的,还有住在八角街区、衣着亮丽的……总之,各式各样的信徒,他们穿着藏式服装,围绕着大昭寺进行转经活动。八廓街道路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店铺。街道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保留有老式藏房建筑。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上百家手工艺品商店和数百个售货摊点,经商经营商品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卡垫、氆氇、围裙、皮囊、马具、鼻烟壶、火镰、藏被、藏鞋、藏刀、藏帽、酥油、酥油桶、木碗、青稞酒、甜茶、奶渣、风干肉等生活日用品,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西藏各地土特产等蕴涵民族特色的商品。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人想起它在古代的繁华。时光穿梭到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大昭寺引来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后来,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之一。后又出现了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

八廓街的玛吉阿米酒馆,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梦。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藏区。有一天在拉萨八角街一个小酒馆休息、门外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掀帘窥望。玛吉阿米的面容,激起诗人的创作欲望,不久便写下著名的《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八廓街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八廓街东南角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可惜,我们所经过的路只是八廓街的一小段,没有一睹酒馆的芳容,也无法更多相像仓央嘉措的情诗。只能从那篇诗中找一找情感上的慰藉了。

我们走出店铺林立的街道,来到一片开阔的广场。这时已经无需介绍了。广场上满是对着一面墙壁磕长头的信徒。墙壁往上,金黄色的房顶已经露在了天空中,那里便是大昭寺的殿顶了。


十四、羊湖的仪式


我们行程中,看山可以说是看了很多,沿路都是山的风景。看水看得很少,羊湖便是最重要的水景。据悉,羊卓雍措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从字面意思上看,“羊”,上面;“卓”,牧场;“雍”,碧玉;“措”湖。连起来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而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因为无论你在那个角度,都不能看到羊卓的全貌。她的身躯蜿蜒在群山中达一百三十多公里,只有在地图或是高空你才能惊喜的发现她犹如耳坠,镶嵌在山的耳轮之上。不同时刻阳光的照射,她会显现出层次极其丰富的蓝色,好似梦幻一般。羊卓雍错湖光山色,景色如画,仿如置身人间仙境,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植物、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的、独特的自然风景区。

很快,旅游车翻越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贡嘎县之间的岗巴拉山,来到羊湖附近。这里是俯瞰羊湖的最佳地点:山顶上有云层覆盖,在湖面投下巨大的不规则身影。蔚蓝的天空与湖水相映。纯净的湖水在阳光下呈现深浅不同的蓝色:浅蓝、深蓝、孔雀蓝,还有一些是绿色的。平静的湖面皱起鱼鳞般的细小波浪,那一汪碧水是如此地深邃,夺人魂魄。不过,从我们观看的角度,还看不到雄壮的高原牧场,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以及那些虔诚的寺庙。我们只能观赏到雪山和湖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开始,我把原因归纳为还处于阳春三月的天气。春天刚刚到来,万物复苏。湖泊周围的山川显得荒凉而单调,没有生机。野生动植物此时或许还处于冬眠状态。因为我们在岗巴拉山最佳观赏羊湖的位置附近,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温暖的天气。虽然没有风,也没有降水,阳光普照,可是一脱了外套,还是明明感觉到寒冷侵袭着身体。这种明明是温暖阳光天气,感受到的却是慢动作侵袭身体的感觉,我想也只有在高原才能体会得到。

听导游讲,羊湖是高原堰塞湖,大约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历史上曾为外流湖,湖水由墨曲流入雅鲁藏布江,但后来由于湖水退缩成为内流湖。湖中山地突冗,湖内分布有众多小岛,各自独立水面,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岛上牧草肥美,野鸟成群,生活着各种候鸟,使这里成为西藏最大的水鸟栖息地和野生禽类的乐园,像黄鸭、天鹅、鹭鸶、沙鸥等,应有尽有。湖水碧波如镜,湖滨水草丰美,是一个丰饶的高原牧场。冬天,羊湖冰封,似素衣美女横躺在喜马拉雅群峰的怀抱里。春末夏初,牧人便将牛羊运到湖中的十数座小岛上,让它们悠闲地享用牧草。夏天,湖畔水草丰富,正是牧人放牧牛羊的好季节。到了初冬,人与牲畜才重返湖岸。

这些,我们在岗巴拉山观赏点倒是没感受到,而是到了尼洋河谷才感受到。毕竟,羊湖只有从高空才能看到其全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个视角而已。我们到了观赏平台上,许多藏人都很热情地接待我们。他们自己家养了几头牦牛和藏獒,一字排开,等待游客过来合影。对我们说着比较流利的汉语。

“大叔,我们可以和您的藏獒照相吗?”我看到观赏点边上的最佳位置都已经被当地藏人占据着。待要用手机拍照时,忽然想起梅朵嘱咐我们,不要随便用相机对着藏獒犬拍照。

“十块钱随便照。”其中一个瘦高的大叔非常热情地对着我们说道。他穿着比较薄的藏袍,小腿以下是厚厚的马靴,手腕附近将蓝色的丝绸里子向上挽了几寸,腰间系着长出来的袍服条,头戴藏族毡帽,胸前挂着一串佛珠。

于是,我兴高采烈地坐在两只藏獒的中间空地上,第一次搂着世界上最勇猛最忠诚的藏獒拍照。心中按捺不住那份激动,想象着藏獒犬在配合公安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中那勇猛地扑向罪犯的瞬间。藏人大叔叫我把手搭在藏獒犬的脖子上,可能是藏獒犬已经习惯了被游客这么拥着拍照的动作,并不拒绝游客。我感觉藏獒周身瓷实,肌肉强健,像是具备了所有勇猛动物所具有的基本体质。很想进一步细细看一下藏獒的脸型,可适当转过头去的一刹那,梅朵那句“不要和藏獒亲昵时间太久”的话在耳边翻腾。还是作罢了。毕竟,我和藏獒只是几分钟的朋友。而这些还全是来自于它的主人的热情。不过,藏獒下巴上嘟噜下来的皮肉给人印象深刻。当我离开藏獒时,两只藏獒面无表情地接待下一个游客拍照。我心里有些惭愧,觉得像这样勇猛的犬,应当放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地方才对,而不应该成为藏人赚钱的工具。这时,一个细节印证了我的想法。就是当一只藏獒稍微变换了一下动作,被这个大叔主人看到后,大叔走上前去很愤怒地要藏獒继续摆出原先的造型动作。那只藏獒很听话地照做了。我想起了一篇关于训练大象为游客做表演的文章。甚至动物园中所有的动物,都是在残酷的虐待中学习讨好游客,为它的老板赚钱。幸运的是,藏獒犬很有灵性,也很忠诚,能够很快适应环境,也不需要像大象那样摆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刚刚拍摄完与藏人大叔、藏獒犬的合影。另一家饲养臧牦牛的大叔,矮矮的身材,叼着烟,笑呵呵地拉着我向他的牦牛走去。矮个大叔戴着一个皮帽子,穿着汉族服装,首先给我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

“扎西德勒!”

“图齐齐!”大叔的热情让我很感动。想起刚刚到拉萨机场的时候,梅朵教给我们及格简单的藏语,现在派上用场了。

矮个大叔的牦牛已经被打扮得像个新娘。牛角被拴上了红缨头,坐骑上铺着彩虹色的唐卡牛鞍,还有脚蹬子。牦牛脖子上也套上了一条彩色的宽丝带,两个大头毛穗穗耷拉着快要着地。整个牦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我试着蹬着脚蹬子想要骑在牦牛背上,试了两下,没有成功。大叔跑过来,一只手紧紧抓住脚蹬子,另一只手挎在腰上。示意我扶着他的肩膀,一用力很轻松地上了牦牛背上。牦牛身材矮小,但却很粗壮。我高大壮的身材压在它背上,一点晃动的感觉都没有。倒是我,看着牦牛后两只蹄子快要接近路边,那种恐高让人担心不小心人仰牛翻的情景。于是,那两张经典的“骑着牦牛看羊湖”照片就诞生了。

这是一次心情美丽的旅行。可是,就在这时,一个不愉快的插曲出现了。一个藏族小姑娘拿着一堆珠串追着我跑。她可能是会看相,感觉我会买她的珠串。我一路拒绝买,她一路追。“阿哥,买一串吧?”这位小姑娘近乎疯狂地哀求。二十一串,倒是不贵。可是我一看到那些珠串,心里不自觉地想到浙江义乌小商品基地。最后,还是菩萨发了善心。看着她苦苦哀求的眼神——也许是我的错觉,我心想结个善缘吧。就跟她讨价还价,四十买了两串。不曾想,这下惹出麻烦。旁边另一个卓玛也跑了过来,她倒是没有说什么,举手让我买,我摇头后,这个卓玛就没有再坚持卖。

一个年龄比我大一点的扎西冲我这走过来,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对我说:“大家都不容易,你买她两串,也买我两串吧?”他拿出不容分说的架势,向前走进一步,双手将缠在手臂上许多串珠串向我这边摊开。

“我已经买了两串了,不想买了。”我对他说道,这也是实情。

“买一串吧,没有多少钱。”这位扎西没有退缩的意思,今天和我杠上了。

“我不想买。”我怕他没有听清楚,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对他说。

“你买她的就得买我的。”这位扎西的逻辑如此,我也是无语了。

“不买!”我很坚决地说。

这位扎西很生气,只见他发红的眼角血丝更加充盈,他没有再继续纠缠。他转身走的时候,说了一句:“你这说话有点……”他没有继续说。我补充道:“有点冲是吧?”他点了点头扭身走了。

这个扎西走了后,我心里有些后悔了。不就是两串珠串嘛,就当是为援藏做贡献了。

在返回的路上,梅朵给我们讲了羊湖的许多故事。我所记得的有两个。

一个是关于羊湖的鱼。

羊湖是一个富饶的天然“鱼库”,湖中浮游生物很多,鱼饵丰富,再加上藏人不吃鱼,这里便成了鱼类的天堂。湖中盛产高原裸鲤,其肉细嫩鲜美。鱼类蕴藏量可达八亿多公斤,有“西藏鱼库”之称。可是当地藏人全民信仰佛教,主张不杀生,尽量少杀生。个头较小的鱼,他们是不吃的,因为杀一条也不够吃上一顿。他们只杀个头较大的藏牦牛,一头藏牦牛全身都是宝,牛皮可做御寒衣服,牛角可做装饰品,肉可以吃,牛粪也是很好的燃料。一般来说,藏民家庭甚至连牦牛都不会轻易杀生。牦牛被视为其家庭成员之一,是财富的象征。

另一个故事就是灵童转世。羊卓雍湖之所以被称为“圣湖”、据说主要原因是它能帮助人们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达赖圆寂后,由西藏上层僧俗组成负责寻找灵童的班子,先要请大活佛打挂、巫师降神,指出灵童所在的大方位。然后到羊卓雍错颂经祈祷,向湖中投哈达,宝瓶,药料等。最后,主持仪式的人会从湖中看出显影,指示灵童所在的更加具体的方位。如果上述种仪式所示方位一致,便可派出人马,循所示方位寻找灵童。

后来,在见到刘鑫班长、师弟张帅后,张帅说他结婚时就在羊卓雍错拍摄的婚纱照。当时我就想,等我结婚时也要再来一次羊湖,让这片翡翠珍珠带给我们幸福的仪式感。


十五、西藏特产


在前往西藏藏药厂、地矿博物馆途中,梅朵一再强调,这是拉萨市旅游局的安排,凡是来藏旅游的必经之路。梅朵还说,我们从中药厂、地矿博物馆以及指定的土特产超市购买中药、天珠、绿松石以及土特产,她都有很少的提成。我很佩服梅朵的坦诚。至少她的话传递了这样一个讯息:那就是自愿购买,绝不强加。

我想说的是他们的营销策略,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西藏医学院接待中心彩伦藏药厂。我们刚刚下了车,就有药厂的员工,据说是具有执业医师执照的医生给旅游团做讲解员。她们确实很卖力,讲解很到位,把各个展厅图文并茂的中药产品一一介绍给大家。介绍完,讲解员就会带上游客到一长排门诊室,大约有12个门诊室。每个门诊室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小型办公室。一张会诊桌子,两张长凳子。门口挂着一片布帘子。这样,每两到三个人进入一个会诊室,医生进行望闻问切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建议游客去买一个疗程的中药。一般来说都是调养身体的中药材。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不等,就连普通的藏红花、雪菊花,价格也比拉萨超市里贵上一倍。医生是药厂的吗?还真不知道,没问,人家也没说。可能一部分是,一部分不是。不是的那一部分来自医院。有可能,药厂的另一端就是医院。

在地矿博物馆。首先是参观。讲解员身材不高,发型很酷,下面剃光,头顶留着长毛寸。普通话非常标准,嗓音很洪亮。第一幅画就是一位穿戴诸多宝石的藏族姑娘。讲解员说姑娘身上的装饰品起码也要几千万元。我细细看着这幅图画,宝石像石头,像山里红,像土豆。可是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宝石,珊瑚、天珠、玉等。再下来,讲到了天珠和绿松石。他带我们去了一个播放幻灯片的小屋里。手把手教给我们区别天珠真假的知识。真天珠的形态,他提到李连杰曾经花费300万元购买过。若是假天珠,放在显微镜下,它会呈现什么形态。其实他在讲解的过程,虽然只字未提真天珠的实际价格,但是他举出李连杰的例子,就已经说明了天珠是无价之宝,至少上百万才能购得。鉴别真伪之后,从另一个门出去,就是出售天珠、绿松石的大厅了。许多穿着相同衣服的女售货员开始发挥口才。天珠的价格与刚才在幻灯棚大不相同,普通柜台价格是一二百到三四百,精品店里是一两千不等,最便宜的是一千二,更贵一点的有八九千。北京来的几位游客基本上什么也没有买,他们在北京呆的时间长,懂得里边的行家里道。倒是几位老大姐极为豪爽,中药材买了不少,伍巴村银器买了两三个,到这里也不停手,继续买买买。我同事买了个一千三的天珠。我呢,也买了两个二百的天珠,又买一个三百的绿松石。

不论买什么,只要是出于内心的愿意,就可以了。比如买天珠,讲解员说得很清楚,叁佰万才能买到一颗最好的。那么花费几百元乃至一两千元怎么可能买到好的天珠。后来经过知识普及,藏族视天珠为佛祖圣物,有钱亦有缘得到,也会供奉在家中佛堂,是不会白白流出西藏的。想到此,更觉不可能买到真天珠。看着买来的天珠、绿松石,心中在想,这次总算为援藏做出了一点实际上的努力。


十六、山水田园般的生活图景


打开拉萨地图,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很喜欢罗丹的话。来到西藏已过三天,所到之处皆成美景,高原的雄阔、敦厚、纯洁、厚重,给我留下的不只是眼前的美不胜收,还有内心深处默默无声的润泽感动。我想这大概是高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带给人们的震撼和美感。

尼洋河,这一滴“神女的眼泪”,来自于中国最长的高原河雅鲁藏布江的恩赐。从拉萨出来向东前往林芝地区,沿途必经之地便是尼洋河谷。整整七八个小时的车程,你将感到无穷无尽的盘山道令人晕头转向,山道两侧的雪山林海,庄严静穆、神圣纯洁,总会给人以新生的勇气和生命的力量。只要颓废的心情多看上几眼,就会重燃激情、活力四射。特别是路过河谷周遭的村庄时,藏区牧民们黑红色的脸庞下遮掩不住的安详平和的面孔,具有民族特色的着装,以及身后成群结队的牦牛。那种脱离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慢生活,很容易让人怀念从前。然而,这些眼见为实的生活情境,仍然没有表达出藏族同胞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粗糙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世俗的人眼中,他们是有钱,家里随便一头牦牛都值好几万,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如此贫乏简陋,青稞米、酥油茶、糌粑,便是它们生存的全部了。而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无比的神圣和自满,藏传佛教影响至深,家家户户以供奉着佛教圣物为荣,以建立佛堂为荣,经幡、转经筒、天珠,把黄金进献佛祖,磕长头朝拜,成为了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没有汉族那样与众不同的“姓甚名谁”,同村中三五十人同一姓名也非常多见。他们似乎不大喜欢现代文明,或者说是与现代文明不想雷同。这一点,当你走进尼洋河谷驻足凝望之时,你才会有深刻的体味。

尼洋河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全长三百公里有余,由西向东,与雅鲁藏布江并行而下,途径工布江达县金达镇、工布江达镇、八一镇,是雅鲁藏布江的五大支流之一。尼洋河受印度洋暖流与北方寒流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湿润和半湿润并存的多种气候带。虽然是高原地区,气候却温和湿润。流域地区奇特的雪山峻岭连绵起伏,森林世界如痴如醉,田园风光阡陌相连,野生鸟类种多数多,农林产品极为丰饶。特别是流域内的的巴结村有一块百十来亩的古老巨柏林。这些巨柏高大参天、浓阴蔽日、繁茂苍翠,其中一株“柏树王”年龄在2500年以上,比内地著名的“汉柏”、“唐柏”还古老,堪称“活的文物”。

置身尼洋河谷,大自然的安静给人带来许多神秘的遐思。你的眼前,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再多的游客,相对于广袤辽阔的尼洋河谷山水田园,显得那么渺小。远处,白雪皑皑的雪山连绵起伏,雪山之巅高耸入云,周遭被弥漫着轻纱一般云层薄雾细细包裹、七缠八绕。薄雾与雪峰,如同一对难分难舍情人缠绵在一起,给世界一种神秘莫测的感想,倘若有朝一日恰逢青天白日下遇到薄雾散去的雪山之巅,在藏民眼中便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对看到此情此景的人们来说就是福分了。导游告诉我们,特别是七八月份旅游旺季,正赶上雨季,尼洋河、雅鲁藏布江流域终日阴雨霏霏,南迦巴瓦峰等众多山峰被乌蒙蒙的云雾笼罩,这时倘若有幸一睹峰巅的景象,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成了那个季节到这里游玩的游客难以实现的心愿。

雪山之下便是厚厚的石山,深邃厚重、乌黑油亮、深黑中凸显淡淡的翠绿,好似要用千钧之体来拱起雪山的沉重。石山表层浓浓地涂抹着成片成片的原始森林,它们像排兵布阵一般整整齐齐地列队在山的脊梁上、鞍谷中、峰壁间,越往山下森林的密集程度越高,翠绿色也就越发显著。

在群山与山谷平地连接处,还有一条与山峰走势相平行的灌木丛带,它的植被显然就是灌木丛了。高原上人口稀少,植被也很稀疏,这两点似乎是青藏高原共同的特点。看着眼前的这些灌木丛,使人很快想起身材健硕、披着黑袍带着斗篷的神勇的蒙古勇士,它们的姿态或许更像蒙古勇士的雕像,矗立在那里迎着朝阳、沐着晚霞,亲眼见证着高原上历史的更替,或许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曾经在它们身边逗留,班禅喇嘛途径此地驻足摸顶传佛,格萨尔王率军在此安营扎寨,还有许许多多千里跋涉前往拉萨大昭寺、布达拉宫磕长头朝圣的藏族同胞们在寒冷的夜晚依靠灌木丛躲避风沙……

巍巍群山之间便是尼洋河谷的腹地,尼洋河水九曲十八折,像连绵在一起的翡翠平铺在辽阔的大地上。它的颜色介于蓝和绿之间,蓝中泛绿、绿中透蓝。远看是蓝河,或许是因为蓝天的映衬的原因;近观是碧水,或许是河流所经处受到青山绿树的色彩感应一样。实际上,这些想象都是文人的一厢情愿。这与光线折射到河水中发生的反应有关系。在水深超过百米的河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纯净的高原河水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湖泊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河水两侧,遍布着一块块独立的绿岛。这些绿岛,有天然形成的,也有后期人工开渠勾勒出来;有圆形的岛,也有方形的岛;有独立的岛,也有与其它相邻的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岛。小岛上生长着稀稀疏疏的排列有序的高原柳,他们和平原的柳树不同,笔直的树干不长一点斜枝末叶,树干顶端的柳枝不是向下垂反而向上生长,就像人张开的手爪面向天空一般。柳树围起来的区域种上青草或是庄稼,供人和畜使用。每到夏天,藏民就会把家里成群的牦牛赶到小岛上,用木制的围栏将小岛围起来,自由放养。到了秋天,再把牦牛赶回家中。就这样放养一夏天,也不用担心牦牛会乱跑,或者被人偷盗。西藏是全民信教的地区,佛教带给普通藏族家庭的社会正能量远胜于法律所能调整的范围。这里发生偷盗是很少见的。

我去过南方诸多号称世外桃源的地方,没有哪一处桃园能够与西藏的尼洋河谷相媲美。幽静的风光、闲逸的农家牦牛、空旷的碧野、雪山与绿岛天然的搭配、横斜这的慢时光以及偶尔用心瞪大眼睛在能看到的少数衣着朴实、不善言谈的藏民,这些勾勒出一幅幽美的世外桃源图画。尽管尼洋河谷并不对外宣称他们这里便是世外桃源,但是却比那些极尽所能攀附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风景区来说,境界不知道要高了多少。倘若再把藏区佛教文化展开叙述,那这里岂不是有神庇佑下的世外桃源了。


十七、再遇刘班长


这次去西藏。见刘班长,也是重要行程。

2012年一别,已经五年了。五年了,能够改变很多人、很多事情。刘班长是个低调的人,从来不在微信上晒照片,也很少和同学联系。就连结婚也只是让我录一段祝福视频给他发到邮箱,对其他同学,知之更少。这五年,他像是人间蒸发一样,“每天要孤单看海,宁愿一生都不说话,”在西藏默默无闻地奋斗。

2017330日。拉萨。

那天下午,我们参观完大昭寺后,乘坐达巴返回宾馆。途中正好路过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梅朵是路盲,问她半天,她也不知道具体位置。倒是司机师傅路熟,叫我不必担心,到了停一下就可以了。

电话拨过去。刘班长熟悉的声音,贵州普通话,让我想起刚去大学时,他的竞选宣言。我内心一阵激动,老同学五年未见,其实时间并不算长,人家还有几十年未见面的老同学呢。可是,刘班长不同,他是我们的好班长。人过留声。上学时,他带我去打羽毛球、去旅游、去聚餐、去唱歌。而且,每次做游戏,大家都会捉弄他,他欣然接受。

我在那块牌匾下等着,仔细地看着宣传部工作人员进进出出,筛选着刘班长的身影。

终于,远远地,一个头部光亮的身影快速地进入我的视线。从身材、年龄、步态,我确定那就是刘班长了。渐渐地熟悉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我走了向前,敬了个礼:“班长好!”

“韬哥好!”两双臂膀紧紧拥抱在一起。

我和刘班长见面了。

我们沿着拉萨河畔散步。夕阳下的拉萨河经过一天气温的升降,此时显得格外亲切。是的,这幽美、雄伟而又俊朗的大河,是足以使人着迷的。河水泛起一针一针的波纹,像鱼鳞一样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受到了夕阳的返照,一时光辉起来,爽爽的凉意逼入人的心脾。河水清澈如蓝天,颜色随着地段不同深浅也不相同,在距离岸边较近的地方,颜色比较深绿;距离岸边较远地点,颜色反而接近浅绿色。此时我反而觉得有些热,想解开衣服扣子,刘班长劝我不要解开,在西藏无论天气多么暖和,都不要随意解开衣扣,天气说凉就凉,很随性的。

我们没有进单位,而是直接向川菜一条街走去。途中他对我说:“张帅师弟,赵黎明师兄也要来。赵黎明师兄工作较忙,还不确定。”这两个同学,我都是很熟悉的,一个是朱鹏的师弟,一个是朱鹏的师兄。在学校时间过很多次面了,一点也不感到陌生。

“那你们仨在宣传部岂不是中青院的三剑客啦!”我说道。

“哈哈!是呀。”刘班长走得很快,他今天很高兴。他看到我还不适应西藏的呼吸,又放慢了脚步。

“班长,陈处长最近怎么样?就是干部处的陈处长?”我突然想起一个人来,关切地问道。

“奥,你还记得他呀。你们怎么认识的呀?”

“那次他去北大招聘。”我说。

“奥。”班长恍然大悟,忽而又转入平静,慢慢地说道:“他已经不再宣传部了,去贵州一个县级单位当处长了。”

“他干工作那么出色,为啥回到地方仍然是个处长。”我心中很为陈处长打抱不平。陈处长出身农民家庭,靠着自己不懈的奋斗,逐渐脱颖而出。待政策允许、条件符合后,主动要求去西藏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陈处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记忆力超级强悍。凡是见过的人,他都能说出对方的名字。

刘班长没有说。我也不再问。

我们在一家餐馆坐了下来。毫无疑问,是川餐馆。很快,张帅到来。一见如故,小伙子比从前更精神了许多。赵黎明师兄因为有重要任务,不能过来了。

我们开始点菜。

“韬哥,我记得你不吃辣的。刚来西藏,容易上火,我们来点清淡点的。”刘班长很会体贴别人。他点了一桌菜,全部是不辣的。来川菜馆,吃不辣的菜,确实够奇葩的啦。

同学相聚,一见如故。本来想说的话很多,可是话到嘴边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仿佛这五年就不存在,从2012年直接跳跃到2017年。事情像是衔接上一般不存在中断。大家默默地吃着饭,好像时间已经凝固了。单说吃的话,西藏的饭菜实在是很一般,川菜给我的印象就是麻辣,好端端的味蕾也会被辣得麻木了。不过,看着略微有些发福的班长,觉得他还是能够训得了辣椒的了,至少这几年不是很苦。而今天,这些不辣的菜,他吃得很少,总是给我夹菜。

我们吃完饭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张帅骑着自行车先行回家了。刘班长回单位宿舍,说是宿舍,其实也是个单间。西藏的住房政策还是很不错的,政府全力保障援藏干部的食宿问题。刘班长给我带了藏红花,说是对身体有好处。

回到住处,赋写了一首诗《拉萨河畔赠刘班长》:


“当年青政会群英,昨夜风吹梦雨晴。

鸿雁难传相思笔,云山况是客中程。

神鹰飞过雅江谷,五载共会日光城。

北京中路踏歌声,藏地红花赠别情。


拉萨街头,是薄寒浅冷的时候,是泣别伤离的夜幕。北京中路上,数声风笛,我又上了天涯漂泊的航班。

[上一篇] 那日曾被鱼啄

[上一篇] 绿野寻踪:江南毓秀又峰回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