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我家的独轮车
我家的独轮车
作者:刘新奇


  我坐过豪华的宝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舒适无比;我乘过飞机,飞上蓝天是那样的惬意;我登上轮船,游弋在蓝色的大海上,海风轻轻吹拂,那叫一个倍爽儿;这些陆海空交通工具固然美好,令人心旷神怡。但使我最钟情的是我家那辆原始的独轮车。

(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

  著名诗人艾青诗中的手推车就是北方农村常见的独轮车。独轮车只有一个车轮,它的车辕长短、平斜,支杆高低、直斜,平面的车架适用于古代的木制轮子,到了民国以后,独轮车有了发展,轮子用了橡胶的,设计得既美观又符合力学原理;按重心法则极易倾覆,奇怪的是,人们用它载人、载物,长途跋涉却既平稳又轻巧,成为中国最经济、运用最广泛的交通工具。在中国交通运输史上堪称一项重大发明。祖祖辈辈的农民推着它,走过了几个世纪。

   我爷爷用的独轮车的轮子都是木头轱辘,也叫花轱辘车,属于客货两用车。说它货用吧,是因为农家运肥、推粮都靠它。说客用吧,是说爷爷和奶奶结婚用的就是独轮车,推车的爷爷用脚丈量着绵绵情丝,独轮车上的奶奶穿着大红棉袄,围着大红围脖,低着头羞答答地坐着,一道深深的车辙和两行大大的脚印。爷爷从十里地以外的小村,把奶奶娶回家,慢慢就有了我们一大家。奶奶是小脚,很少走娘家,要去的时候,都要爷爷用独轮车推着她去。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奶奶总要仔细地把独轮车擦得干干净净,推着它到邻村的磨房去磨面。我目送着奶奶蹒跚的背影,直到她与那吱吱作响的独轮车消失在广袤的田野尽头,眼前只留下一条小路,一道深深的车辙和两行小小的脚印。

   据我爷爷讲,别小看这辆手推车,它上过战场,立过功。我县属于冀中十一区,是解放老区,1946年就完成了土改,我家分了土地、农具和一头毛驴,日子比以前好混了,感谢共产党。那时候石家庄还没解放,党号召解放的农民,尤其是年轻的农民,要踊跃支前,我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县里把我分到了运输组,我推着这辆独轮车和运输组一起1946年4月到元氏负责运输弹药和食品。元氏县城易守难攻,当时流传着铜获鹿,铁井陉,生铁铸成元氏城歌谣。可谓是工事坚固,虎踞龙盘,形势险要,有卧牛石城之称。我军一打是在1946年5月底6月初太行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指挥了元(氏)获(鹿)战役,解放了元氏南佐以西广大地区。尝试打城,未有成功。二攻元氏城,1947年4月12日晚,四纵司令员陈正湘、政委胡耀邦挥师元氏久攻未克,奉命撤围,移师他处。三打元氏,石门解放,挥师再攻元氏,冀中行署和太行行署成立支前指挥部,组织冀中、冀西赵县、栾城、束鹿、无极、高邑、赞皇等县2万民工,协助元氏县4千民工,提供支前后勤保障,元氏县城解放是在1947年12月3日,拔掉了国民党在冀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将冀西、冀南、冀中解放区连成一片。我在元氏待了一年半,经历了三打元氏,用我的独轮车运送的军粮和弹药不计其数,你说,这独轮车是不是功劳车。我也评为拥军支前模范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对最初发明独轮车的祖先们心生敬意。一个木轮,一副支架,两根把手,一节套肩的绳绊,支撑起漫长的岁月,承载着五味杂陈的生活,也承载着血与火的历史。让我想起彪炳史册的淮海战役。1948年冬天,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土地上,淮海战役鏖战正酣。在这场以歼敌55万人而告胜的大决战中,广袤的江淮大地上豫鲁苏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543万民工投入了支援前线的战斗,共出动88万辆独轮车与30.5万副担架,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参与指挥这次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多么刻骨铭心的肺腑之言。

(二)

   建国后,百废待兴,且自然灾害层出不穷,1956年8月,滹沱河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为治理此灾害,国家决定修建岗南水库。施工期最高峰民工人数1959年约10.96万人,所以有十万大军建岗南的说法。我的父亲就是这十万大军的一员,1958年我父亲和村里的102名民工,推着我家的独轮车一起到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修建岗南水库,民工们劳动热情很高,他所在的班组仅1959年里,每人为筑坝运砂石八千多立方米(自然方),平均每天二十五立方米,平均每天行走一百五十多里。在冬季生产高潮中,350米运距日运黏土117立方米,创造了运土纪录。他所在的班组在岗南水库的建设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父亲于1962年4月推着独轮车和本村的民工回到了村庄,57年过去了,被周总理视察过的岗南水库大坝依然巍峨耸立。湖水碧波荡漾。父辈们修建的水库,正滋润着华北大地,正滋润着后辈们的心灵----

   一九六三年海河流域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十一月十七日,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根治海河工程开始于1964年到1980年基本结束。河北省每年出工民工达到30万以上。我村地处黑龙港流域,是海河水患的重灾区,自然是参与根治海河工程的重要出工地之一。自从根治海河工程开始后,村里每年都要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在春冬两季抽调一部分青壮劳力参加根治海河骨干工程大会战。

  在头年冬天村里动员报名上海河的时候,那时,我家人口多,我父亲和大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每人推一辆独轮车,车上装满铁锨、镢头,简单的衣被和生活用品,还有干粮、咸菜及准备搭工棚用的木杆、柴草等。    

  在滏阳新河工地上,民工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竞赛热潮。整个工地就像一条蠕动着的长龙,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身在其中,不由得你不被那场面那气势所鼓舞、所推动。我父亲所在的班组从河口到大堤,行距有1里多地,而且是一路上坡;一车土(独轮推车)至少有500多斤,而且是自装自卸。每天天一亮就上工,天大黑了才收工,除去中午吃饭稍有停歇,其他时间都像被不断抽打的陀螺一个劲儿地转,每天干活的时间都在10来个小时。棉裤棉袄无论如何是穿不住的,就是夹裤夹袄也是不一会儿就汗湿斑斑,重车紧贴身,轻车透心凉。所以尽管一天下来疲劳不堪,却没有一个人偷机取巧,个个像上足了劲儿的发条,甩开膀子干,常常不等吹出工号就上工,收工号吹了还要争取多推一车土。班里的工程进度从一开始就一直处于全连上游。   

   我父亲在班组里不是体力最强的,但他是共产党员,所以每次都把车装得满满的,并且力争每趟都走在大家前头。随着工程的推进,河越挖越深,堤越筑越高,活也越干越难干。河深挖到3米以下,土越来越湿,也越来越沉;再往下挖到了沙层,沙层不断渗水,工地上泥水一片,必须边排水边挖土。一车土变成了一车泥,重量由四五百斤变成了五六百斤,劳动强度大大加大;但在几米以下的泥水里作业,鞋不能穿,裤腿挽到膝盖,水溅泥甩,脏不说还透骨的凉。这还不算,关键是想快而快不了,想多推也多推不了。装车时满满两筐泥,走起来连颠带晃,泥水从筐缝里不断往外流,推到堤上只剩多半筐。河坡(1:3)堤坡(1:2)虽不算陡,但河深了堤就高了,推车爬坡,再有力气的人一个人也推不上去,必须有专人拉坡、互相帮推。推车人和拉坡人都腰弓腿蹬,使足浑身气力,不仅特别费力,而且存在事故危险。一旦拉坡人不慎跌倒或拉坡绳脱钩、断了,推车人支持不住就会连人带车翻到河底,轻则划破皮肉,重则造成伤害。为了合理配置劳力,采用强(身体壮的)推(车)弱(身体比较弱的)拉(坡)的办法,我大哥在班组里岁数最小,他负责给其他民工拉坡。

   就这样,在根治海河的十多年中,我父亲、大哥、二哥和三哥先后去民工,为根治海河做出了贡献,我家的独轮车有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我村,最让我难忘而又心生感慨的是平整农田、兴修水利的大会战。热火朝天的工地上红旗招展,歌声、号子声飞扬,川流不息的独轮车,让人从心底迸发出一股热情,一种力量,一段怀想,一番思索……

  在那个年代,党的一声令下,淳朴的农民,廉价的劳动力,凭一双手、一把锨、一辆独轮车,治理河道,平整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在我们是受益者,想想那样的场景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三)

   九十年代,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下教书,由于弟兄较多,父母年事已高,已没有能力给我盖房,没有房子住只好在单位,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农村的风俗是要男家盖房子,家里又穷,弟兄已分家另过。村里的媒婆介绍了不少对象,均因我没有房子告吹。

  我暂时不考虑这些,只好参加大专自学考试,在参加自学的时候,有幸认识了邻村的一位姑娘,和我有共同的爱好,一起讨论自学考试的问题,一起讨论人生,经三年的交往,我拿下了毕业证,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婚后,房子还是个问题,我和村里沟通,花了800元,买了处房基,工资又低, 垫房基又雇不起人,只好又想起我家的独轮车了。

  我的房基离邻村的交界沟不远,总是利用下班时间或放假日,用我家的独轮车,从交界沟往外推,像燕子筑巢似的,一趟又一趟推土。我妻怕我累坏了身体,总和我一起推土,她在前面拉坡,我在后面推。妻子有了身孕,我只能一人推土了。

  寒来暑往,愚公能移山,我也能推土。经过了三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垫成了长25米、宽18米和高1.5米的房基。又经过三年的经济积攒,我家的房子终于盖起来了。我真的感谢我家的独轮车,是你磨炼了我的毅力,是你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客运、物运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独轮车到自行车、拖拉机、到各种各样的汽车、天上的飞机、海河里的轮船等等,一代,又一代的演变,独轮车的时代永远地成为了历史,但我永不会忘记,乡下的独轮车/是一位爱讲历史的老人/青年时的您/载着苦难的岁月/輾过贫穷荒芜的大地/车辙里刻满了那颗撕裂的心脏/滴血的烙印/您从硝烟中/推出新生的婴儿/中年时的您/载着一面火红的旗帜/驶向高山大海/撒下一路欢歌笑语/您从夕阳下/推来秋天丰硕的果实/吱呀吱呀/您哼唱着/从黄土坡上/吹来那信天游的歌谣/您蹒跚着/从白雪地里/走来那冬日的脚步/如今您老了/蜷缩在农家灰暗的墙角/给一群淘气的鸡雏/唠叨着/自己从前的故事/还有那个久远的梦想


作者:刘新奇

工作单位:河北省深州市大屯镇张家屯完小

电话:13731367835

QQ957821200


[上一篇] 姥爷的桃园

[上一篇] 迷幻的柳林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