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创作理论 > 浅谈汉赋的文体特点
浅谈汉赋的文体特点
作者:肖士平
      最近,几位文友向我询问‘’赋‘’的文体特点,又给我寄来几篇‘赋’(其实是骈文)文。我看了朋友们的作品以后,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赋,这种古典的文学形式及发展脉络。以下是我个人浅显的一些认识,拿出来和好朋友一起探讨。如有不妥之处,请师友不吝赐教。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枝奇葩。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是中文系必须掌握的内容。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被人们熟知。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珠联璧合为当时的文人所用,在浩瀚的古籍之中,不乏精品制作。是我们学习文学,探索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文学的发展时代的变更,这种文体已经逐渐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是,学习文学的人必须深入地了解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使我们现代人的文学作品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这种写作方式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文人。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远远甚至于其他文体,其中也包括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毫不夸张的说,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继承《诗经》赋颂传统,与《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这种辉煌传播甚远,深深的影响了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诸国。造就了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高峰。
      北京通州最近发现的汉墓中,就有这种文化的遗存。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据我几年的考察和研究,并多次请教我的老师杨庆慧,刘锡庆等大师,又参考了季羡林,冯友兰等先贤的研究成果,现在可以推断应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江淹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古代作家第一人是,大才子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命名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这种文体的杂交演变出赋。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严格说来,他和王勃写的序是不一样的。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我们学习中文的同学,比较熟悉的就是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等。尤其《别赋》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从不同的方面夸张铺陈离别之情,把离别时每个角落都写到了。也可以这么说,赋,这种文学形式,是对某种事物全方位的反复的多层面的叙述文体。赋,在历史的变革中,不同时代的文人演变出了不同形式的写作方法。

      1.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2.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

      3.四言诗体赋。

      4.散体赋(或称大赋)。

      5.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赋的基本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文比兴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通过我们对这种文学形式的初步了解,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诗和赋的区别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告诉我们,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阶段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这四大家之外,把这种文体写的有声有色的也大有人在,如江淹等众多不同时代的文人。
      在今天新时期的文学百花园中,也应该出现这种文体,它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用这种文学形式歌颂我们这个时代。如果用的好,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北京通州籍作家王梓夫的《通州赋》,就是一篇古为今用的好作品。这种文学形式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陌生的美感,这种陌生的艺术感染可以使读者得到别样的享受。作为灿烂的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我们现代人只要掌握了其中的奥妙,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何乐而不为呢?十几年来,我用这种形式,与古代的骈文融合一起,又加入了相邻因素,写过几篇表现现实的文章,曾受到一些文学爱好者的喜欢。当然,我的一切努力都是试验性质的,功与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综上所述,我把我理解的古代文学的精华——赋,向各位做了浅显的介绍,意在抛砖引玉,使这种古老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更好的为新时期的文学服务,让她在盛世的春天中开出更加鲜艳无比的鲜花!
      文中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作者于大运河畔敲语草堂 2018.6.21


[上一篇] 生存悖论的“韧性”突围 ——观现实主义影片《我不是药神》

[上一篇] 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