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二十日,我随邯郸市采风学会部分学员在韩冬红会长的组织下,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后临河村。车子沿着新修的准高速一路前行,由于第一次到后临河村,路况不熟,导航也出现了问题,几经辗转终于绕过一点颠簸路段找到了去后临河村的路。沿着不是很宽阔的水泥路,路两侧山峦起伏,秋色宜人。落下车窗,一股浓郁的山风吹来,柔柔的的又带有一丝凉意。路旁的杨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的摇头晃脑,发出啪啪的声响,像是欢迎我们这一群不速之客。我们一路走一路玩,遇到美景停顿下来,欢声笑语响彻整个山谷,众文友纷纷掏出手机不停的啪啪啪的不停照相,想要把这里的美景一网打尽,久违的情绪好像要爆发一般。
后临河村位于武安市贺进镇的桃园沟,桃园沟传说曾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村旁因有一条季节河,当地百姓称之为桃源河,是桃源河的源头。走进桃园沟,近乎完美的自然风光,曲径通幽的山路,郁郁葱葱的林木,仿佛是人在山中走,车在林中行,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后临河村就隐藏在这树木葱郁,山石奇特之中。
天气略带阴霾显得很阴沉,空气中的水汽似乎也被凝结。若不留意,很难让人相信,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偏远乡村,会有如此密集的石头建筑的古民居群,这些古民居始终维系着固定的走向。由于地势的限制后临河村依山而建。曾几何时村落有自己的繁荣史,又曾几何时现在的村落显得破败了,沿着已经磨得光滑的石板路走进后临河村古民居,你时常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
我曾走过不少古村落,但是在我第一次遭遇这一群古建筑群落的时候,脑海里首先跳出的是两个字:“沧桑”。或许是人届中年的缘故,对那些远古的、陈旧的物件,常常会让我陷入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面对这一群古民居,沉湎于一种情绪中,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
有人说,喜欢古旧物的人多是对岁月流逝的一种怀念,也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可我对这些代表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我感觉到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这些古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我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
在古村落群里,曲曲折折安放着几条深巷,当我第一次踏进这幽深逼仄的小巷时,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巷道自小而上穿过村庄的一端,一直延伸到大山的山底,在一片散集着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群中,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小街,贯穿整个村落。在偏居一隅的乡村,放逐一条如此幽深的小巷,让你可以目不斜视地穿行于浮生流年,如同光阴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巷道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且悄无生息。
行走在填满暗影的小巷里,已是正午时光却没有阳光的洒落。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一些斑驳的阴影忽明忽暗地吸引着人的眼球。我眯着眼睛,随着文友慵懒地行走,用旁观者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让记忆抚摸时光深处的沉疴,巷口远处探出一些细微的动静,把一种远去的繁盛衍生并通过这声响延伸到古村落的现在。
在这幽深的巷道里,触摸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思索的疑问,这布满沧桑的小径,什么是它的载体,是时间吗?那些已然远去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它,我无从得知。我想,那些曾经在小巷里踱出的步子,应该是不疾不徐的,步履轻轻的,就像此时我的脚步声,回响在小巷身后长长的光阴中,回响在四周的石墙壁上,连带着爬满石墙的植物……这种悠长的宁静,可以把我身上的燥气一点点的退去。
在小巷的折角处,隐藏着一口古井,环状的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石质的井沿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绳索印迹,记录着悠悠岁月里,多少代人使用的物证。青石头垒成的井壁,缝隙里的青苔和花草见缝就长,没有人为修饰的痕迹。尽管废弃多年仔细观察水井依然在冒着水泡。想必这就是山泉水吧。据在街头晒太阳的一位老伯说,这村里的水井很多有十几眼,水质很甘甜,是这些水养活了村里的百姓,尽管一些沾满氤氲之气的枯叶散落在井底,一种古典气息里泼洒出的湿淋淋的水气,依稀可辩。井沿旁卵石铺就的小路,被来往担水的人踩踏,呈现出薄而光滑的圆润,在时光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或因择地重建新房,或因举家长期外出务工,故此周围的院落均已荒废,周遭悄无生息,唯此,才会将这条经年不变的深巷,波澜不惊地呈现于我的视野,而未省略其内涵和历史。
关于小巷,我想到了徐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小巷是一本极静极静的书,也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融入其中。” 倘佯于这样的一个被古建筑群包围的小巷里,空气中仿佛蕴含着独特的情感指向,似乎能洞悉人生的坎坷与悲欢。
这一条小巷,每天都曾上演过一场场人生的悲喜剧,有人曾经哭过,笑过。人的一生中注定能坚守的东西太多,而所谓的灵魂,只能独行。当我们细数时光,在这条幽深的小巷里,做一次神态安然的旅行,在柔软的视线下,朝送暮接时光的匆匆,就会让人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痛感。
洗净历史沉积在废墟上的尘埃,从巷头到巷尾,从街头到山坡上,从时光的隐密处,把喜或悲的情绪放生,将世俗的心,沐浴在一片清莹里。这仿佛是一种奇怪的心路历程,当我们置身其间,曾经的迷离,沉重,终不再拘于这偏居一隅的狭小。在小巷,于脚底一寸寸地丈量时光,那份滞留于隔世古典气息里的不舍,直抵心脾。
都说流水无痕,可知岁月有痕吗?对于一个喜欢有“历史”的人,会钟爱一切带着古典意味的东西。在后临河村,我所说的历史,是指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大到这一群的建筑,小到这建筑上的一个小小的构件,还有就是不多远一处夹杂沟与沟之间搭起的小石桥,在这里,所有的景物在缓慢中后退,仿佛是一部慢慢回放的老电影,那些依次出场、退场的人和物的片段,在岁月的印痕里如水印般的逐渐清晰、明朗,从此,那些被淡忘在流年里的岁月过往,就被眼前这样一个模式固定下来了。
在后临河村的这些明清时代建筑群里,在深深的深锁着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或与一棵树独语,或与一朵花对话,你会忘记身后的方向。这里的建筑都有自己气场,这些看不见的气场就如你正置身于民间的某些生活场景,一些市井的喧嚣声此起彼伏,你会发现它曾经存在的气场的力量如此巨大,如今却随风飘散……
若是春日,在阳光充足的日子,在这小小的天井里,置放上一把藤摇椅,窝于其中,慢慢品匝一壶高山绿茶,享受时光的悠闲,一种惬意便会戛然而起。
庭院有风穿堂而过,将我的思绪吹散,猛然间发现那些院门被时光摧毁了身形,萧瑟地罩在光晕里,与静谧面面相觑,思维越过悠长的午后,与苍凉的古意便有了刹那间的融合。
又穿过一条铺满石板的石巷,一座荒芜的小院落展现在眼前,那些散乱的没有秩序的杂草占据了整个院落,这时又将你的扩展思维裸呈在你的面前,如今房主人虽已将它封闭,但园院子里头的一株山楂树仍生机盎然硕果累累,还保留着对远去生活的记忆,规划着岁月里通俗与雅致并存的生活形态。让人在恣肆的绿色中,遐想自然弧线勾勒出的勃勃生机,并把这些生机,藏匿于宅院的每一个角落。
在山区,人们最为亲切的,永远是脚下依赖的土地。如今,许多人背井离乡,抛弃土地,去外面的世界寻求更好的发展,对旁观者来说,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无可厚非,而这也仅仅是时代变迁中的一种过程。
在浓缩的一寸寸光影里,荒凉、沧桑成为了这里的代名词,秋色中山坡上一簇簇鲜红的红栌暴露在光阴里,一望无遗的坦然面对这巍峨群山,自然并能够接收到远古信息的空气,让来这里游玩的游人会有一份说不出的舒适和安宁。用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石一草,会让你触及灵魂最深处的柔软和幽古的恬静,听任岁月悠悠,芳草斜阳。
在山沟,石桥不仅为过往的商贾和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通向外面世界的一个构件,也为他们提供了通行的便利,是出行中不可或缺的连接点,亦是岁月停靠的驿站,它静立于山与山之间之上,是留在后临河村的一道沧桑景致,更为后临河村凭添了几分温柔和轩峻壮丽的风景。
有些建筑材料也用钢筋水泥所替代,虽然更加坚固,但已然没有那种古朴的本质,那些新涂抹上的色彩,犹如女人的红唇,鲜艳而性感。但事实上石桥并不想做女人,它只想做个朴实的桥,而那些曾经因古桥、古村、古树而引发的诗情画意,也变得模糊。
此刻,举目望远,山色如黛,树木葱茏,连绵的红栌树,把秋色衬托的如画娇媚。不断流出的溪水声响从桥下渗入,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瀑布,薄凉并夹带着些许雾气。在小溪的奔流中,糅合着表面的平静和内心的波澜,弥漫了整个身体。在桥上,我发现了在明亮光线里听不到的——静谧!而我知道,在这不动声色的时光里,曾住过我的心安。
我静静地走在千年古道上,看到的是后临河村曾经的繁华和美丽,惟愿这桥与村永存于天地之间,让落寞的山野凭添几许温柔与诗意。
后临河村是个保留最完好的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居住群。整个村子三面环山,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据村民介绍原先这里有住户100余家,现仅存60余口人。这里还是刘邓大军经常活动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当时任弼时在这里养伤的地方。他们之所以不愿意离开这里,用他们的话说在这里守候的不但是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着他们认为的根。整个村虽经历了几百年沧桑,但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建筑格局,这里有山、有水、有景、更有说不尽的故事。建议你有时间来看一下这个用石头铸就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部落吧。我想你一定会有大的收获。
对了,忘记告诉你,近日后临河村被住建部列入国家保护名单。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打造成一个让你怀旧的景区。
[上一篇] 丰宁草原
[上一篇] 浞河秋色【摄影/风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