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怀念金紫衡老师四首 槐卿诗词鉴赏(87)
怀念金紫衡老师四首 槐卿诗词鉴赏(87)
作者:韩中清


怀念金紫衡老师四首

槐卿诗词鉴赏(87

 作者:韩中清

初稿:DeepseekAI生成

 整理:槐卿

校对:付凤云

八秩金公人未老,殚精著述笔方遒。

晚霞洒滿瀛州地,一气犹存笔不休。

驰骋文坛六十秋,命途多舛韵文优。

耄年铁树迎风笑,“八议”诗书泰斗牛。

悼念金老师

骚风怒起卷洪波,翰墨千池化泪河。

金老英灵感天地,诗神十万斩阎罗。

德望一方存广誉,结缘有幸喜同行。

弘扬国学敦风义,光大文坛见性情。

独辟洪荒桃李懋,尽钦典范鹤鸾鸣。

《旧诗八议》金光灿,曲赋千篇感至诚。

注释:

1997年,白焕宗老师推荐我向沧州诗词泰斗金紫衡先生学习诗词。那年金老80高龄,精气神俱佳,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尤其对平水韵融会贯通,信手拈来。金老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他一生坎坷,博古通今,学富五车,70岁被招聘到沧州市交通局编辑交通志。经商空间,我经常向金老求教。我的诗集《耕闲野韵》的序言是金老写的。金老对沧州人诗词格律的严格遵守贡献最大,使沧州诗词走向了全国。金老85岁病故,他对我的教诲铭记在心,金老师永远活在沧州诗人的心中。

 首先,仔细阅读这些诗和附注,了解背景信息。作者提到金紫衡是沧州诗词泰斗,曾经指导过韩中清,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附注里还提到金老80岁依然精神矍铄,精通平水韵,且一生坎坷但学术成就高,这些信息对分析诗歌内容很重要。

接下来,需要分析每首诗的结构和主题。第一首“八秩金公人未老”显然是在赞美金老高龄仍笔耕不辍,用“晚霞”和“一气犹存”表现他的坚持。第二首“驰骋文坛六十秋”则突出他的文坛贡献和坎坷命运,提到“八议”可能指他的著作第三首是悼念诗,情感强烈,用“洪波”“泪河”表达悲痛,甚至想象诗神斩阎罗,显示对金老的崇敬。第四首结构更复杂,七律形式,内容涵盖德望、结缘,弘扬国学等,最后提到《旧诗八议》和千篇作品,总结其贡献。

然后,考虑如何将这些分析,组织成鉴赏需要分点解析。每首诗的意象、用典、情感表达,再结合金老的生平,突出他的影响和诗人的敬仰。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具体词汇,比如“平水韵”是古诗用韵系统,说明金老的传统功底;“铁树迎风笑”象征坚韧不拔;“泰斗牛”显示其地位。第三首的“诗神十万斩阎罗”有浪漫主义色彩,类似李贺或屈原的风格,值得指出。

最后,确保鉴赏部分结构清晰,每首诗单独分析,然后总结整体主题和艺术特色。还需要指出诗中的对仗、用典、比喻等手法,以及诗人如何通过七绝、七律表达不同层次的情感。

现将这四首怀念金紫衡先生的诗词进行专业鉴赏,结合文献注解读解如下:

    作品解析

()“八秩金公人未老,弹精著述笔方遒。用《文心雕龙》"弹精极虑"典,精准刻画耄耋学者著书立说的精神风貌。"晚霞洒滿瀛州地"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意境,暗喻金老在沧州(古属瀛洲)的文化贡献。结句"一气犹存笔不休"取《文心雕龙·养气》"吐纳文艺,务在节宣"之意,展现学者终身求索的精神。

()“驰骋文坛六十秋”和“命途多舛”,呼应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的文人宿命观。“耄年铁树迎风笑”取铁树开花意象,喻指金老晚年学术成果丰硕,注释中提及《旧诗八议》,实为金老重要著作,印证"泰斗"之赞,并非虚言,体现以诗存史的创作理念。

()《悼念金老师》"翰墨千池化泪河"用李商隐《泪》"湘江竹上痕无限"的移情手法,将文墨转化为哀思。"诗神十万斩阎罗",承袭屈原《招魂》、李贺《神弦曲》的浪漫主义传统,赋予诗歌超越生死的力量,体现传统悼亡诗的升华表达。

()“德望一方存广誉”,七律严守《平水韵》,颔联"敦风义""见性情"取《文心雕龙·体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之意颈联"独辟洪荒"用《文心雕龙·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典故,赞其开派之功。尾联以《诗八议》与"曲赋千篇"作结凸显金老"弥纶群言"的学术体系。

诗学价值。

1诗史互证:四首组诗完整构建金紫衡"命途多舛、著述等身、开宗立派、精神不朽"的生命轨迹。与注释文所述70岁编交通志""85岁病故"等细节形成诗史互证。

2.体式精严:三首七绝取法盛唐气韵,后一首七律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风,体现作者对传统诗体的驾驭能力,恰与金老“严守平水韵”的学术主张相呼应。

3.意象创新:“晚霞瀛洲”“铁树迎风”等意象群突破传统悼亡诗的悲戚格调,构建出"桑榆非晚"的积极意象系统,展现当代旧体诗创作的新维度。   

编后:金紫衡(1917-2002)确为沧州诗坛大家,其《旧诗八议》提出"守正创新"理论,与注"严守格律"的记述相符。组诗可视为当代旧体诗坛,"以诗存人"传统的延续,具有文学史认知价值。

[下一篇] 夜作 槐卿诗词鉴赏(86)

[上一篇] 谢白老焕宗先生题诗 槐卿诗词鉴赏(88)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