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是春节前县城的最后一个集,也是县城最大的年货大集,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到县城去办事,正好赶个集,再买点儿年货。
南水北调工程好像为县城向西延伸划上了界限,过了南水北调大桥,就进了内丘县城。一进入胜利路,就闻到了年的味道。街道两边和街道中间陆续出现了卖年货的摊点。越往东,越靠近县城的中心,各种摊点越多,人也越多。快到胜利路与中兴大街交叉路口的时候,商贩的摊点就连到了一起,路两边、路中间都是商贩,交通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叫卖声不绝于耳,电喇叭中响着长短高低各异的吆喝声,其中夹杂着一个稚嫩的童声,特别引人注意。“便宜啦便宜啦香蕉便宜啦桔子便宜啦苹果便宜啦柚子便宜啦……”,中间一点儿停顿的时间都没有,感觉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拥挤的人群中,一位年轻的父亲把孩子扛在肩头,孩子手里拽着一个漂亮的大气球。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不远处的大红灯笼上。
卖春联、红灯笼和各种新年挂饰的摊位集中在十字路口,位置冲要,也最为显眼,很远就能看到红艳艳的一片,格外醒目。各个摊点都围了很多人,大家在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春联、灯笼和挂饰。众多印刷精美的春联中有几幅手写春联,好像还能闻到墨香,笔法自然,坚实有力,字字传神,透着对新年浓浓的祝福。卖对联的老板满脸自豪:“这是内丘的书法家写的,书法协会副主席!”
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哥一手提一个大红灯笼,还夹着一截电线,乐呵呵地走去。大哥的家应该离得不远,大概家里喜庆的春联已经贴上了,就差这么一对大红灯笼了吧。
各式各样象征着喜庆、吉祥的新年挂饰,不光招来了顾客,还引来了摄影迷,他们把喜庆和吉祥留在手机、相机里,留在记忆里。
卖香蜡的摊位是另一道风景线。香的颜色不同,长短粗细不同,包装的颜色也不同,看上去花花绿绿。上前细前,香分为好多种,平安香,发财香,富贵香,鸿运香……喜庆的红烛上金色的吉祥词语特别招人喜欢,“平安富贵”、“招财进宝”、“吉祥如意”、“金玉满堂”……每一句都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据介绍,那对特大的蜡烛能亮整整一个夜晚,这是为除夕夜不能熄灯的习俗专门设计出来的。还有独特的内丘神码,线条简单,色彩明丽,有天地码、灶爷码、财神码,还有水神、火神、车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内丘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一个做糖画的摊位把我吸引了过去。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糖画,做糖画的原料是白砂糖和冰糖,用具全是铜制品,铜锅、铜勺、铜刀。做糖画的是一位年轻人,最多不过三十来岁,手法娴熟。他用铜勺舀起铜锅里化开的糖,看似很随意地倒在面前的工作台上。不多会儿,一只金灿灿的小兔子就出现我的眼前。他很麻利地用铜刀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从工作台上揭起,粘上了竹签,插到旁边的架子上。片刻功夫,像变戏法一样,又从铜勺里倒出一只报春的小燕子。架子上展示着各种造型的糖画,调皮的小猴子,会摇尾巴的小狗,展翅欲飞的蝴蝶,关公扛的大刀……全都是金黄色的,构图简单而传神,每一件都是做工精致的工艺品,吸引了好多小孩儿和十八九的姑娘。我上前和做糖画的师傅攀谈,得知他姓杨,离县城不远。杨师傅告诉我,用铜器做出来的糖画色泽亮丽,用铁器会使糖的颜色变黑。杨师傅说他的技术还不行,他师父做的才是真的好。杨师傅的糖画不光好看,味道还好。他从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龙身上掰下一块让我品尝,放在嘴里轻轻一咬就碎了,又脆又甜。
今天天气不错,花店的老板把各种鲜花、绿植也送到了大街上。一种顶上开红花,四周被绿叶簇拥着的花,叫“鸿运当头”;笔直的竹子叫“富贵竹”;中间螺旋型转了几圈又直起来的竹子,叫“转运竹”;盆栽的橘子树上结满黄澄澄的橘子,特别招人喜欢,叫“黄金满树”……
过了十字路口再往东,就是食品的天下。新鲜的蔬菜,分割停当的猪肉、牛羊肉,活蹦乱跳的鲤鱼,色泽诱人的熟食,各种各样的调料……就像不要钱一样,人们争抢着购买,怕买不到?还是有别的年货还没买齐?为了这个最隆重的节日,人们都舍得从兜里往外掏钱。
大街上,三位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女用自拍杆举着手机,对什么都那么感兴趣,一边拍摄一边讲解。问过之后得知,她们是幼儿园的美女老师组合,她们在向孩子们直播年货大集的盛况。真好啊,孩子们坐在幼儿园里,已经看到大街上的各种年货,在教室里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儿,受到充满中国味儿的传统节日的熏陶。
从年货大集浓浓的年味儿中,从人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上,映射出人们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的富足,映射出人们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
【作者介绍】赵志民,七零后,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在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明办组织的“新农村、新春联”征集活动中获优秀奖。作品散见于《河北农民报》《北方农村报》《牛城晚报》《内丘报》和京津冀文化网、作家网、中国作家网等。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上一篇] 念人:故乡的羊羔(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