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西绒线胡同——老北京回忆
西绒线胡同——老北京回忆
作者: 马占顺

      今天我们说说西单的西绒线胡同。这条胡同怎么叫起来的还不太清楚,但这条胡同可是我小时候走的最多的一条胡同。

      小学早晨去上学明中午放学回来,这就两趟。中学的31中就在这条胡同的东侧,一天得走四趟。再加上买粮、买菜都在这条胡同里走,所以我对这条胡同的感情最深。令人向往的小酒铺、高档的四川饭店、北京第二医院......都要在这条胡同里走。所以这条胡同满载着我的梦想和一天天的生活。

      这条胡同在没有改造之前,仅有八九米宽,还要走7路上下行的公交车。这条胡同真是一条即传统、又现代的胡同啊。

要说胡同文化是老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都不假。因为这里装着千千万万老北京人的梦想、希望和生活。直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老北京90%的人都住在胡同里,生活在胡同里。

      老作家汪曾祺在他上个世纪写的《胡同文化》一文中,就把北京城描绘成“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了,有名的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胡同儿是通往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还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因为住在胡同里的人们都安居乐业(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先说这胡同的交通吧,这条7路公交车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就开通了。老的7路公交是从动物园到和平门内,而且还是上下行,这么窄的胡同,那就全凭司机的技术了。那会儿住在牛肉湾的胡同里,从西单到动物园去玩,有7路、15路和102、105路电车,随便坐哪趟都行,感觉很幸福。

      绒线胡同的西口是与宣武门内大街中间交叉的一个路口。这个路口与西单十字路口平行。都是正南正北的。

      路口的东北角上是国家取消粮票之前,那个时候凭票买粮食的西绒线胡同粮店。这个粮店可是我们生活的生命线啊!在那个凭票的年代里,这里可是人们心里最最仰慕的地方。

      路口的西北角的便道上当时矗立着一个刷着白黄油漆的交通警察按动红绿灯的岗楼,后边有一个不小的日杂用品商店,锅碗瓢勺、炉子烟筒、扫地扫帚等,甚至蛐蛐罐这些不起眼的小商品和日用杂品在这里都能买到,每逢春节前这里还卖鞭炮。商店的北侧是同春堂药店。十字路口向西是石驸马大街(就是现在的新文化街)。

      路口的东南角就是北京真素斋饭庄(宣内素菜馆)和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烤肉宛”饭庄。

      沿着西绒线胡同往东去,路北的百十米就是一个小酒铺。这个小酒铺我觉得还有股子老北京的味道,里面摆着几张小桌子,有十来把简单的方凳,在几个大小不一的酒坛子里装着几种白酒,时常飘出酒香的味道。玻璃的柜子里还有一些下酒菜,如拌黄瓜、炸花生米、炸蚕豆、老北京粉肠、酱猪蹄等,这里经常有一些拉脚的(蹬三轮),附近的老头儿们,或是一人、或是几个有说有笑的喝上几杯。嘴馋了我也经常到这儿买些零食,像冰棍、水果糖、爆米花、动物饼干等,学校要组织春游来这儿买俩面包,走进这里还能经常吸进肚里几口那粉肠的味道。所以我对这个小酒铺总是恋恋不舍的。

      为此去年我写了两篇让我深深怀念的,回忆这个小酒铺的小文发表在“今日头条”上。

      再往东就是我住的前牛肉湾胡同南口了,在这个把角的简易楼上,住着教我英语的郑老师。记得她是印尼归国的华侨,差不多五十来岁,个子不高身体稍胖,说起话来嗓门很大,声音有点震天撼地的。当时她是我们高中(三班)的班主任,我当兵回来还特意到她家看过张老师。张老师知道我爱学习,曾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一定要把英语学好,甚至还教我怎样记住单词,方法特别简单,就是把家里的家具等部位都贴上英语标签,这样抬头就看见了,日久就记得很牢。可惜我呢,当兵回来分在基层工作,一年的365天都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我自然就无法正常学习了,也就辜负了张老师的一片好心。

      往东走个二十多米就是七十年代末,在这建的“西绒线胡同小学”了。

      沿着胡同继续往东路的北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川饭店。这是一个几套进的院子,刚进去是个小下坡,院子不小一般的车子都可以停在这里,估计能停十多辆车。四川饭店开业之前是一个王府。现在这里成为“西城文物保护单位”。

      过了四川饭店,往东走上个三四百米就是我的母校——31中学。

      2022年12月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腻子粉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