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让作品说话---访书法家尚云先生
让作品说话---访书法家尚云先生
作者:雁在蓝天

       与尚云先生初次相识是20139月,在太原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国内著名书画家书画笔会上。当时他向展会提交的作品是一幅碑隶交融又夹篆味的长卷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当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央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时,尚云挥手一指在场的众位书画名家:这里是让作品说话的地方。


两个月后的深秋,在北京以“心中的太阳永不落”为主题的纪念毛泽东诞辰大型书画精品展会上,再次见到尚云给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捐赠一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作品后,他回答记者的采访还是那句:“让作品说话”。

两次听尚云讲“让作品说话”都以为这是书法家的一种外交辞令,直至看到尚老师赠送的一本红旗杂社出版的《中央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书画家尚云》特刊后,我才感受到“让作品说话”不仅是尚云先生的一种自谦,更透出了他在中国传统书法领域六十年来临古帖、拜名师、融历代百家之长,成当今书坛独秀的深深自信。

尚云先生在创作中

尚云先生是江苏省赣榆县人,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六十多年来临池不辍,博采隶书、汉简、帛书、章草之长,涉猎历代名碑法帖。曾拜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黑伯龙先生为师,并得真传。先后得到了著名书法篆刻家陈左黄,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的指点。师承过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家宗维成先生。主攻隶书、魏碑、行书、草书、汉简、章草。犹对《张迁碑》《孔羡碑》《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张黑女碑》用功较深,也获益最多。

尚云认为,中国书法还是应以继承传统为主,多吸收古人的笔法和立意,创作出能宁神养性,教化人品的作品,而不能急功近利,去迎合浮燥。多写魏碑能培养人的挺拔端庄之气,多练隶书会让人稳重平和。魏隶交融则有老成持重而又不失灵动的感觉。他创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横幅长卷都是这种效果。

       尚云练习书法可说是集合了古今众家之长。除对隶体魏碑常临不歇外,还按老师的要求,每半年换一种字帖,在临摹中吸取之精华。先后临写过二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张瑞图等名帖和孙过庭的《书谱》。对近代于右任、华世奎等名家也进行过悉心研究。并虚心到各地拜访请教现代名家前辈,到安徽合肥拜访肖龙士、张建中等老先生。去湖南长沙拜访李立先生,并一住八个月,按李立老先生的指教临写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把汉隶、帛书、汉简进行揉合,形成自己清新典雅、苍劲雄浑、潇洒自如、意趣天成的书法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说起他学习身边山东书法大师魏启后,他能把魏启后的作品模仿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尚云先生的书法作品,虽圉于传统大距,但每篇都独具章法,各有姿容。横幅中堂《博雅》二字最能表现出尚云先生的独创风格,作品中既藏碑体的雄强变化,又夹着隶书的温柔儒雅,牵丝纽带,强弱呼应。结字时故用惊人之笔,达到了斜而不倒,险而不危效果。山东艺术学院宗维成教授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评价尚云先生的书法作品“结字时出新致,章法随势变化,是凝固的舞蹈,流动的音乐。”现在看尚云先生的书法作品在结字和章法上早已有了“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之妙。

       “唯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尚云一直记着刘熙载在《艺概》里的这句名言,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着变化和创新。为求吸收古人的精华,他曾连續三年到泰山去临写两千多字的《石峪金刚经》,体会到了《金刚经》在楷、隶之间,偶尔间杂篆意古拙朴厚,圆笔静谧安详的书体风格,以至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不经意间就会有那种痕迹的流露。从《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和《浮烟观阁留归客  乐道临碑法古贤》两件作品可见一二。

最能说明尚云先生书法渊源的是他碑味十足的一副对联:《隶宗秦汉楷法晋唐寄情翰墨陶性金石》十六个大字,没有几十年功力则难求字字如斧削刀刻。

尚云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传统国学的熏陶,对《经》《史》《子》《集》多有涉猎,犹对《易经》心得颇深,在他的作品中也不时有老子道法自然的理念。

看他的《龙》作品,斗方中用凸出他独具风格的隶楷相融的“龙”,后衬着30个百般变化的各体龙字。让人能感觉到大字龙的平稳谦恭,暗示着《易经》中的潜龙勿用。而后边那些各体龙字则象征着飞龙在天而变幻莫测。从中可品味到尚云先生对国学经典《易经》的精研之深和对老子哲学思想表达的巧妙。

也许是受老子的道家思想影响,尚云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透出了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心态,金文对联《高山仰止疑无路  曲径通幽别有天》不只笔法高古宁静,更表达出了书法家远离喧嚣浮燥回归生态自然的理想。

        尚云先生的书法作品除书写中国古典精华的诗词文句,也常有自己的抒怀之作。作品集中的第一幅作品《墨凝》的两个酣淋行书字旁就配了一首自题诗:

临池墨丰尘不染

气韵凝聚于笔端

笑将名利关门外

乐在芳窗种砚田。

让人读出了他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读出了他集古人前贤的独创之路,读出了他谦和低调的人品。

      但愿通过他的书法作品,能读懂他的思想和崇尙传统文化的用心。

[下一篇] 张印来了

[上一篇] 爱新觉罗·兆瑞的书法和楹联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