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学报》微信公众平台上看到精彩纷呈的作家访谈:《一切有情有生有力》全国作代会现场,2016年12月2日,北京报道小分队,文学报。作家访谈,群星璀璨,令人振奋,令人景仰,他们的写作心灵宛若星辰。
一、一切有情有生有力
潘向黎(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一切有情有生有力。潘向黎说:
“选择写作的人,对文学自然是爱的。但爱与爱,不同。有人爱之为谋生手段,有人爱之为晋身之阶,有人爱之为最高艺术,有人爱之为灵魂伴侣,有人爱之为生命需要。当文学成为了灵魂伴侣与生命需要,动力是最强劲的。顾随先生说屈原之爱国,非只口头提倡,乃真切需要,如饥之于食。真正文学人对文学的爱,庶几近之。许多作品水流太浅太细弱,时时浑浊,其实与水量不足有关,而文学的水源应该是对文学的深挚之爱,源于生命。”
“顾随先生极推崇陶渊明,一般人认为陶渊明冲淡,而顾随却爱其一切有情,有生有力,这八个字特别值得回味。若能生丰富,力坚强,同时又能以郁勃之势创作,给予他人美的享受与心灵的滋养,人生与写作互相提升互相成全,大约是一种理想之境。”
我静心阅读后,浮想联翩。选择写作,是自自然然的,犹如原野上的草木,自然生发,而不是人工培植的花草,具有被动性,而是主动的。因此得知,这样的人对文学的爱,是自然的,没有谁之强迫。我选择写作便是如此。但是,爱与爱是不同的。
“有人爱之为谋生手段,”因此,把写作的眼光投射到稿费、奖金、版税上,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再写作。这样的作家,在我们永平县比比皆是,但我不是,所以与这样的人,在生命的时光中交往的距离越来越远,因而我成为永平的孤独的写作者,独自行吟在永平的大地上,抒写永平与时俱进的旋律。
“有人爱之为晋身之阶,”几年前,永平文联的主席经常对我们说,好好写作,将来工作调动方便,从乡镇调到县城,从其它单位调入文联、新闻中心、宣传部,等等,不仅如此,还可以提拔为领导。他就是典型的生动的事例,他还举了永平作家升官的好几个事例。他言之凿凿,听者也许心花怒放,也许沉默不惊,因为各人有志,我就是不惊之列,因为我只愿默默无闻地写作,不喜欢当领导,也不喜欢主动调动。如果适合我写作的部门的领导看上我,主动调我,我是愿意的。
“有人爱之为最高艺术,”生活就是艺术,写作是其中之一,我之所以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是因为我热爱生活,要通过写作把火热的生活转化为最高艺术的文学作品。这一艺术理念,是我在十一年文学写作中逐渐形成的,而且具有朴素的感性认知,作家潘向黎一点拨,仿若画龙点睛,我的文学眼睛明亮了,写作之爱的认知升华了,从感性到理性。
“有人爱之为灵魂伴侣,”以前我的认识,伴侣,就是知己知音,鲜活的人物,无论近在咫尺,还是天涯海角,后来随着写作的深入,渐渐感觉文学写作就是我的灵魂伴侣,因此几乎每一天我都在写作,并且灵魂非常安静,灵魂安静,一切安好。
“有人爱之为生命需要,”是的,我相信,因为我的生命须臾离不开写作,无论潜意识里,还是显意识中,都呈现写作的心灵步履。我,如果没有写作,生命仿佛枯竭,没有生机,更不会靓丽,只有写作,我的生命一年四季才会生机盎然,春风激荡。
“当文学成为了灵魂伴侣与生命需要,动力是最强劲的。”最强劲的表现,每一天我都以微笑面对生活、工作,每一月我都充满新生,每一年我都焕然一新,仿佛花开永恒,仿佛源远流长。“顾随先生说屈原之爱国,非只口头提倡,乃真切需要,如饥之于食。真正文学人对文学的爱,庶几近之。”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真正文学人热爱文学的路标,作家潘向黎提及顾随先生对屈原爱国的深刻理解,不仅口头提倡,而且内心真切需要,如同饥之于食,生命之需,灵魂需要。这宛若真正文学人对文学的热爱,我不仅深情感受,而且不断践行。
“许多作品水流太浅太细弱,时时浑浊,其实与水量不足有关,而文学的水源应该是对文学的深挚之爱,源于生命。”这一生动的比喻,令我感悟,对文学爱的深,视文学为自己的生命,那么自己的文学水源就会丰沛,一年四季,年年月月,那么自己的文学作品的水流,将深流并澎湃,且清清;如果对文学爱得不深,源于生命的表层,那么自己的作品水流,就会太浅太细弱,并且时时浑浊,因为水量不足。
“顾随先生极推崇陶渊明,一般人认为陶渊明冲淡,而顾随却爱其一切有情,有生有力,这八个字特别值得回味。”文脉源远流长,陶渊明平淡,顾随推崇,潘向黎回味,我敬仰,因为平淡中蕴藉有情,有生有力,蕴藉着生命的积极的情感、向上的生机、不怕困难的力量。将继续思量,“若能生丰富,力坚强,同时又能以郁勃之势创作,给予他人美的享受与心灵的滋养,人生与写作互相提升互相成全,大约是一种理想之境。”理想之境,是我的思量,也是我的追寻,因为在这样的境况之中,人生与写作能够互相提升,能够互相成全。这一写作理念,在我的写作实践中渐渐触及,只是感性的一些碎片,没有升华,如今阅读作家潘向黎的真实心声,我恍然大悟,碎片瞬间集合,成为意外的丰盈收获。不仅如此,我还认识到,有情,有生有力,能生丰富,力坚强,以郁勃之势创作,给予他人美的享受与心灵的滋养。这就是写作的秘籍,也是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秘籍。
二、文化传统会在日常细节中呈现
鲁敏(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最近新添了一个习惯,在跑步和做家务时,总会打开手机上一个APP,有一搭没一搭地听单田芳说书,或听《儒林外史》讲读。事实上这个APP上有很多更时髦更洋气的选择。但对我来说,好像只有类似这样的选项,才真正达到一个很舒服的放松与享受——奇妙的是,这跟三十年前,我爷爷从半导体收音机里的选择,似乎别无二致,是某种纯粹出于无心的回归式呼应。”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我想这不是一件刻意为之的事情,也不是一件标签化、概念化的事情。文化传统会在日常细节中有所呈现,也会随着日月滚动而生长和流变,不管其外形式会作如何新鲜的转化,但内在的延续上,仍然是血液与呼吸中的一种自然存在,并会在一应的物质生产或艺术创造中呈现出来——对写作者来说,也是一样——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并以何种方式倾听和接受到这种呼应。”
我阅读,我深思,现代生活中有很多时髦、洋气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因为这样的选择,会让心境生发舒服的放松与享受。不仅如此,会在这样的心境中,不知不觉生发与过往的联想,让某种纯粹,出于无心的自然的犹如春天的时节,回归式呼应。这种呼应,是当下与历史的呼应,让伫立当下的作家欲罢不能;这种呼应,在作家的心灵世界中,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接。我在故乡曲硐抒写的散文集书稿《河畔的乡愁》,其中的许多散文篇章,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事例。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我想这不是一件刻意为之的事情,也不是一件标签化、概念化的事情。”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如此,也必须如此,因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不是一个政治家。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寻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是自由的、随意的,甚至是浪漫的,是“踏雪寻梅”的。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寻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的资源,才具有自然性,才具有人文性。如果刻意的寻找,找到的东西将会呈现生硬性,如同一块冰冷的生铁,仿佛与寻找的作家无关,只是与工作有关,只是与生存有关。因为作家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喜欢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哦,这没办法改变,这仿佛是作家的天性。江山可移,天性不变。作家的寻找,也不是一件标签化、概念化的事情,因为作家头脑里充盈的是感性的东西,不是标签化、概念化的东西。如果一个作家寻找到的文字,都是标签化、概念化,在“文革时代”有人读,但如今将会无人阅读。
“文化传统会在日常细节中有所呈现,也会随着日月滚动而生长和流变,不管其外形式会作如何新鲜的转化,但内在的延续上,仍然是血液与呼吸中的一种自然存在,并会在一应的物质生产或艺术创造中呈现出来——对写作者来说,也是一样——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并以何种方式倾听和接受到这种呼应。”永平回族的婚俗就是永平文化传统版图之一,代代相传,在二十多个回族村中流传,在日常细节中呈现。比如婚宴,龙门官庄回族村的清真寺管委会提倡八大碗,继承“八大碗”的文化传统,客人在品尝“八大碗”的细节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永平回族文化传统。有的人认同,有的人不认同,这就呈现了一个文化现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与冲突问题。然而,这一民间文化现象,宛若大自然的奇花异草,具有自生自灭的规律性。文化传统也会随着日月滚动而生长和流变,生长,说明文化传统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官庄的婚宴“八大碗”就是例证,当然也会流变,婚宴“八大碗”变成“十大碗”,永平的好多回族村就是这样的。“十大碗”在外在形式上作了转变,“八大碗”转变为“十大碗”,但在内在的文化延续上,仍然是血液与呼吸中的一种自然存在,只不过是在改革开放中呈现的一朵新的浪花,其实“十大碗”是“八大碗”的延伸而已。如果要剪掉这种延伸,就需要民众的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民众内心的传统文化的力量,抵制强大的物欲,抵制强大的舌尖上的物质诱惑。如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会与时俱进,在物质生产或艺术创造中呈现出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的对接,犹如一棵大树,无论如何生长,无论如何遮天蔽日,旺盛的根脉依然,因为根深蒂固。我作为一个回族作家,总是选择自己深入回族村的方式,倾听和接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否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抒写传承永平回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三、这个时代必然成就高峰
祝勇(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血缘与文化的融合,优化了中国人的人种,也优化了我们的文明,所以到了唐代,中国人的人种都发生了变化,连唐朝皇室都有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唐人已经不同于汉人,这种文明的优化,反映了我们文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自我再造能力,这是唐诗传统产生历史条件之一,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我阅读,我深情感悟,我们永平的回族历史与现实,历历在目,因为我从2005年开始文学写作以来,已经几乎走遍二十五个回族村,并且查寻了许多点点滴滴的永平回族史料,也抒写了许多永平回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散文篇章,在此,与著名散文家祝勇遭遇,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
永平回族的血缘与文化的融合,特别是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内核,从而优化了永平回族人的人种,也优化了永平回族的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没有民族理论系统化而已。“这种文明的优化,反映了我们文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自我再造能力,”在永平回族历史上,永平回族人民曾经遭遇几次大的磨难,不堪回首,但依然保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相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寒冬过后必是温暖的春天。今天的永平回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明证。这就是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为此,在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大前提下,对待我们永平回族传统文化,也应该牢固树立自信意识。因为只有热爱我们的回族文化,并且让回族文化与自己的血缘相融,从而使自己的内在的民族文化意识,源远流长,从而认识到永平回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在民族团结的时代背景中,永平一万四千多回族同胞,应与时俱进,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海洋中,弘扬扬帆起航、策马扬鞭的民族进取精神。
四、让文学沉潜下来体验生命
龚静(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总书记在讲话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说到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追求,不要浮躁,这样才能用心出好作品。还讲到对民族优秀文化历史的传承。个人觉得这正是一个写作者需要葆有和不断学习积累的素养,尤其在当下快速变化的时代,更需要沉下心来,安心、静心、专心,从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学习和传承,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和思考,正如讲话中所说的那样“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践行知行合一,学习、感受、思考,从个体真切的生命感受出发,扩大视野,了解丰富而阔大的生活世界,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用精深美好的汉语踏实写作,努力写得深厚、扎实,表现丰富的审美感受,传递人性的丰富,以文学的方式体贴生命,体贴心灵。
龚教授的以上发言,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写作需要定力,定力的铸就,不是心血来潮的一两天,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够铸就的,而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铸就。有了写作的定力,写作的习惯将形成,从而自然形成破冰之旅之强势。我的写作始于2005年,到2016年12月15日的今天,已经11年,而且是坚持不懈地写作的11年,宛若滴水穿石,有了定力,形成了顽固不化的写作习惯。有了写作习惯,便有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追求,成为了永平县文坛上的一个万人瞩目的写作现象。我已经走进五十四岁的人生阶段,莫名其妙的感觉到,在浮躁的社会中,我越来越安静,两点一线的生命运动特别凸显,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的书房。在学校,是为了生存之需;在书房,是为了精神的发展。我想,只有这样的运动,才会写出好的作品。这是安静使然。
永平回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作为一名回族作家,不得不倾心注目永平回族优秀文化历史的传承上,2016年公开出版的散文集《古道回韵》就是明证。对民族优秀文化历史的传承,是一个写作者需要葆有和不断学习积累的素养,长期的躬耕,渐渐认识这一写作理念。写作,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更需要沉下心来,安心、静心、专心写作,不为名利的写作。写作,需要学习和传承,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学习和传承,从中国回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学习和传承,从永平回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学习和传承;写作,需要学习和思考,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和思考,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写作,需要提高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践行知行合一,比如,我近日津津有味地阅读谢有顺的散文评论集《散文的常道》,阅读是为了提高散文写作的认知水平,从而以此指导写作;写作,让学习、感受、思考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写作,从个体真切的生命感受出发,扩大视野,了解丰富而阔大的生活世界。这是写作的路径,我素来坚守,因坚守,文学素养不断丰富,写作不断踏实,努力写得深厚、扎实的方向清晰如山泉;表现丰富的审美感受,正自觉,宛若风雨后的彩虹;传递人性的丰富,在我写作历程中,仿佛无意识地触摸,如今的学习,增添一抹有意识的色彩;写作,每一次的写作,对我的生命,对我的心灵,是一次浸润,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文学的意义。因此,我将以文学的方式在岁月中,体贴生命,体贴心灵。
五、抵达社会问题,更抵达人的问题
王十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我比较喜欢读史,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很多当下的问题,如果我们限于在当下的思考,可能就容易得出片面肤浅的解读。而当我们跳出来,以历史的眼观看问题,就会获得宏观的认知和不一样的解读。在历史的纵深之外,再有国际视野的宽度,从世界的思潮异动和历史的选择这个坐标考量把握当下的中国。当下中国经验格外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很容易盲人摸象。未经审视急于发言,又是新媒体时代的流行病毒,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大量信息,如何从一团乱麻的信息中看清中国问题和这个时代的本质,对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是巨大的考验,这考验远胜于我们对文学技艺的追求。用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一句话来说,“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我的写作是面向现实的。但我总是力图更清晰地看透这个时代表象背后的真实,这是我写作的动力所在。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无不借由社会问题的入口切入人的问题的本质。而托翁所说的感动,自然不是肤浅廉价的感动,而是让人从灵魂深处得到洗涤的震撼。
王十月的心声,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激荡在我的心间,令我感概。我十一的历史文化散文写作,渐渐认识到以上写作之道,历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因为历史文化文脉源远流长,不可断之,宛若地下的强大的暗流,对于写作者来说,并非一下子可以触摸,而是需要阅读写作经验的积累,量的变化,到了不可预知之时,认知将发生质变,不知不觉触摸到地下的这股强大的历史文化暗流,在写作中将自觉触及这暗流,让作品呈现厚重感。
忆往昔,我的写作有些幼稚,表现于面对当下的问题,限于当下的思考,进行激情的片面肤浅的解读。也不奇怪,缘于阅读写作经验不够丰富,后来,特别是被县委政府抽到曲硐小城办工作时,在踏访书写曲硐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朴素的理念发生裂变,跳出了当下问题,以历史的眼观看当下问题,获得了宏观的认知和不一样的解读,仿若航拍,曲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暗流,在我笔端流淌,气势恢宏,形成一部《河畔的乡愁》。
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如果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地,游走历史的纵深,开拓国际视野的宽度,将在文学意识的内部,建立世界的思潮异动和历史的选择这个坐标,考量把握当下的中国,从而考量把握当下的人性。当下中国经验格外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很容易盲人摸象,但对于写作者来说,只要建立此宏观坐标,就会胸有成竹,独立寒秋,从容行吟,高歌精进,抒写历史文化新篇章。
一个作家将遇到巨大的考验,这考验远胜于对文学技艺的追求,因为新媒体时代的流行病毒存在,大量文化信息风起云涌,面对这病毒,面对这信息,如何从一团乱麻的信息中看清中国问题和这个时代的本质,就成为一个作家的时代考验,写作方向的考验。要经受如此的考验,心灵深处要有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犹如习总书记所说,“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
我的写作如同作家王十月的写作,是面向现实的,但又是力图更清晰地看透这个时代表象背后的真实,这是写作的动力所在。当然,我的写作与王十月的写作不可同日而语,他是我写作的榜样,心中学习的文学星辰。“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无不借由社会问题的入口切入人的问题的本质。”从面到点,社会问题是一个面,是写作的入口,从此切入人的问题的本质,这时写作的旨归,我逐渐明晰。“而托翁所说的感动,自然不是肤浅廉价的感动,而是让人从灵魂深处得到洗涤的震撼。”由此可知,散文作品中的“感动”一词,在五彩缤纷的作品中,呈现五彩缤纷的形态,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的廉价,有的名贵,有的如风瞬间掠过,不留痕迹,有的让人从灵魂深处得到洗涤的震撼,一生难忘。尽管在散文的世界中有如此的迷人的表象,但我的写作追求的维度却是,让读者从灵魂深处得到洗涤的震撼。
作者简介:马永欢,男,供职永平职中,教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东方散文》《回族文学》等多家刊物微刊专栏签约作家,《永平回族》主编。作品在《散文百家》《北极光》等报刊上发表,出版9部著作。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并荣获大理州2013年度公开出版图书奖等多项奖项。参加第八届全国回族作家、学者笔会,《踏雪寻梅》首发式在《东方散文》遵义笔会举行,奔流文学院第七期作家研修班学员。文学成就载入《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永平记忆》等5部著作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上一篇] 【海蓝蓝寻根之旅系列散文】心如莲花情似云(中)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