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蟠龙山的风光,既是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又因文人驻足、碑文记载而更添人文意韵,山形、植被、水文与光影交织,构成一幅兼具壮阔与灵秀的山水画卷,自古便有 “琅嬛福地” 之誉。
蟠龙山的山势自带 “龙脉” 气象,据清代《元氏县重修蟠龙庵碑记》载,其 “发迹于西南,起赴低昂,绵亘数里,至侯村、东西阳村之分野,蜿蜒曲折,回环合抱,如龙蟠然”,“蟠龙” 之名恰是对这一形态最贴切的注解。民间更传山有 “龙头、龙尾、龙爪” 之形,“龙头” 隐于半山蟠龙寺内,寺前曾设水池供 “龙口饮水”,自然形态与人文想象无缝衔接。
山周形胜更显殊绝,乾隆元年《重修蟠龙庵前后佛殿记》明确其 “东至白象岭,西至黑虎岭,南向麒麟岗,北靠凤凰台”,四围山川以 “象、虎、麟、凤” 为称,与 “蟠龙” 构成 “五灵环绕” 之势,仿佛天地将灵秀之气尽聚于此。光绪年间碑文更赞其 “天钟秀于此”,士君子登临后 “心旷神怡,人间恍若天外”,直言 “琅嬛福地不过是矣”,足见其形胜之独特。
山上植被以千株铁杆柏为核心,历代碑文对其多有描摹:顺治四年,魏裔介登临时见 “林木蓊郁”,山间翠柏层层叠叠,将孤寺半掩其中;光绪年间碑文亦载 “翠柏葱茏,不计其数,葺花掩映,更呈其鲜”,柏叶的苍劲与山花的鲜活相映,让山野多了几分灵动。
这些柏树依山势而生,老枝如铁铸般遒劲,新叶似碧玉般鲜亮,风过时 “松涛满谷”,簌簌声在山谷间回荡,似自然奏响的乐章。春日里,山花零星点缀于柏林间,或粉或白,为翠绿的底色添了几分娇俏;秋日时,柏叶更显苍翠,与山间渐染金黄的灌木交错,层林尽染间尽显斑斓。
山中水文藏着两处妙景:一是蟠龙寺东 50 米龙王庙内的 “墨水井”,井壁井底以黑色岩石垒造,外观黝黑如墨,井水却清冽甘甜,“早涝水位不变”,被当地称为 “神水”;二是山间溪流,顺治年间魏裔介曾见 “河水潺潺”,溪水顺着山涧流淌,与松涛、鸟鸣交织成自然的声景,让静谧的山野多了几分生机。
乾隆元年碑文更以 “鸟鸣嘤嘤似诵经” 描绘山间生机,鸟儿的啼鸣声清脆婉转,仿佛在为古寺伴唱,与 “云雾霭霭照蟠龙,翠柏青山向殿生” 的景致呼应,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图。而寺前曾有的水池,虽已不存,但 “远看发黑,舀起来毕青” 的传说,仍为水文景观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清代国史院庶吉士魏裔介在顺治四年的记述,为蟠龙山风光增添了浓厚的文人意境。他在 “戊寅岁杪” 登临此山,见 “离城三十里许,众山森列,岚光袅上,林木蓊郁,孤寺隐见”,彼时 “河水潺潺,夕阳在天,群峰秀美”,这般景致让他不禁慨叹 “真所谓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可以悟道”。
缓辔山间,他听 “溪声即是广长舌”,看 “山色无非清净身”,又感 “山光移鸟性,潭影炤人心”,自然景致与禅意感悟交融,让蟠龙山的风光不止于视觉之美,更多了几分精神共鸣。而乾隆五十四年《创建金龙大王庙、封山龙王庙碑记》亦赞其 “坐落蟠龙路口,卧凤台前,而兰若在其间,蔼然槐阳一胜地也”,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相映,更显和谐之美。
蟠龙山的风光随四季流转各有风情:春日,岚光袅袅,山花绽放,柏叶新绿,山间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是福地的生机初绽;夏日,翠柏遮天蔽日,松涛伴山风,溪水潺潺,是福地的清凉秘境;秋日,夕阳映山,层林尽染,鸟鸣嘤嘤,是福地的静谧悠远;冬日,雪覆柏枝,奇石裹银,山野素净如画卷,是福地的清绝之境。四时皆景,皆不负 “琅嬛福地” 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