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曲硐村街,我经常赶,买东西赶不买东西也赶,因为我是曲硐人,也因为曲硐街是最热闹的一个地方。人嘛,喜欢往热闹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特别是一个乡村作者,一个本土作者,在赶街中将获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而2018年的大年除夕的头天,我下决心赶曲硐村街,因为这是2017年最热闹的最后“一街”了,我要看热闹,看一个乡村市场的繁荣。
我骑着二轮摩托车从县城一个小区出发,穿越寒风,经过五六公里的金光大道,直接抵达我熟悉的曲硐农贸市场。我停放好摩托车,走出车海,拿着照相机,站立公路边,向下由近及远地看,看热闹的街市,拍摄盛世一景。
我之所以穿越春寒料峭而来,迎着充满希望的朝阳而来,缘于曲硐街是早街,而不是中午街抑或下午街。从时间上来说,这别样的乡村之街,不是近年来的市场管理部门的一种特别规定,而是曲硐村自古以来的一种“乡村民约”。我认为,这种“乡村民约”较好,符合本村的村情。曲硐村是一个较大的回族村,到目前有八千人左右,而且民居较为集中,是一个典型的回族聚居村,因此民族风情较为浓郁。每一天的早上,天还不亮,村中的清真寺叫拜楼的叫拜声响起,该礼拜的回民就按时礼拜。礼拜后便该做什么的就做什么,而回族又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又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于是,农贸市场便渐渐热闹起来,做生意的摆起摊来,买菜的便买起菜来,买后回家做早饭。所以大多数村民都不习惯吃早点,而是传承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生活习惯,饭后干活去。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曲硐村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前的乡村,而是与县城相连的一个乡村,已经成为县城的南大门,成为交通枢纽。博南古道从这里经过,茶马古道从这里经过,南方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320国道从这里经过,大理保山高速路从这里经过,正在修建的大理瑞丽铁路将从这里经过。雁过留痕,留下了无形的璀璨的商业文化,也留下了动人的传说。而如今,曲硐乡村的农贸市场依然涛声依旧,而且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我站立的路边是320国道,是我最熟悉的公路,因为此路留下了我无数的足迹,而且此路底层的铺路石,有我劳动的见证。我小时候敲过碎石,卖给道班部门作为铺路石。此人生足迹,我写了两篇散文作为记载:一篇是《向石头致敬》发表在《佤山》文艺季刊2007年第1期上,以及发表在《博南山》创刊号2007年第1期上,《云南教工》2007年第2期上;另外一篇是《铺路石》,发表在《云南交通报》2007年7月13日。如今翻阅,感慨万千,如今触摸,感叹岁月峥嵘。
我面向的农贸市场,是曲硐乡村的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在改革开放前这里却是村民的肥田沃地,也是我小时候放鹅或拿泥鳅或捡谷穗交给学校的乐园。捡谷穗交给学校,是勤工俭学。我的乐园,在《春天的故事》歌曲中,渐渐变为经济开发区的农贸市场。
我下了石阶,便走入熙熙攘攘的街市,首先进入地摊街市。农民卖菜,蹲着卖,而这些卖菜的,主要是曲硐村外村的农民,甚至是山区的农民。路两边摆放着许许多多的菜,目不暇接,但每一个人都在寻觅自己需要的菜,寻觅过大年饭桌上的菜。我看见一堆青菜,水灵灵的,翠绿若眼,我特别喜爱,于是便问:“多少钱一斤(市斤)?”她回答:“两块。”我蹲下捡菜准备买上两三斤。我的一个曲硐老乡见我买也来买,于是,我与他有了一个话题:说青菜。我说:“这青菜好。”她说:“当然了,这是山地青菜,是真正的绿色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吃着放心。”我说:“今天大家都在买过年菜,你不去买肉而是来买青菜,搞错了吧?”她说:“我家的肉已经买好,现在要买上几斤青菜,清水煮青菜味道不错,而且有减肥之功效。”我一听,仿佛恍然大悟,说:“是的,现在的人都吃胖了,不吃青菜不行啊,要刮刮,刮刮油肚,减减肥。”我想,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人的物质生活富裕到什么程度?少吃肉食,多吃青菜。青菜啊青菜,在物质生活富裕前的过年饭桌上,青菜是上不了席面的,而如今,家家户户的物质生活富裕了,青菜便走入人们喜悦的视野,并且很有体面地上了桌面。我高兴地想象着,卖青菜的农妇也高兴地说:“今天早上,我已经卖了两三百斤青菜。”我倾听,我感概万千,今年的大年就是与往年不一样。我买了青菜,走了两步,便看见地摊上的瓜。被切的瓜,略显黄色,冒着油,好几个买菜的妇女都不约而同的说:“瓜油!这瓜绝对好吃,甜蜜蜜的。”我情不自禁地想,我们的时代变了,你看,瓜都淌油了,不是奇迹吗?我问:“多少钱一斤?”她说:“两块。”我说:“称上两斤。”
我回望朝阳普照的地摊菜市,回望各民族的菜农,深切体会,这曲硐乡村的农贸市场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市场。从而让我想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中华文化传承》一文中所说:“凡是一个极度封闭的文化,最后的结果是必死无疑。”这文字让我想到我们的回族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包容性的,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我们回族文化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它在吸收别的文化的同时,又保存自身文化的特质,往往这种文化和文明会永远延伸下去。”我眼前的民族盛世景象,就是一种最温暖的诠释。
我在人群中穿梭,在市场中心“东张西望”,领略市场的欣欣向荣。这有房的市场中心,长期以来已经形成条块状经营模式,比如酸辣和糕点,比如牛肉、羊肉和鸡鹅鸭肉,等等。这市场中心的经营者主要是曲硐回民,因而彰显了曲硐回族乡村的文化特质,彰显了一个世居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我的目光聚焦肉市场,大家喜笑颜开地你挤我我挤你的买肉,这说明了什么?国强民富,安定团结,市场活跃,生活美好,新年快乐。
作者简介:马永欢,男,回族,永平职中教师,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平回族》主编,永平回族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大理州回族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作品在《北极光》《散文百家》《文苑·西部散文》《回族文学》《辽河》等报刊发表,出版10部散文选集。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大理州2013年、2014年、2015度公开出版图书奖,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文学成就入选《中国回族文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