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诗经 邶风 北风》与流亡文化
《诗经 邶风 北风》与流亡文化
作者:月亮

        学习《北风》的第二天早上,即110早上,正好是“北风其喈,雨雪其霏”。学校门口冷冷清清的。本来周一要期末考试的,周五(17号)下午5点时,突然通知,就此放假,不再返校。疫情防控重于泰山。我们身边的河南安阳有了确诊。接壤的河南和天津都有了疫情。所以,上面紧急研究,决定全省立即放假。)

 校园无比的安静着,只听到雪花飘落的漱漱喈喈声。

 然后是老师们伏案疾笔的唰唰着。双减后又是午餐又是延时课服的老师们终于可以清静下来好好写写这个学期的各种总结和报表了。

 我小声放着魏老师的《北风》。老师们听了几遍也便跟着轻吟起来。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真好听!有的老师抬起了头,扭过来对我说。

周二下午,各种材料交得差不多了。我招呼了几名老师,同到一个教室,开始痛快地学习《无衣》。一块学习,再加上我这个优秀老师的指导,五个老师很快会了。然后,当场交了作业。有领吟,有合吟。大家异常地投入,同时开了手机,语音条几乎同时蹦了上去。已经顾不上先后顺序了。

 看着这几位老师吟诵时认真而深情的表情,我内心感慨不已。这几个同事,因为不一个年级,我们好像也没有同过事。却因为道德经和诗经吟诵,我们成了同志!惠而好我,携手同行。从《无衣》到《北风》,因为魏老师的号召,我们一起集体吟诵交视频作业,随着脚步的走近,心儿走得更近了。

多少这样的情况,无缘对面不相识。多少这样的情况,一群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包括故交,包括知己。

 而今,因为《道德经》,因为《诗经》,因为魏老师的大爱感召,我们身边有了一起的同志。

周四晚,我们另群人又相约在御茶山书楼,一起学吟《北风》。承香玲姐姐和彩玲校长的恩情,这儿将是我们的读书根据地。看着姐妹们带着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又一起庄重而优雅地吟诵起诗经,我的心里又一阵感动。平时,我付出的很少,都是姐妹们在付出。而现在,我也有机会带给大家一些什么了。

 关于《北风》我以前是写过感悟的。可是找不到了。还有以前写了好多《道德经》感悟,也是好多找不到了。找不到未必是坏事。心里有个隐隐的声音:丢失的自有丢失的意义。走散的自有走散的意义。流亡的也自有流亡的积极意义。

 我想着流亡的文化意义,想着勇敢的心为着生存和理想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奔赴乐土的精神气慨, 心中就响起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我昨天翻看一些资料。关于《邶风》的主动逃亡世界上还有好多。中国历史上就有最有影响力的历时300年的大流亡,就是著名的“走西口”。

 走西口,是与闯关东、下南洋一道,被列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据考证,走西口现象大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到清朝末年,前后经历了大约三百年。走西口不仅仅是一种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走西口精神”——进取、开拓、宽容。

 此时正值明朝中叶后期,由于朝政腐败,晋陕冀边民生活十分困苦,明朝与阿拉坦汗通货互市后,无异给晋陕冀边民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便有许多穷苦边民以及因参与反对朝廷的起义而遭官府缉捕者,为逃生或避难,纷纷越过长城,到“口外”广阔的蒙古草地上谋求生存。阿拉坦汗出于为我所用、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便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给他们提供土地和毡帐、耕畜和牛羊,让他们从事农牧业生产或铁匠、木匠、毛匠等手工业劳动。由此揭开了晋陕冀边民“走西口”的序幕,也实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有机融合的一次飞跃。后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先后出兵平定西北叛乱,杀虎口又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所以这一带来往的客商很多,最终造成了这个地方一度的商业繁荣。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后来的票号建立。所以,西口之外的异地他乡,反倒成了晋商的发祥地。

“走西口”成就了晋商。

就这样,当年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走西口,走出了一部苦难史,也走出了一批历经磨练而精明强干的晋商来。如乔家大院的主人在鼎盛时期一度垄断了包头的一切贸易经营活动。而乔家由贫困通往大富的发展道路,就是由先祖乔贵发走西口开始的。包头,现在是内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两百万。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叫包克图的小村子。包头人说,因为山西人到这里做生意,才一点一点有了今天包头城的雏型,现在包头城里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样的说法。复盛公就是山西乔家在一百多年前开的商号的名称。

 因为走西口,开创和繁荣了一地文化。

 走西口和春秋邶地卫国贵族的逃亡都是主动的奔赴。精神文化意义自不必说法,他们落脚到那里,就会把文化带到那里。

而被动的流亡呢?历史上那么多流放啊!多是高官显贵甚至是皇室宗亲。他们碍了当今朝庭的事,获了罪,都要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多是远离繁华京都的南蛮北戎或东夷西狄之地。如李白被贬的夜郎,苏轼的黄州,柳宗元的柳州等。还有更荒远的玉门关之地。如不是这样的流放,能有现在大好的西湖江南吗?能有边关文明吗?

 现在看来,文化真的要感谢古时那些主动和被动的流亡啊。

 只要有文化,只要有同志,不怕他山高水长地辽远。胸中有山岳,自会千山万水总是情。

 有很多学员也感慨,说学了诗情,自已内心又柔软了,眼睛又湿润了。又多情善了。这是好事呵。我们吟罢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再一起豪迈: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吧!

 王月霞于2022115日星期六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学吟《生查子 元夕》有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