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多前,余制波就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打这儿以后他就开始精心钻研书法技艺,功夫真是不负有心人,如今他的行书堪称一绝!
在交往中他告诉我:自幼承父训练自学十多年。后来参军入伍、专业到机关,在工作中他都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当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余制波出生在鄱阳湖西畔,他说在一生中最感激的人是他的父亲,父亲是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我认识余志波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民政部在京西宾馆要召开全国的民政厅局长会议上,为给即将召开的大会服务我们都相聚在这会务组里。
我的任务是打杂,而老余的工作是为大会撰写挂在主席台上的横幅大字。那个年代,还没有像现在街上的刻标语横幅的商家,开大会只能自己找人来写横幅。
没有这两笔刷子的人谁敢承揽这大“工程”啊!这可是挂在人们眼前的一个个的大字啊,再说横幅上大字的排列组合也不是闹着玩啊!字的笔画不一致不好看,字的撇和捺胖了瘦了都不美,字的拐角处最能显示出字的韵味。这些老余掌握的都是恰到好处,那次大会头一天晚上我们到会场量了尺寸,第二天这漂亮的宋体大字就悬挂在会场主席台的上方了。
要知道这会议的横幅,在纸上写好了需要慢慢剪下来、还需要用大头针精心地在别大红布上。上下左右的距离还都要一致的排列整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样。
余志波退休后,我知道他在不吭不响的练习行书。因为这行书最潇洒、最刚劲。
记得那年在东四四条做书法走进社区的公益活动。余志波的手笔最快,当时我写的一篇小文记录了那天的场景:“看起来精神矍铄,早已年过七旬的余制波先生浑身散发着年轻人的朝气。他被朋友们称作为‘三快’,即:说话快、办事快、腿脚快。一边说着只见他把案子上的宣纸揭开一张,用手铺平,压上镇尺,在大家的注视下,从自己背来的书包里,拿出熟悉的大毛笔,放到浓浓的墨汁里浸泡一会儿,拿出来在砚台上再当当,在宣纸上开始落笔了。
只见他弓着腰、悬着肘和腕,手中紧握的那杆大毛笔似行云流水、写出来的几个大字似龙飞凤舞、又如蛟龙飞天。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字字珠玑、韵味十足的'宝地生金'四个大字潇潇洒洒地飘落在宣纸上。这四个字的寓意匪浅,我想,他既是祝贺东四四条的这块宝地,在北京的传统文化中起到领军作用,又希望我们能经常光顾到这块宝地,能为北京的建设和东四的胡同文化‘添砖添瓦’”。
这些年来,余制波他时常挥着粗粗的大笔,饱蘸着浓浓的琼浆,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这一个个、一幅幅如行云流水般酣畅、还似龙蛇腾云般雄健的行书,来自天空,又归于虚旷,这似乎孕育了天地的灵气。
所以我说余制波不仅是位书法家,还是位出了名的公益人士。
这些年来他经常出现在各种公益场合之中,利用自己的时间、带上一套毛笔,背起满满的行囊,奔走在祖国书法艺术的田间、地头和高原上。为部队、为学校、为企业、为乡村、为养老院送去自己的手书墨宝。特别是在每年的新春佳节之际,更是他大显身手、大做公益之时。
是的,余制波就是这“腾云驾雾”的人,就是这甘于奉献爱心的人!
2025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