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我不知道地球上有多少名垂青史的土岭,但我知道家乡的土岭是万古流芳的存在。它常常拔动我乡愁的神经。
一
家乡依山傍水,很美,村庄头枕高山脚蹬川,左右被土岭和河神坡护卫着,从风水角度看,后有靠,前有照,左右护砂环抱,格局很好。土岭是左边的龙砂,蜿蜒曲折彰显龙的灵性,逶迤起伏充满气的能量,在家乡人意识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更令人敬仰的是土岭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岭名符其实,挖几十米不见石头,红白土相间,表层几米深是肥沃的白土,适宜植物生长;红土层的土很红,当地看风水的人拿来当朱砂用。过去村里人冬天生煤火用来和煤糕。土岭逶迤千米之长,宛如一条巨大的土龙,昂首清漳河的龙头却全是石头。全身沃土养百姓,一头坚石降洪魔,面对这神奇我常常发生奇想,土岭伸向清漳河的岭头本来就是石头的,还是为了适应河水的冲刷慢慢演化成石头的,就像企鹅为了适应极地寒冷而生一身保暖的绒毛,比如人为了拿工具干活,渐渐由爬行变成直立行走,总之,宇宙的神奇造化永远大于感知和想象。
二
土岭优良的土质,成就了数百亩肥沃的田地,一代代家乡人耕春耘夏收秋藏冬,受惠于土岭。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人,十来岁时还有生产队,星期天节假日到生产队去劳动,虽然一天只挣几分工,但各种劳动丰富了我的阅历,锻炼了我的体魄,升华了我的精神,让我的记忆里贮存了一段珍贵的内容。土岭上有我们生产队的地。我在那里打过核桃,摘过柿子,刨过萝卜红薯,割过玉米谷子。最难忘的是“送驮子”,就是赶着驴往回运农作物。驴背上放鞍子,如果是运柿子、核桃、萝卜、红薯之类的东西,就在鞍上放驮子,驮子是弯弓的两根木头两边各固定一个条子编的篓子,把东西装在篓子里;如果是运有杆的麦子、谷子之类的东西,就在鞍上放架子,架子两边有绳子,把东西绑在架子上。送驮子要保证驮子正骑在鞍子上,歪了就及时掀正,不然就翻到了地下。这可是当时农村先进的运输方式了,“司机”都是半大小子。我觉得这个活完全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那些具有历史印记的家俱,都成了村史馆的文物。家乡的土岭土深厚厚德载物,文化更深厚源远流长,它身上流传的神话,发生的故事,是值得刻碑立传的精神。
三
土岭自东向西俯卧,头伸到自北向南的清漳河边,好像肉食动物捕猎前的匍匍姿势。当你踏着离土岭只有几里远的中皇山千年古道十八盘,一步一步丈量心中虔诚度的时候;当你抬头望望渐渐走近的圣地娲皇宫的时候;当你登上宛如悬挂在峭壁上的三层楼阁的时候;当你感受九条粗壮铁链把楼与山体连接,楼上人多的时候楼把铁链拉紧的时候,你会由衷惊叹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你会觉得这中华第一祖庙的五A级景区的称号当之无愧!然而,你可曾知道土岭优质的土壤,清漳河五色的卵石,都曾是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时用过的材料。据说女娲在中皇山建宫之前看上的是土岭旁的一处风水宝地。此地灵气充盈,气势雄厚,背靠巍峨太行山峰,前望奔腾清漳河水,两边护砂左高右低,豪情万丈,妙不可言。土岭一带的风水真是很好,据说它南侧的晋冀鲁豫烈士公墓,是左权将军在山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十字岭牺牲后,专人一路寻来选择地方。至于女娲最终没有在这里建宫,是因为看到几里外的中皇山更具优势,但还是留恋这个地方,于是就一跺脚,在一块巨石上留下了一个脚印,现在还清晰可见。在中皇山建宫,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女娲和汤王都看准了中皇山,汤王说我先占的这个地方,不信你去看看,我把宝剑插在了那里,殊不知女娲早已料事在先,喑地把汤王插的宝剑拔起来,把自己的绣花鞋埋进去,再把宝剑插在绣花鞋上。于是女娲对汤王说,我早就把一只绣花鞋埋在了那里,两人争执不下,到现场刨开一看,果然宝剑插在绣花鞋上。汤王只能认输,女娲在此建宫。中皇山娲皇宫终成华夏第一祖庙,现为国家五A级景区。往事越千年,精神永不朽。
四
家乡能在这里生根发展,说明立村始祖师安有眼光,懂风水。明朝洪武年间,年轻的师安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在清漳河西岸的千年古村东辽城村一家富户中放羊,他经常在河西岸放羊,河东岸的土岭、河神坡、肥沃的老岸地在他的眼里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切。渐渐生出在那里安家立业的想法。终于有一天,他辞去了放羊的生计,带着积攒的碎银,毅然跨过了清漳河,在土岭北,河神坡南的地方安顿下来,住自己挖的土窑,种自己开的坡地,养了一群鸡,喂了几只羊,用卖鸡蛋卖羊的钱,买了一头牛,置了犁镂用具,田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土窑变成了坯房,独身变成了夫唱妇随,再后来儿孙满堂,再后来族群繁荗,一座座房院错落有致分布在山坡上,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诞生了。村后山壁上有一酷似大门的图案,于是给村庄起名叫石门村,后更名新桥村,关于更换村名,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土岭南边河两岸的两个村,东岸康家庄村,西岸靳家会村,靳家会村北有一猪头山,猪吃糠,康家庄村认为对自己不利,就在村口立一石狼,狼吃猪来化解,薪家会村不干了,派人夜里推倒石狼,扶起,推倒,结下世仇,两村人经常打架斗殴。后来祖先有德,把石门村名给了康村,解决了“猪吃糠”的问题。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佳话。
五
家乡人南行必经土岭,随着时代变迁,土岭上的道路也不断变化,从仅能走人的羊肠小道到能走驴拉的排子车,从能走小拖拉机到大汽車川流不息,每修宽一次路就把土岭挖低一截。上世纪九十年代,道路扩修为省级公路,为了让坡度更缓一些,自然又把土岭削低,就在这次削低中,发现了的一些类似石斧石刀样的器具,于是惊动了县市省各级文物部门,科考队进入,经进一步挖掘鉴定,这些器具属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于是立碑定性为省级文物保护范围。土岭再一次绽放耀眼的光芒。试想几百万年前,地球上没有多少人,山川大地却广袤无垠,人类能在这里生存繁衍,再与女娲用土岭的土抟土造人,想在这里建自己的宫殿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看,足见此地是一处生机勃勃的锦绣河山。
六
新中国土岭的三次奉献。一九五八年,土岭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件,一条跨省引水的漳北渠从土岭流过。据史载,漳北渠的开修淬炼出一支闻名全国的铁姑娘队,为后来修红旗渠提供了保贵的开渠经验。一九八二年,阳涉铁路从土岭穿过,磨得锃亮两条铁轨闪烁着时代的印记伸向远方。一九九七年,省道涉左公路从土岭通过,宛如一条墨色的玉带搭在土岭上,河北省政府立的新桥旧石器遗址碑,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缀在玉带边。至此,土岭完成了从神话到现实,从原始到现代,从纯自然的披绿绽红到服务人类的穿金(铁路)戴玉(柏油路)的华丽转身。
七
家乡的土岭,盘古开天天辟地的造化,注定是为人类服务的。女娲抟土造人,无私奉献自己的身躯;原始人类生存,敞开胸怀接纳;千百年来,用优质的土壤孕育着五谷丰登,新中国成立后,适应时代要求,为了水利运输事业的发展,任各种机械挖掘削低,没有怨言,全力奉献。由于漳北渠的开通,全县三万八千亩旱地变成了水浇良田,阳涉铁路和涉左公路的开通,晋煤外运通畅,助力经济发展,受益人民群众。临路的家乡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便利了乡村振兴。家乡山场广阔,林果丰茂,核桃、花椒、柿子满山遍野,过去道路陡窄土崎岖不平,靠人担驴驮排子车拉,许多果实及时运不出去,窝在家里变质腐烂毁掉,如今宽阔的柏油路上大车小辆川流不息,有多少运多少,供不应求。看岭下那片白茫茫的蔬菜大棚,等着拉菜的后八轮,看老岸地阡陌纵横的混凝土田间路上奔跑的车辆,春天把种子肥料拉进地里,夏天把滾滚麦浪引入家院,秋天把稻花香飘香溢满粮仓,瓜果蔬菜,五颜六色,琳琅满目。把车装点成好看的花车,描画成丰登的景象。峨,家乡的土岭!你从远古走来,带着宇宙造化的传奇,你让女娲靑睐,创造抟土造人的神话,你是原始人类的天堂,书写中华民族的篇章,你走进了新中国,让社会主义的水利交通深入人民群众的心房,你迈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上绽放光芒!
八
我无数次从土岭上走过,或从家里到岭的外面,或从岭的外面回家,或与儿伴徒步,或被父亲骑车带着,或赶着牲口送驮子,或坐着驴拉的排子车,或乘拖拉机,或骑自行车,或自己幵着车,或坐别人开的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走到现在,每一种不同形式的走过,都留下时代的烙印,就像一本流水账,记录着生活贫穷与富有,社会发展与进步。前年的一次回家走过,突然发现土岭的南侧被挖去了一大块,说是邻村垫地用土,这些被利益填满了心的人们,竞无视那座省级文化遗址保护的石碑,用钩机的铁爪损坏了不知多少新旧石器时代的文物,用后八轮沉重的碾压,不知践踏了多少人类文明的证据,用现代化的手段,不知切割了多少远古留存的信息!时隔一年,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有机器在土岭上钻探,这次有人给土地所打电话了,土地所派人问清了原因,原来是附近的水库建设需要土夯底,包工头图这里近,运输成本低,于是准备在这里取土。现在的老板,为了钱什么都不顾,不经土地部门审批就敢擅自改变地貌,不顾百姓生活,就敢擅自破坏粮田,不顾文物保护,就敢擅自挖掘遗址。这时村里的百姓不答应了,县里的文物局出面干涉了,这种情况下,竟然还有领导说情疏通,可见利欲熏心到了什么地步!
哦,土岭!何止千米长,人类的原始基因里有你泥土的芳香;何止百米高,女娲的不朽功德中有你奉献的信仰!何止只是自然的土岭,人类的需求和向往让你有了诸多的担当!你扛起了火车急驰的铁道,汽车奔跑的公路,让晋碳从您的肩膀上运输到全国四面八方。于是火力发电厂有了能源,生产制造厂有了动力,都市乡村白天的生活,夜晚的辉煌,冬天的取暖,夏日的凉爽都有了保障!从女娲补天造人那时起,就注定了你要书写人类服务的恢弘篇章!
作者简介
师美素,国家首批创新工程师,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文旅采风委员会副秘书长,邯郸新时代采风团团长兼秘书长,涉县文旅采风团团长兼秘书长,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邯郸新时代采风团团长,国家一级著作《新时期工会精细化管理与工会制度改革指导手册》编委会委员,在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网等国家级报刊网络发表文章。多次荣获省、国家级一等奖及优秀作品奖,获第二届河北文学奖,多篇论文及文章收入国家级论文集和大型丛书。2022年,《河北文学》出版个人专号。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