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生活深处的丰富书写
生活深处的丰富书写
——读韩联社的《人生总有孤独时》
作者:蒲素平

       韩联社是一个内心丰富并将之与生活丰富融合在一起的一个作家,他在《人生总有孤独时》(花山文艺出版社,2020.10)呈现出了这种丰富性和驳杂性。在写作中,他坚持了个体心灵的在场性,这一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说:“我们唯一能支配的事是发自内心的生命之音不要走调。”这在日益浮躁的社会中,尤为可贵。

       《人生总有孤独时》分上下卷,上卷为“此情若雪”,下卷“为煮字疗饥”。上卷书写故土旧人,中年之后对生命历程的回望,这种回望是剖析和叙述结合的回望,把一个时代的生活通过一个回望者的叙述进行深度呈现,不夸张,不抒情,在冷静、素朴的叙述中,又有着回望者多年后的感慨和内视,这感慨不过分强大,在保留一种温暖、耐心和执着的同时,不夺走时代的原色和纹理,坚持了事物本身的记录性,实现了帕慕克说的:“写作,就是要将这种凝视内心的眼光化为语言,去探讨一个人幽居独处时所进入的那个世界。”在《父亲》《父亲一路平安》《哥哥》《嫂子》《兰芝堂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等篇章中,呈现出中年写作的节制和旷达,语言随性自如,语调不急不缓,生活的细节在时代背景中缓缓而出,平静不张扬,万事万物在一种自然流变中道出。我们知道散文写作有多种,如果作者的天赋和生活体悟足够,都可以写出好散文。散文写作的说人话是其中一种,这话其实暗含两层意思,一是不故弄玄虚,不过分修饰,不虚头巴脑,不八股,不端着,用质朴的语言说出生活的意趣和鲜活。另一层是,写作要回到生活的本意,呈现出生活内部的丰富性,记录下生活的印痕和体悟。记录性,是散文的要求之一,如果记录性和个人有效生命体悟融合的恰到好处,那么这种记录性的意义就会加倍放大,个人生命体验就会打通公众体验,从而形成记忆和情感的同感和共情,如此,一篇作品就得以站立,一个作家就得以确立。

       西方学者威廉斯说过:“乡村汇合了一切自然生活方式的观念:和平、率真质朴的品质。”那么作家如何在这种率真质朴的品质里建立自己的写作秩序,以此来完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表达,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自己的声音献给谁?这几乎是所有作家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一个作家对故乡的书写,看似简单,其实最能看出其功力。对于同一代人来说,他们的经历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也就是他们有一个大的写作和生活背景,但背景之下命运跋涉的脚步却是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作家书写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作家生命体悟和书写选择的结果。在《父亲一路平安》中,涉及继母及父亲和母亲的生活以及自己及兄弟们的情感书写,文章写的温情而有张力,让这篇文章驳杂起来,厚重起来。《黄老师》则是重返时代的生活现场,通过对黄老师的书写,走进了一个已经过去了时代的记忆。韩联社在这一卷的写作中,所写皆为亲人或熟悉的邻居、同事,读来亲切自然,就是在悲苦的命运中,也有着自我生活的真挚和温暖,行文在清风徐徐中道来,深情中有反思,反思中有自我和时代的剖析。我们知道故乡,不管是邮票一样大小,还是天空一样弥漫,都是我们内心最亲的人,最难忘却的疼。故乡是酵母,不管作家用了隐喻还是白描,灵魂的营养液,始终埋在故乡亲人的身旁,这也是故土旧人被作家写书的最多,情感也最为饱满的原因。

       下卷“煮字疗饥”中写的是他的煮字生涯,韩联社在后记中引用了元代诗人黄庚的诗句“耽书自笑已成癖,煮字元来不疗饥”,来说明这一卷写作的主旨所在。作者提笔凝神,回望尘世,日月沧桑,时间的车轮缓慢、沉重地转动着,一刻不得停息。在这种回望中,写下了《储公,俺来也,请别走》《千古悲泣十二郎》《无端想起李元昊》《元稹与薛涛》《天欲雪,人欲眠》《安得<汉书>能下酒》《哽咽的眼泪浮动了群山》以及《一次非同寻常的灵魂之旅》等等自己所著之书的自序及跋。下卷比之上卷,看似写作题材发生了大的变化,写作方式也截然不同,但内在的温度却是一脉相通,有着作者独有的内在写作纹理和思想基调。此卷中,作者的思想随笔尖的起落,左右纵横,穿古越今,恣意汪洋,有江河一泻千里而不止的气势,读来甚是过瘾。以《天欲雪,人欲眠》为总题目中,作者在“天欲雪,人欲眠”的朦胧意境中,先是想起了汉武帝刘彻,对这个历史一帝横断切开进入,褪去一个雄才大略的外衣,看他“巫蛊之祸”,看他政治危机,看他经济危机,看他光芒四射下的惶恐,也看他的“轮台悔过”,让我们看过一个立体的汉武帝,一段反思的历史;接着又想起了柳宗元与孟东野,让我们看到了柳宗元、孟郊两位唐朝诗人的另一个侧面。《无端想起李元昊》把神秘西夏与范仲淹这个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联起来写,让人耳目一新。而《哽咽的眼泪浮动了群山》与《储公,俺来也,请别走》,又是写河北两个当代作家的,写的情绪饱满,读来亲切自然,可谓一笔历史一笔当下,左右逢源,写的尽兴,读的来劲。而《一次非同寻常的灵魂之旅》是他的《孤鹜已元》的自序,《浓妆艳抹数千载,再添一笔又若何》是他的《我为峰》的自序,《仿佛听闻了史册里传来的殷殷叮咛之声》是他的《历史的忠告·史海殷鉴录》的自序,《人间万事付沉吟》是他的《孤鹜秋水辞》的跋等等。循着这些自序和跋,我们便会轻松找到韩联社写作轨迹的窗口,推窗而望,他如何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一个乡下孩子如何当上生产队里的饲养员,到随时代的大潮考入大学,参加工作当记者,采访,读书,写作。这个过程也是他思想形成的过程,是他日复一日坚持写作的过程,也是这些文本形成的过程。这令我想起王小波说的一段话:“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韩联社秉承出则面对滚滚红尘世界,以新闻记者之笔,记下尘世的博杂、忧愁和欢乐;退则回到书桌前独自面对自己,读书写作,写下内心的话语,实现了写作是与人交流,亦是与自己交流。

       韩联社写小说、散文、诗歌,新闻写作更是他的职业所在,多年的历练使得他在《人生总有孤独时》中,把这种执着、苦闷、愉悦、思索等等思想历程,简洁有力地表达出来,并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张力,抵达了生活的内部。我们知道生活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作家在散文、小说中所构建的文本。那么如何用自我特有的方式,用可表述性、可延展性的内在书写,完成一篇有着自我特质的作品,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都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这方面,韩联社的《人生总有孤独时》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给我们提供了推窗窥视的机会,这或许是《人生总有孤独时》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吧。

       作者简介:蒲素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首届河北文艺贡献奖,河北文艺评论奖,首届贾大山文学特别奖等。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一阵金风香满地 满腹经纶尽开来 ——读《张脉峰诗词选》之浅见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