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传说故事 >  赵志勇作品说唱盲人李三谝
赵志勇作品说唱盲人李三谝
作者:赵志勇

                                                                                                                                配图王伟

 

                                                                         说唱盲人李三谝 
                                                     赵志勇
 
       村口那棵老态龙钟的古槐,树干早朽空了,依然枝叶繁茂。树冠像把巨伞,遮住了明月的清辉。村子里的老老少少围坐在树下,听一对盲人夫妇唱着《白猿偷桃》。男人叫李三谝,艺名李喜全,是土生土长的赵县南西章村人,生于1922 年,属狗。他坐在凳子上,拉着坠胡,琴弦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女人是他老伴李月枝,她轻摇檀板,那清脆而有节奏的击打声,伴着她略带沙哑的嗓音,在夜空中传得很远,带给人一种沧桑的韵味。南西章村里中年以上人,都记得那个夏天的夜晚,记得这对说书的盲人。
       我小时候到文化馆玩耍,曾听过他唱曲。那时的他看上去穿戴干净,形容枯瘦,近前细看可见一脸的浅白麻子。过去,孩子生天花如过鬼门关,轻者双目失明或落满脸麻子,死亡也很常见,李三谝的失明和满脸的浅白麻子便是幼时生天花落下的。三谝尽管失明,但眼睛睁闭自如,外人根本看不出他是盲人。
       李三谝的一生,如戏剧般跌宕起伏。三谝的母亲死得早,六岁那年父亲又扔下他们兄弟三人撒手人寰。父亲去世前谁都不惦记,唯独对这个没眼的三谝放不下心,担心他自己照顾不了自己难以活命。卧在病床上的父亲,把三谝的手交到不满十二岁的大儿子手里,流下两行清泪咽气了。从此,这三个没爹没娘的孩子相依为命,靠乞讨为生。
       转眼四五个年头过去了,一天,大哥去城里乞讨,在集上看到一个唱曲卖艺的瞎子,那瞎子手握一把胡琴自拉自唱:“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平。树上鸟多音杂乱,河里鱼多水不清。四句闲言说过,小子给大家说唱一段,《姜太公卖白面》消愁解闷……”大哥呆呆地看了半个时辰,中间不断有人往瞎子脚下的粗瓷大碗里扔钱,看到这儿大哥就有了想法。常言道:“长兄为父,老嫂比母”。自从看到集上那一幕,大哥便开始为瞎眼的三弟寻觅生存的出路。他打听到董村有个叫双春的盲人会唱曲,就托人说了说,把三谝送去当徒弟。掏不起学费,就用粮食抵账,言明一年一袋高粱。过秋,家里打了三布袋高粱,大哥就把其中一袋送到了董村。双春伸出双手,把三谝上上下下一番摸索一遍,摸到少年那一双细嫩修长的手后,心里便喜欢了八分。当场收三谝为徒。曲艺界在江湖上门派很多,双春入的是“孙赵门”。 “孙赵门”以“天、增、喜、成、仙”等排辈儿,三谝排喜字辈儿,师父为他取了艺名叫“喜全”。他在师门勤学苦练,在师父面前罚过跪、顶过砖、熬干过灯,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坠胡、三弦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就差师父口传心授他记唱本了。
       学了一年零八个月,三谝哭着回来了,对大哥说:“哥,贵贱我是不学了!”说着伸出一双肿的像馒头一样的嫩手,“师父打得俺好苦情,手肿胀的连弦子都拉不成了”。原来,双春管教徒弟十分严厉,一个不顺心就使红木戒尺打手掌。三谝的大哥知道师父那是恨铁不成钢,当然不怪他。可他也不愿让残疾的弟弟再受苦遭罪,就默认了弟弟开小差儿。三谝本是聪明伶俐之人,有过耳不忘的本领,他请本村学校的老师赵雨给他读唱本,用不了几遍便记牢了。《白蛇传》、《杨家将》、《呼延庆打擂》、《吕蒙正赶斋》、《刘二姐拴娃娃》、《丝绒记》、《刘公案》等唱本点出来就能唱。万事俱备,他就打算出门“唱饭吃”了。他听大人们说滹沱河北岸的藁城富有,就央求二哥牵着他去,二哥长他三岁,小哥俩穿着前露脚趾头,后露脚后跟的鞋,一路北去。此一去,不但在江湖上站稳了脚跟,还攒下了一笔小钱。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转眼,三谝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经同行介绍,他把栾城县的说唱艺人李月枝娶进家门。三谝胡琴拉得好,月枝的坠子唱得更是叫座,她咬字真切,唱腔婉转,韵味浓郁,人称“抻不展”,这一对绝配真可谓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婚后,二人肩背褡裢,内装坠胡、檀板,开始走村串巷四处卖唱。
       等场的时候,三谝先用坠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等声音。他耳朵灵,熟悉的人凭脚步声就知道谁来了,于是坠胡就拉出了“谁谁来了”的声音,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月枝呢,凭定场诗就能拿住人,檀板一敲,啪啪两声就开了腔:“老少爷们儿,爱听文来爱听武,爱听忠来爱听奸?爱听哭来爱听笑,爱听素来爱听酸?爱听文来包公案,爱听武来说梁山。爱听忠来杨家将,爱听奸来正德年。爱听哭来孟姜女,爱听笑来说貂蝉。爱听素来回杯记,爱听酸来戏迷传,半文半武瓦岗寨,半忠半奸刘公案。半哭半笑天门阵,半素半酸白蛇传。”这个开场白尽管是她惯用的套话,可也能感觉出她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
       三谝两口子除了在本地表演,还到过山西阳泉、衡水、邢台、井陉、赞皇卖唱。每走一地,一唱就是半月二十天。唱住了,有的给几个馒头,有的给两块钱。夫妻俩给多少不限,让吃饱就行。这样,转悠一个冬天能挣七、八十块钱。
       文革开始后,不让唱旧书了,他们就演样板戏,自编一些宣传社会新风的段子。如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王秀娥》:“说城北五里清水河,有位大嫂名叫那个张秀娥。张秀娥今年才三十岁,看起来起码也有四十多。脸上皱纹一道连一道,那头发乱七八糟好像一堆乱柴火。生的孩子有六个,肚子里那个又有了,加起来半打多……”
       行走江湖,三谝交了一帮天南海北的盲艺人朋友。刚时兴承包田时,经常来他家聚会,一来就是十好几人,一住四五天。三谝的二哥就支起六印锅给他们做饭。饭做熟了,转着圈舀。这些人各自带着手使的家当,有皮鼓、板胡、京胡、三弦,茶余饭后,人人争相献艺,算是切磋。他们之间对话,讲的全是旁人听不懂的“瞎子语”,三谝说,是为了保护隐私。
       三谝六十岁那年,觉得唱不动了,无法再四处漂泊以唱谋食,便决定回村养老。村人敬佩他们自食其力,乐观生活,与命运抗争的一生,商量了一下,同意把他们当五保户供养起来。
       老两口儿回家时带了一条叫花花的黑白花狗,个头板凳高低,断尾。三谝说,花花这狗懂人性,听话,从不下嘴咬人。花花是他们在卖唱途中遇到的,这么多年来,他们走到哪儿,花花就跟到哪儿,风风雨雨,不离不弃。
       三谝行走时,一只手执棍探路,另一只手牵着老伴。只要他们一出门,花花似乎便知道他们的行程,马上使嘴叼住棍子引路,从无闪失。三谝是六十七岁那年去世的,没多久老伴也随他而去。惊奇的是,女主人断气那天,花花就开始不吃不喝了,整天爬在女主人的灵前流泪。出殡那天,花花突然咽气。村人感念花花是条义犬,就把它埋在了老两口的坟一侧。

 

[下一篇] 乡野奇人之—— 焉大胆

[上一篇] 糟茬儿 —乡野奇人之—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