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创作理论 > 读者 文人 君子——关于读书的感悟(杂谈)
读者 文人 君子——关于读书的感悟(杂谈)
作者:

关于读书,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得出诸多的感悟,愿与大家分享。

读书,可以增知识,强素质,甚至可以改变人生轨迹。因此,书籍以它特有的魅力,以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从古自今,都吸引着众多的芸芸众生。

读书,其实是有规则、有技巧、有门道的。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也许会很不以为然:不就是看个书吗?随手拿起翻看就是了,哪里有这么多讲究?!

这样的说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读书观点。当然,如果读书纯粹是为了打发无聊,消磨时间,随手翻阅,尝浅辄止而读书的话,你就是书籍的普通读者,这句话确实也没错。但是如果你读书是为努力汲取书籍营养,极力提升人生品味而读书的话,就须遵循一些读书的方法与技巧了。

一、恭敬之心。

结集成册的书籍,往往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作者对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事物成熟的经验、经历、知识的积累而倾注于纸的结果。因此,当我们拿起一本著作之际,首先要心生感激心和恭敬心,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感谢作者原意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心路历程告诉我们,与我们一起分享。切不可动不动带着挑剔、审视的眼光去看书,因为我们不是一个苛刻的权威评审人物,我们只是一个想从书籍中汲取知识的普通大众。

谦恭心态与傲慢心态读书的效果大不一样,大家试试便知。过去古人读书时一般心态都是很虔诚的,有在特定的场合,特别的环境下净手焚香,然后才开卷悦读的程序,说明古人对作者、对文字、对文化的恭敬程度。

二、善于选取。

市面上的书籍可谓形形色色,琳琳总总,汗牛充栋。一个人想把所有的书籍都读完,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就涉及到怎样选取读物的问题了。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所需、所好,分门别类地去选取。

另外,市面上的书籍总是精华与糟粕、鲜花与毒草并存的,这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历朝历代均有,也不可能绝迹。因此,读者在挑选书籍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的。西汉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认为书犹如药,既然是药,就有良药与毒药之分;既然是药,就需具备对症下药的善辩之道;既然是药,就可治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只有善读善用才行!可见,远古的名人就遇到过此类问题,并给予了正确的解决方法。

三、不动笔墨不开卷。

不动笔墨不开卷,这是由来已久的关于读书的一种要求。意思是说读书时如果不同时动笔,那么这书几乎就算白读了。过去人们有不动笔墨不开卷一说,可见过去的文人雅士对此的重视程度了。读书时动笔干嘛?当然是做笔记了。书中的重点内容做下笔记,名言警句用笔摘录,读书过程中的想法感悟随手记下,读后的心得体会也要及时写出。只有这样的读书法,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才能掌握和吃透书中的精髓。才有可能学以致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如顾炎武、苏轼、毛泽东、徐特立以及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等等,对于读书动笔都是相当重视与推崇的。

四、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是古时儒家,特别是宋朝,明朝时期的儒家推崇备至的一种读书治学方式。宋、明诸儒有一种独特的观点,认为读书学道与静坐养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理学大师朱熹说过:‘’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他们不仅把静坐看做是进学的基础,而且还把它视为明理的阶梯,见性的法门。

当然,儒家的静坐的目的并不是让读书人通过静心打坐修仙成佛的,而是通过静坐让读书人体内产生一种文人、君子须具备的浩然之气。静坐也是为了更好地静下心来专心地思考问题。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有过精辟的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人静坐的益处至少有两点:一是通过一定方式的静坐,催生体内正气的产生,体内正气充足,身体才健康有活力。神清气旺,精力充足了,读书治学效果才会更佳。二是明理、见性。找一处静室,放下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身体充分放松,意念专一,趋于平静,这样静极生慧,思维敏捷,然后精神高度集中地去思考所读过的书籍中的问题、思路、思想等等,以此来获取作者的知识、思想精华点。此种方法,对于治学研究功效巨大。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各种媒体、信息时刻充斥在我们的身边,人们普遍的心浮气躁,心理上难得有片刻的清静,更难得有大段的时间来静静地思考、审视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因此,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一说对于当今每日为了生存而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尤为珍贵。

五、君子不唯读书,更须兼习六艺

六艺一说最早起源于周王朝,《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读书,包括在六艺之中,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文人雅士,要想成为让众人敬仰的君子,仅仅掌握读书技能还远远不够。首先是要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行,涵养素质以及处世礼节;其次是诗词歌舞,琴棋书画,爱好广泛;再其次是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培养勇武之力;另外,还需学习一些专业的技能,不能做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六艺熟练乃至精通才有资格称为君子。可见远古的圣人,就已经知道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往今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三:一是人与人的直接言传身教:二是书籍、视频以及影视文艺作品;三是社会生活实践。

读书,当然是多多益善了,通过方法得当的阅读书籍,可以令人增智开慧,思维敏捷,开阔视野,提升素质,这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是关于读书效能的极佳之描述。

读书,下大力气不畏寒暑更迭地勤奋读书,固然是值得赞美的好现象,但仍有瑕疵与不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精神可嘉,但是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一片小天地里苦读书,死读书,而不闻窗外时世,那就成了一个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抱着故纸堆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这样的人物从古至今都会遭人非议和诟病的。

因此,过去的有识之士针对这一状况,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口号。旨在让读书人在饱读诗书之余,还要走出封闭的小天地,融入到社会世俗中去,知晓历史朝代之更替变迁,明察身处人文环境之险恶难易。通过行万里路这一过程,以书本知识来指导社会实践,又以社会实践得来的知识与经验来弥补、充实甚至矫枉书本知识。把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来检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就可以避免读书人的纸上谈兵之类的十足书生气的蔓延。文人不但要勤奋读书,更要洞察世理,这一提议彰显了古人的聪明睿智。

读者、文人、君子,是读书人由浅到深所经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君子,是读书人通过读书和修为获得不同的层次和境界后的称谓。君子之名是令人仰慕的,然通往君子之路途也是漫长和艰辛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着君子之最高境界努力吧!

[上一篇] 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

[上一篇] 新立意,巧表达 ——我的写诗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