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我们一行四人驱车来到了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的曾国藩故居。因是节日,同行的两位女士免门票,她们格外高兴,这样的节日礼物,可能在她们的旅途中并不多见。当日我们还游览了另外一个景区,却没有给女士一个温暖的怀抱。
访曾国藩故居,缘于长期工作居住于长沙的高中同学李平生,他热情的推荐和引导,使我们有机会与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近距离对话,尽管穿越是那么模糊,依然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卓资与风貌。
我们是从富厚堂的宅西门进入的,一面平静清澈的水域首先映入我们的视野,这个半圆形构筑的水面,就是半月塘。半月塘位于富厚堂的东方,属于富厚堂的外围,同富厚堂的西方半月山,与故居形成环抱之势。这应当是一个精美的选址设计,是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也是我们再三徘徊浏览的缘由。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把半月塘辐照成一面镜子,随着日升三竿,也把希望铺满庭院。这也许正是主人仿造古代的高等学校“泮宫”而建,取名“泮池”的缘由。而当地人把“泮池”叫半月塘虽然俗了点,容易失去主人的原意,但更容易让人记住。我们是上午九点多到达半月塘的,被乌云半遮着的太阳,穿透斑驳的水面,似一缕燃烧的光芒,透视了水的清澈。
富厚堂是曾国藩的第三处故居。我们所见的门庭并不高大开阔,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毅勇侯第”四个敦厚朴茂的大字牌匾悬挂在大门之上,却有一种庄严的威慑力。曾国藩因消灭太平军有功,被朝廷授为一等侯,并加“毅勇”两字,故为毅勇侯。大门两侧是富厚堂的名匾,一个标记这里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介绍富厚堂来历。在我看来,这个跟普通人家没有多大区别的大门,除了那个高悬的门匾,看不出有什么名门望族的气派。然而走进那个庭院,却让你大吃一惊,久久不能平息胸中的震颤。
一个有足球场大小的院子,长满了绿茵茵的嫩草,春光乍泄,生机勃发。完整的一个庭院被楼阁包围,走廊联通在一起,森严而随意,大气而精致,视野开阔又暗藏幽静,可见主人的构建思想非同一般。藏而不露,静而多幽,方正本分,气象万千,一座典雅的犹似四合院布局,又巧布江南锦绣的庭院,在摇曳的灯笼里,更富有古意和诗意。这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院子,主体建筑群平面呈“凸”字型,依山而建,占尽风水。
富厚堂原称“八本堂”,坐西朝东,背靠一个半月形的小山,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芳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清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俨然组成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园林。富厚堂的精华所在是藏书楼,这里曾藏书达30多万卷,是中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因此,我想说,富与厚的真正含义在这里。
走进主楼门厅,中厅的后面神台,顶上挂着清同治九年(1870年)皇上御书钦赐的“勋高柱石”的横匾,神龛的照壁挂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书写的“肃雍和鸣”木匾。岁月沧桑,历史的烟尘虽然退色,但环视周边,气势与威严尚存。跟随讲解员的讲解,还能听到更多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游客关注于曾国藩的家训和治家治国理念。
主楼之所以称为“八本堂”,与曾国藩提出的“八个为本”有关,在这里不妨抄录如下: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八本堂分前后两进,正面十三开间,三扇大门的中门上悬挂着“富厚堂”门匾。大门两边的对联是“清芬世守,盛德日新”,这是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曾国藩所书,意为:父亲一生为官,两袖清风,这种清廉的美德要世代守护,并且日新月异的发扬。
无慢室曾是曾国藩的书斋,后被曾纪泽辟为纪念父亲曾国藩的公记书楼会客厅。“无慢”出自《论语·尧日》“君子五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一语。子张问孔子怎么做才适合从政,孔子说要“尊五美,屏四恶”,而“泰而不骄”就是“五美”之一。何谓“泰而不骄”呢?君子待人,无论对方人数多寡、势力大小,都恭恭敬敬不敢怠慢,这样便是。曾国藩三十多岁时把书斋名定为“无慢”,要求自己力戒怠慢,显然接受了这个思想,他的一生也正是这样严格规范自己行为的。
思云馆是富厚堂中最早的建筑物,也是曾国藩早期的藏书之所。求阙斋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后人称之为“公记”书楼,曾经收藏曾国藩藏书十万多卷,主要是经、史、子、集和各省、县方志,地方志的收藏是曾国藩藏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归朴斋又称“朴记”书楼,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曾收藏曾纪泽的藏书10万卷,包括曾纪泽出使英、法时采购的大量西方国家政治、教育、医学、农学等外文书籍,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艺芳馆,又称“芳记”书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曾收藏曾纪鸿夫妇的藏书10万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和医、卜、星、相以及书法作品、各种名帖。曾纪鸿是近代数学家,数学著作是其藏书的一大特色。三大藏书楼的丰厚,诠释了这里的财富和厚重的文化存在,成就了曾国藩家族几代人的辉煌。
如今人去楼空,留下许多遐想和惆怅。穿梭于各个房间,也不放过后山的幽静和古井的落寞,遍寻古人踪迹,恍惚中时光仿佛停下来,又急速飞驰,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沉思,历史从来不会忘记任何一个曾经勤劳智慧的栋梁之材。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湘乡,被誉为“晚晴第一名臣”,是一位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其善于讲“道德”和“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创建湘军,文治武功;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变雅洁为雄肆,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今世流行的《曾国藩家书》,可见对其文喜好者众多。
走出大门,我匆匆来到半月塘的顶部,从远处眺望富厚堂的厚重,一个硕大的圆构成了一座庭院的全部意义。人生事业的成功一半是天时地利人和,另一半是勤奋智慧和勇毅。顺势而为,勤勉躬耕,富厚人间是必然。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千年之仰 ——谒柳侯祠及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