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出粪是较累的一种农活。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足见粪在庄稼中的地位。在生产队时,粪可以顶替工分,工分多的农户自然分得粮食就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粪更视为宝贝。
粪来自猪圈,粪的成分可谓五花八门。打扫房屋和院落的尘土、烂柴草、牲口粪、草土……不一而足。所有这些不够时还要到山坡上锄草,到村边铲草土,垫到猪圈来弥补。猪踩踏一段时间后,瓷实的粪在猪圈里一天天“涨”起来,等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人工把粪出出来,这就是出粪。出粪不分季节,勤劳的人家每月出粪数次。
出粪需要的是耐力。三五下蛮劲是解决不了的。一圈粪少则五六方,多则十几方。一叉子粪足足有十几斤重,甚至二十多斤。出粪人要沉下心来,沉得住气。出粪人手持粪叉,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前腿蹬,后腿弓,以大腿为支点,前手抬后手压,一叉子粪才能稳稳地端起,带着惯性“嗖”地扔到圈外。
出粪人用力挥舞着粪叉,上下翻飞,似统领千军万马。常常见到出粪人前臂上“青筋”凸出高高的,额头豆大的汗滴来回甩。出粪时要闻着臭味,闭住口,铆足劲。他们心里明白,粪才是多收粮食的根基。
上初中以后,家里出粪这个力气活我主动承担下来。多选择周日,几个馒头下肚,换好胶鞋,提上粪叉就上“战场”。
出粪在冬季还好,天气虽冷,但可以赚来热量,不一会儿身上热乎乎的,只想脱掉棉袄。若在夏季,一群群小蚊子不约而同地赶来凑热闹,盘旋在面前,瞅准人的口、鼻、眼乱钻,再加上太阳的毒辣,很快就汗流浃背,索性找来一顶草帽,驱赶一下烦人的小蚊子。
一圈粪出完已过中午,打理好粪堆粪底,早已精疲力尽,连擦拭粪叉的力气都没有了。猪圈底是土层,猪常常会将圈底拱得坑坑洼洼。为了防止猪拱圈底,大人们有言在先,再累也得弄些烂柴草、碎秸秆、烂树叶或草土垫圈底。
出出来的粪需经一段时间发酵才能具有更大的肥力。冬天,粪堆会冒出一股股的“白气”,昭示着粪发酵得好,地地道道的农家肥。
农家肥是农作物最亲密的伙伴,不仅可以给农作物提供必要的肥力,还可以防止土壤板结。
为了多产粪,人们也会积极“造粪”。一到节假日,上山锄草,下地搂树叶,阴雨天铡秸秆……忙忙碌碌。尽管有时感觉造粪枯燥无味,但一想到馒头的香甜,所有的苦和累会忘得一干二净。
每次收秋种麦运送粪的时候,路上推车的、挑担子的、牛车拉的……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依然记忆犹新。
多年以后,复合肥等肥料大力推广,使用方便,提高了肥力,农作物增产明显。出粪成了历史,农家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今,每当我看到秋收种麦的场景,会想到过去造粪、出粪、运粪的情景,农家肥被运到田里,滋养着原生态的庄稼,不久又会品尝到香甜的馒头……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记忆里 ,那年冰天雪地的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