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是开阔的苍头河谷底,地势险要,是山西通往内蒙古的重要通道,也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杀虎口古称参合口,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2024年春节假期,避开那些人流如潮的重点景区,我们一行四人在游历了旧广武城、朔州古城、崇福寺、尉迟恭庙后,驱车130公里来到了杀虎口景区。虽然已经接近上午10点,但景区的停车场内也只有两三辆轿车。环顾周围的一切,山岭逶迤,小镇静谧,皑皑白雪,瑟瑟寒风,让这里在碧空之下犹如一面巨晷。
横卧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段长城。两座楼亭巍然矗立,像雄壮的两个执勤哨兵。长城中段一个洞开的门户上方有金色题字“杀虎口”,关口中不断地有南来北往的车辆驶出驶入,风驰电掣,轰鸣着这里的寂静。作为晋蒙交界的交通要冲,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山西重镇大同距离这里也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
我们踏着还没有融化的雪地,登上了杀虎口长城。先是仰观了“严疆锁钥”和“紫塞金汤”两座亭楼,而后远望白雪覆盖下的山岭与谷地,苍凉之感顿时涌上心胸。遥想当年万民过关寻找生存途径,《走西口》的歌谣在耳边响起: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山西河曲的这首地方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这首经百年传唱仍然经久不衰的曲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动听的旋律,当年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后,更是红遍大江南北。电视剧《走西口》更是把这种曲调演绎到极致。
提到走西口,就不得不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指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的运动。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称关外地区,原来是满族人的“龙兴之地”,清朝初年曾有短暂开放,1860年后,直隶(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东北地区开垦荒地,这个过程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数百万关内农民移民到东北地区。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再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皖、直奉等军阀混战不断,天灾人祸造成的百万农民突破封锁移民运动,就是闯关东的形成因素。下南洋是指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民众移民东南亚的运动。走西口是指以山西人为主,华北各地流民跨过长城到蒙古草原和河套地区谋取生计,悲壮与悲凉,让往事不堪回首。据传如今在内蒙古包头市就有四五十万山西人尸骨埋葬在那里。“西口”指张家口以西地区的长城各处关隘,而河北省张家口被称为“东口”。
走西口其实早在明代就有了人口的迁徙运动,因地处边关,民族冲突不断发生。杀虎口曾为“杀胡口”,胡人常指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明朝曾多次从杀虎口出兵征战,所以起名“杀胡口”,后来蒙汉“互市”,民族融合,清康熙帝改名“杀虎口”。走西口逐渐由出关谋生转变为贸易生意。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和众多晋商往返于关内关外,使得包头、鄂尔多斯等西部城镇渐渐发展繁荣起来。
走西口不仅铭写了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也承载了晋商商帮的光荣与梦想,更把厚重苍凉的西部历史文化展示给后人。右玉县博物馆就建在杀虎口景区内,广场上一座康熙西征纪念雕塑,骏马奔腾,巍峨高耸,使这里更有纪念意义。
我们沿雪地一直攀登至一处长城垛口,眺望远处是连绵的长城,虽然满眼都是黄土堆积的台子,但历史的风尘依然飘荡在空中。湛蓝的天空下,黄色是主色调,犹如一条巨龙腾飞,直冲云霄。一个小女孩张开双臂扑向长城垛口,呼喊着,挥舞着帽子,好像是第一次登上这么高的长城。我看到雪光莹莹中,长城仿佛舞动起来了。
眼前的这一段长城是右玉县为发展文旅事业重新修建的,试图再现当年的雄伟。对于长城的保护一直以来在保护原貌和修筑新的保护墙方面争议不断。我对比了原来杀虎口的老照片,坍塌裸露比较多,如果参观,会有危险和更大破坏。杀虎口周边长城基本是原貌呈现,如果时间久了,将不复存在。右玉人民在植树造林治理荒漠保护生态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杀虎口周边我们可以看到林木的密织和繁茂。牛羊成群,绿茵葱茏,春风起处,遍地芬芳。
一声汽笛鸣叫,我才猛然从《走西口》的旋律中醒来,我知道我们该踏上归途了,此时停车场的车位已满,游客站满了右玉县博物馆广场。再看“杀虎口”三个字,金光四射,十分耀眼。
[下一篇] 张行方系列文学作品欣赏之——合肥行吟-最美的鸟语花香
[上一篇] 从如皋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