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大千“视”界真奇妙
大千“视”界真奇妙
作者: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大千“视”界真奇妙

刘维嘉

搁眼面前儿,想看电视了,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这要是搁在好多年以前,能看上电视,那可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儿。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电视是1964年的冬天。那天晚饭后,母亲带着我来到她工作的单位——通州镇卫生院南院儿(西大街11号)看电视。

通州镇卫生院是通州区新华医院的前身,它的后院儿小会议室有台北京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是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电视机被放在一个高高的电视柜子里,平时都锁着。您要问了,从名字看这是不是咱北京产的,其实不是,据记载:“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黑白电子管电视机在天津无线电厂研制成功并试播,被命名为‘北京’牌。1980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又在天津无线电厂建成。”

史料表明,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只有中央电视台,起初叫北京电视台,成立于1958年5月1日并试播。中央电视台试播4个月后,于9月2日正式播出,每周播出4次,每次2—3小时。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央电视台逐渐有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20年后的同一天才换成中央电视台的名字。1979年5月16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到了1994年2月,通州电视台也正式开播了。

电视播音员赵忠祥、李娟、沈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赵忠祥,邻居张姨的小弟弟长得和他简直是一模一样,大杂院儿里的孩子们都随张姨的孩子叫他老舅,老舅后来参军去了。

那天晚上,电视台播放了战斗片《平原游击队》,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5年1月出品的,论年龄,这部电影比我大了整整一岁。郭振清主演的双枪李向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时候,我常和发小儿们一起玩儿打仗的游戏,都喜欢演李向阳,腰里还别着链条做的手枪。头些年,我和爱人去了一趟《平原游击队》的外景拍摄地——辽宁兴城,瞅见了电影里那些熟悉的城墙、城门和过街牌楼。

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一到晚上,都想尽办法去蹭电视看。在县城里,凡是有电视机的单位门口,天刚一擦黑,三三两两的人就来了,为的是能看上电视。哪儿有电视,不用打听,看看房顶上的电视天线杆就一目了然,谁也别想瞒着谁。哪天演什么电影,报纸上都有预告。

镇卫生院南院儿门口有两扇木门,值夜班的一到晚上就从里面插门上锁,进出都走右边大门上的小门儿,晚上小门儿也插门。一天傍晚,大门口堆着很多人,都想进院儿看电视,有的还和值班的嚷嚷起来。也有的和值班的直说好话,央求着让他进去看电视。出于安全考虑,值班的始终没有开门。过了一个多钟头,值班的看到门口的人不多了,还有瘾大等着看电视的,于是打开小门儿,让他们进来了。

1975年,我来到乔庄村南的通县五金厂上班。厂里的大礼堂有十几排长椅子,靠东墙有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白天锁在高高的电视柜子中。我经常住在厂里,厂领导就让我负责开关电视。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北京日报》关于当天的电视节目预告,就请机工车间擅长画画儿的商士江师傅帮忙,在小黑板上图文介绍当天的电视节目,放到大门口儿,工人们来大礼堂食堂窗口打饭时就会看到。到了晚上,住在厂里的职工、铁道兵第四新建铁路管理处的职工,还有乔庄村的很多村民,经常聚拢在方匣子前面“围观”电视,遇到电视台播放好电影儿,观看的人就更多了。

南大街北口路南有一家茶馆,白天,人们可以在里面喝茶看小人儿书,晚上可以看电视。看一次电视一毛钱。晚上,屋里放电视的时候,要拉上窗帘儿。也真有瘾大的主儿,大冷天儿的,拿着马扎,戴着手巴掌儿,穿着棉猴儿坐在门口听电视,还有做伴儿的。

我们家的西边是通县综合商店(管理机构),院子是南北走向,东西窄,南北长,房子大部分是西厢房,北边有几间正房。我们家和县综合商店的院子隔着两米多高的围墙,我家这边儿盖着油毡顶子小房。县综合商店值班室在西厢房,里边有台黑白电视机,晚上放电视时,演什么能听得真真儿的。我听了心里直抓挠儿,忍不住顺着小房柱子攀爬上我们家的小房,坐在房顶儿上看电视,邻居大哥见房顶儿上有人,用手电筒一照瞅见是我,得知我在看电视,跟我说可别玩儿悬的。那几年,我可没少上房顶看电视,当然也没少挨说。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市面上又有了牡丹、飞跃、金星、凯歌等品牌的黑白电视机。那会儿买电视要购买指标,不少人想法子托人买,都找做事儿靠谱儿的。我结婚后的第三年,拿积攒的钱和工业券,托同学张星给买了一台9英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

电视机屏幕的大小是以英制的寸为单位计算的,指的是屏幕对角线,1英寸等于25.4毫米。我在工厂上班时,做的白铁活儿就是按照英寸计算下料的。

多年以后,我家又陆续换了牡丹、康佳、昆仑、海尔晶体管彩电和液晶彩电,装上了有线电视高清机顶盒儿,不仅图像非常清晰,而且看的频道很多,还能够回看,电视节目内容更是丰富精彩。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用遥控器都能随自个儿的心思看电视。

昔日,各家各户买了电视机,要在当院儿竖起高高的天线杆,有的用毛竹,也有的用铁管子。在天线杆上头固定着铝制板条做的室外天线,接上天蓝色馈线。馈线是电视机和室外天线连接的信号线,形状是扁平的双线,两线之间有10毫米宽的距离。它的颜色有多种,规格有四种。这种线抗干扰不太好,赶上刮风下雨或者阴天信号不好时,电视屏幕会雪花飞舞并伴有刺啦啦的声响,屏幕上的影像一会儿拉长了,一会儿又扁了。这些毛病需要转动天线杆调整,直到图像正常为止。以后,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电视信号线完全由同轴电缆取代,接收效果那就不用说了。

记得30多年前曾经听人说过,往后的电视机能挂在墙上看,当初还真有点儿不大相信,如今不都已经成为现实了不是。

60多年来,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年轻时从电视上看的那些电影,比如《甲午风云》《 狼牙山五壮士》《 烈火中永生》《 霓虹灯下的哨兵》《 上甘岭》《 祖国的花朵》《 十二次列车》《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红色背篓》《 汪洋中的一条船》等电影,每当电视台重播,我都百看不厌,这些电影的主题思想和精髓已经融进我的血脉,让我知道了人应该怎么样活着,要赋予人生什么样的意义。

一路走来,电视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央视和各地方台的节目制作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30分》《百家讲坛》《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军事报道》《等着我》《科学探秘》《人与自然》《我爱发明》《北京您早》《法治进行时》《红绿灯》《锐观察》《北京评书大会》……还有家乡电视台的通州新闻……

小小的电视机把人们带入五彩缤纷的大千“视”界,过去的事儿、现在的事儿、往后的事儿事事都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个个都晓;家乡的、国内的、国外的样样全有。这真是不出家门儿,便知天下事儿,您说奇妙不奇妙?















[下一篇] 殿上虎铁汉流徽(牛兰学)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