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千古村中事 今作一纸书 ——《赞皇孙庄村志》序
千古村中事 今作一纸书 ——《赞皇孙庄村志》序
作者:张炳吉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孙庄,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村庄,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在世纪之交的这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白面、大米和肉菜等食物替代了饭碗里的粗茶淡饭,宽敞的钢筋混凝土住房替代了低矮狭窄的土坯木架房屋,新潮的服饰替代了身上的老式服装和头顶的白毛巾,办喜事时新娘的一袭白纱替代了一身红装,过生日时吃蛋糕加上吹灯拔蜡”的仪式替代了一碗象征长寿的面条,农业机械化生产代替了牛耕马种,手机取代了站在房顶呼喊以传播信息的方式,儿女们呼唤爹娘改为了“爸爸”“妈妈”,一对夫妻生育七八孩子改为了只生两三个孩子,原来很少出门的全村2000多人中有500多人常年在城市工作、学习、生活,以至于很多人家锈锁把门、榛莽丛生......

我就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受命组织撰写《赞皇孙庄村志》的。我之所以接受并愿意完成这一工作,是因为我目睹地了孙庄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迅速改变的事实;这一改变让我感到惊讶、感到欣慰,同时我也觉得自己身为孙庄村民、忝为作家,有责任、有义务拿起笔去记录这种沧桑巨变。虽然孙庄历史悠久,有遥遥不可追溯的源头,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溯源而上、那怕把握住其中的一叶一苇,也可慰藉心灵,也算得上献给生养自己的故土的一点回报吧。从长远来说,编纂村志,记录村庄的发展变化,是对那些为村庄建设付出过汗水、血水甚至生命的乡亲们的宽慰和尊敬,是用先辈的高尚品德、奋斗精神激励后人的最生动的教材;如果说村庄、耕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那么,村志就是村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其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要胜过一处房产、一亩耕地;这是因为村志可以更直接地回答孙庄儿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疑问,可以更好地回答他们关心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孙庄村历史久远,自然和人文故事繁多,可圈可点、应当辑录的事物多不胜数,但撰写孙庄村志几乎没有可供参阅的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为了更全面、更快地掌握材料、写出村志,在孙庄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村志编纂委员会,同时邀请了11位有才学的孙庄籍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组成了村志编辑部,确定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对乡亲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编辑原则,先由我列出村志编写提纲,分出章节,而后交由大家分别按照章节去访问座谈、收集资料、编出初稿。一年来,经过多次开会协调、调研、写稿、审稿、改稿,以及广泛征求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见,终于完成了村志的编写工作。

这部村志共分十六章,分别记述了孙庄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行政区划沿革、自然资源和环境、党政建设、农业、手工业、文化、教育、卫生、兵役、风俗、文物、古迹、人物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和变化。记录的时间虽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公元2022年,但由于1949年之前的资料较少,本书的重心放在了1949年之后。“前轻后重”是本书的瑕疵,也是本书编者的缺憾。

这部村志是孙庄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也是第一部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记录孙庄历史的资料集,它的印行结束了孙庄一代又一代村民靠口传口授传承历史的古老模式。在它面世之际,我们既欣慰又忐忑,这是因为尽管我们努力采集资料,但仍然难免有沧海遗珠之憾;尽管我们对某些事物多方求证,但仍然难免有错谬之处;尽管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但当代人修当代志,撰写敏感问题时难免有所忌惮而不能用尽笔力;再加之时间有限、我们水平能力有限,编写更好、更完备的村志的期望,只能寄予未来再版村志时来实现了。

                            2023年3月6日

(本序作者张炳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原二级巡视员、中共河北省委保密机要局原副局长)

[下一篇] 留住根脉 记住乡愁——《许亭村志》序

[上一篇] 《孙庄村志》的编纂方式和方法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