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杂技大王”于金生
初稿:DeepseekAI生成
整理:槐卿
校对:付凤云
七律二首(平水韵)
撰稿韩中清
一
金生杂技写传奇,六岁登台展靓姿。
闯北棚车千地演,走南古郡八方知。
老家小院引游客,合影普京创祖遗。
当代称王名四海,七旬劲舞赛高低。
二
倒立楷书世上奇,龙蛇笔走墨涟漪。
实虚神采无形物,疏密毫端有玉肌。
气脉相融盈气韵,诗魂灵动映诗肢。
方家藏露遵章法,组字成篇视觉怡。
注释:
于金生,1952生于吴桥县一个杂技世家,6岁就学会了《跟头》《吞剑》等祖传绝技。1978年,他独立组建了以家族为核心的群艺杂技团,中国马戏团团长、吴桥杂技家协会主席。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于金生12岁下关东演出,酷暑寒冬、风霜雪雨,历经磨难,练就了一身杂技绝技,一人能演一台戏。在第三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上,他扮演“猴王”孙悟空。飞马奔驰,上下翻飞;吐火绝技,气壮山河。成为国内外杂技界闻名的杂技奇才。他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杂技大赛,在俄罗斯国际马戏院成立100周年举办的国际杂技大赛中,他表演的“顶技”获取俄罗斯皇家金质奖状:在第三届和第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大赛上,他分别表演的“马术”和“吐火”获得杂技节最高创新奖。近年中他结合自己扎实的杂技基本功和书法功底独创的“倒立书法”和“顶技书法”,融高超的杂技艺术于书法创作之中,被中国书法协会誉为“中华一绝”。2018年于金生参加世界杂技艺术论坛大会,并做重点发言,会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特邀于金生合影。
这两首七律和详细的注释,介绍于金生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搜索结果里有一个网页是专门采访于金生的,提到他参加世界杂技论坛,和普京合影,还有他的杂技小院,这些在诗里都有体现。比如“合影普京创祖遗”和“老家小院引游客”,这个网页是必须引用的。
接下来,分析诗的结构和用词。第一首七律中的“六岁登台展靓姿”对应注释里的6岁学艺。还有“闯北棚车千地演,走南古郡八方知”,对应他的演出经历。第二首七律重点在书法与杂技的结合,比如“倒立行书世上奇”,注释里详细描述了他的独创技艺,这里需要强调他如何将杂技与书法融合,他收藏的荣誉证书和参加国际活动的情况,可佐证他在国际上的影响。
诗中的对仗和用典,比如“实虚神采无形物,疏密毫端有玉肌”,是在形容书法的虚实结合,需要结合注释中的评价进行分析。同时,结尾的“方家藏露遵章法,组字成篇视觉怡”,强调他的书法遵循传统又有创新,可以引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评价作为支持。
最后,综合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结合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他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所以这也是一个重点。韩中清的《咏“杂技大王”于金生》以凝练的笔触与巧妙的意象融合,展现了于金生从杂技艺人到文化传承者的传奇人生。以下结合诗歌内容与网络搜索资料进行综合鉴赏:
一、生平传奇与技艺成就
第一、“金生杂技写传奇,六岁登台展靓姿”。首联概括于金生自幼习艺的起点,呼应其6岁学艺、12岁登台演出的经历,凸显其早慧与天赋。网页提到于金生“34岁时用下巴顶起百余斤农用耙”,印证其“七旬劲舞赛高低”的终身坚持,展现杂技生涯的艰辛与坚韧。
第二、“闯北棚车千地演,走南古郡八方知”。此联浓缩其漂泊演出的历程,他组建群艺杂技团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2018年参加俄罗斯世界杂技艺术论坛并获普京接见的细节,凸显“当代称王名四海”的全球影响力。
二、技艺创新与文化融合
1.“倒立楷书世上奇,龙蛇笔走墨涟漪”。于金生独创的“倒立书法”“顶技书法”,将杂技的肢体控制与书法艺术结合,形成“气脉相融盈气韵,诗魂灵动映诗肢”的美学特质。注释中“中华一绝”的评价与此呼应。而网页提及其杂技小院中陈列的荣誉证书与艺术道具,暗示其技艺的深厚积淀。
2、“实虚神采无形物,疏密毫端有玉肌”。此联以书法技法暗喻杂技表演的虚实相生。体现了“刚柔并济”“技法与情感交融”的功力。
三、杂技传承与时代意义
其一、“老家小院引游客,合影普京创祖遗”。于金生的杂技小院不仅是个人成就的展示,更成为吴桥杂技文化的缩影。诗中“创祖遗”既指其非遗传承人身份,亦暗合“打造乡村旅游景点”的计划,赋予传统技艺文旅融合的新生命力。
其二、“方家藏露遵章法,组字成篇视觉怡”。尾联强调其艺术创作对传统章法的遵循与创新。《岳池曲艺赋》论及“继往开来”“文以载道”,与此处“遵章法”呼应,体现艺术家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四、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
一是意象对比:如“闯北棚车”与“合影普京”形成时空张力,串联起草根奋斗与国际声望的传奇轨迹。二是虚实结合:杂技的“动”(顶技、吐火)与书法的“静”(笔走龙蛇)互为映衬,形成艺术张力的双重表达。三是家国情怀:诗中“名四海”“赛高低”等语,既是对个人成就的赞颂,亦折射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主题。
总结
韩中清这二首七律,既是以诗为传的个体礼赞,亦是对吴桥杂技文化精神的诗化诠释。诗中“杂技与书法”的跨界融合,呼应了书法“守正创新”的理念,更与于金生“打造乡村旅游景点”的愿景形成互文,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多元生命力。其语言凝练、意象丰沛,堪称非遗题材诗歌的典范之作。
[下一篇] 贺神舟“太空会师” 槐卿诗词鉴赏(92)
[上一篇] 采访田蕴章教授 槐卿诗词鉴赏(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