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受教不同,成效不一
受教不同,成效不一
作者:徐树仁
    人,都具有双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孔老夫子的这段话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一出生,本性都是善良的,天性也差不多。只是后来的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习性也就不一样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育人”吧!
       一个人收到的教育很多。包括从出生开始的家庭教育、上学期间的学校教育、成年后的社会教育等,这些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给孩子提供必要的食物、衣服,教给孩子说话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的事。一提到教育,很多家长肯定会说,那是上学以后老师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其实,提供孩子必须的生存条件,那只是在养。父母,包括家庭的其他成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素质,都在无时不刻的教导孩子、影响孩子,这就是“教”。我们常说的“教养”,跟幼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成语中的“孟母三迁”典故,说的就是孟母给孩子选择生活环境的故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现代人普遍认识到的一个哲理。这个老师不但靠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父母是“鸡鸣狗盗”之徒,孩子从小接触的一定是“唯利是图”的教育,为了暂时的利益可能就会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生在贫困家庭,从小忍饥挨饿,孩子就会过早寻找食物,学会谋生,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成长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就是礼仪教育,从他嘴里就很难听到粗鲁的言语了。如果接受的是那种毫无节制的溺爱,从小养成飞扬跋扈的性格,将来闯祸的几率就非常大了。比如著名歌唱家李某某的儿子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不仅坑爹还害了自己。
       目前的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尤其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有时他的一个小小举动无意中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我的一个堂姐,当初高考后报考的是唐山师专,做了一辈子老师。为什么做老师,就是一个初中老师对她的影响。那位老师不仅语言和蔼动听,字也写的漂亮,让学生们相当崇拜,以至于成为了学生们的导向标;而我终生难忘的是小学时的一段经历:大概是三年级时,下课时间从本子上扯下一张白纸,兴致勃勃叠一个纸船。在同学的告密下,在前面判作业的年轻代课老师很快将我人赃俱获。在同学的热情帮助下,那个半成品在老师手里变成了一艘纸船。老师双手捏着这“不务正业”的两端,用力一拉,一堆碎纸片纷纷落地。那一刻,撕碎的不仅是一张白纸,更是一个少年脆弱的一颗自尊心。
       中师毕业后,也顺利地加入到教师行列,从前所受的屈辱似乎可以报复了。对学生呼来喝去,哪管他什么尊严。作业写不好,“咔嚓”撕掉重写。不高兴了可以找点理由拳脚相加,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对待犯了“大错”的学生,教鞭伺候,甚至木棍、板凳腿往身上削……到后来,随着大形势的转变,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似乎成了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形象。
       步入社会,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会给你不同的影响。还是以一个师范生为例,分到不同的环境将来的结果就不一样。分到懒散的乡镇学校,也就养成了懒散的风格。基本都是“温水煮青蛙”,很少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特例;分到严格的城区学校,教学水平就会有显著提高。虽成不了名师,业务水平、人脉关系都提高一大截;至于出口到别的单位,学到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圆滑。多少年下来最次的混个股级干部,好的到科级、处级等。
       受教得当,顺风顺水,人性中善的一面就会遮盖住恶的一面。即便是从骨子里暴露出的那些恶,也成为不了主流,甚至于只作为茶余饭后的材料,一笑而过;而一旦受教不当,尤其是走错路的时候,不管是多大的善,也会被贴上标签,打入十八层地狱。
       午夜一点钟突然醒来,竞无睡意,本来立题为“贤人身边无恶人”。利用两个多小时堆砌词语完毕后,发现跑了题,故改之。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春之声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