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留住根脉 记住乡愁——《许亭村志》序
留住根脉 记住乡愁——《许亭村志》序
作者:张炳吉

    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有个村庄被永远地从地图上抹去;最近十年中国的村庄消失速度加快,平均每天有20村庄消失,尚存的村庄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庄街巷村庄的道路,村庄山水,渐渐让人感到生疏让久别故乡的人因找不到记忆中的家而悲戚实际上,乡村消失的不仅仅是这些有形的东西,消失的更多的是我们几千年来业已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我们不能不承认原来的乡村、原来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已经沉潜到历史的深处的事实;留住根脉,记住乡愁尘封的乡村故事传给下一代,已经成为当代人一个迫切的任务

    杜宝恒先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退休教师,作为土生土长的许亭人,他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扛起了传承乡愁、记录乡情的重任,通过寻访、调查、考证、记录、整理以及查阅史料和无数次的改稿,历经6个寒暑,终于完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许亭村志》。面对他送来的沉甸甸的样书,我由衷地敬佩他的执着和勤奋,同时,也对许亭秀美的山川、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淳朴的民风而心生敬意。过去我所知道的许亭仅仅是“三峰四翰林,五河六宰相”(三峰,即在许亭周边矗立的三座山峰;四翰林,即许亭出过4位翰林;五河,即在许亭地界流淌的五条河流;六宰相,即许亭出过6位宰相),通过阅读《许亭村志》样书,我对许亭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全面的认识;打开书稿我仿佛踏进了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秦时许亭的明月,汉时许亭的风云,与许亭的古人晤面交流;又仿佛徜徉在许亭的山水林野,吮吸那沁人肺腑的香甜。

    许亭地处赞皇县的西北部,四面环山,山生茂林,自古有建筑、燃灶之资;两面临水,有灌溉、舟楫之便;村旁有梯田平地,易耕作、稼穑,可保丰衣足食。因此,赞皇人将许亭所在的地区称为“小西川”,意为富庶之地。他们认为许亭一带的天时地利超过不靠天就能吃饭的南和县、任县,故有“南和任县不靠天,赶不上赞皇的小西川”的俗语;许亭地处“小西川”地区的核心,比其周围村庄的条件还要好,故在“小西川”地区又有“东行西行,赶不上许亭”的俗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许亭地理位置之优越、物产之丰富,百姓之幸福的历史状况。

    古人云,“山环水抱出人才”,优渥的自然条件对许亭人才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唐代,许亭出过6位宰相;在清代,许亭出过以帝师杜南棠为代表的4位翰林、6位进士、14位贡士、11位举人;在当代,许亭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精英、政治精英、科技精英和商业精英。鸟瞰许亭,山河壮美,风景如画;纵看许亭,风流人物层出不穷,此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实,丰饶优美的自然条件仅仅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注重培养、营造文风才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历史上许亭的平泉书院、儒鹏书馆(校台)、文帝阁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其好学重教的村风。正因为文风氤氲,许亭才有莘莘学子,各行各业的许亭人才秀出班行。

    《许亭村志》犹如一道长河,作为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许亭人朔源而上,可以抵达许亭历史的渊源,解除哲学意义和血缘意义上的“我从哪里来”的疑问;《许亭村志》又是祖祖辈辈许亭人的一幅长征路线图,前人行过的路、走过的桥、迈过的坎后人可一目了然,读之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前辈的聪慧、前辈的艰辛、前辈的勤奋、前辈的歌哭欢愁,从而激发后人奋发向上的动力;《许亭村志》还是一盏指路的明灯,阅读它可照亮自己从许亭出发之后的路而不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解除“我到哪里去”的困惑。如果说许亭的山川大地、生产生活资料是许亭人不可或缺的物质食粮,那么,《许亭村志》就是他们十分珍贵的精神食粮它蕴含了任何物质资料都不具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杜宝恒先生在村志资料的收集、编写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严格按照村志的编纂规范,勤于调查勤于研究抓住大事不漏要事,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在谋篇布局中,他科学规划,使全书条块分明,结构合理;在语言运用上,他文风严谨、朴实、简洁、流畅,述而不论,文约而事丰,综合运用记、述、传、图、像、表、录等多种形式如实地辑录了许亭村自建村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许亭村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值得一读和珍藏的历史资料。

2023年4月9日

(本序作者张炳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原二级巡视员、中共河北省委保密机要局原副局长)

 

 

[下一篇] 古城内外一笑翁

[上一篇] 千古村中事 今作一纸书 ——《赞皇孙庄村志》序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