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个远行的季节,上个周末,我开车去了一趟济南,游览了素有”“泉城明珠”之称的大明湖,被大明湖特有的美丽,休闲和文雅的气质彻底征服,徜徉其间,留恋往返。
也许是因为一湖春水的原因吧,大明湖的春天来的分外早,分外有味。沿着小东湖的岸边逶迤折行,穿柳过桥,不一会就来到了大明湖,一下子走进了百花烂漫的春天。临水而居,花当然开的早,金黄的迎春和连翘这里一簇,那里一丛,金黄灿烂地依偎在假山旁,古亭前。高大的玉兰花白就白得圣洁,紫就紫得高贵,硕大的花瓣在风中微微抖颤,风情万种。几株杏树的枝干粗大遒劲,彰显着岁月沧桑,满树杏花粉白素雅,如乡野村姑清丽脱俗。更惹人爱的是樱花林,远望似一片云霞,红艳艳的,坐在树下的长凳上,心就飘飘然起来。除了花,水也是说不尽的美景。站在曾堤的小桥上看水,远望烟波浩渺,浩浩荡荡,一艘画船慢慢驶来,又有一声婉转的琴音传入耳,让人陶醉。近看水面,几只灰色的野鸭在残荷间嬉戏,再加上岸边嫩绿的柳枝柔软低垂,巍峨的超然楼倒影水中,这意境颇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古韵了。
来到大明湖,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之中,时光悄悄然慢了下来,心情悠悠然轻了,空了,忘记烦恼,只注满快乐。大明湖畔有很多趣味盎然的铜像,引得游人兴味盎然的围观。一对母子,孩子正贪玩,而母亲喊他回家,孩子执拗地要掰开母亲的手,那股调皮让人莞尔一笑。还有下棋的铜像,一盘棋,两个老人,一个端茶啜饮,志得意满,另一个以手托腮,苦思冥想,我索性坐在另一个空凳子上,来一个古今大战,秀一把沉思状。除了雕像,大明湖边的居民也颇懂得生活张弛有道,上班就好好工作,周末就放松身心。体育器材处是个热闹的场地,有人在玩单杠,有人在打球,还有几个人满头大汗地踢毽子。长廊里丝竹悠扬,锣鼓声声,一个大妈正在登台亮相。还有那树林边的石凳,阳光洒在一对老年人的背影上,很是温暖。
大明湖和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是文人的红颜知己,红袖添香,她绝不是低俗的,而是高雅的,浸透了文人的儒雅气度。我怀着一个小小文人低到尘埃里的姿态,来到大明湖朝圣。站在明湖居前,对岸那一个雕梁画栋的剧场,就是当年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的老残听书的场地,我随着人流跟着老残来到明湖居,看到了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白妞,那一双如秋水寒星的明眸,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就唱出来一个花坞春晓。水边深巷,秋柳人家,“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王渔洋和一群文人墨客在吟诗谈词,抑扬顿挫。另一边,老舍纪念馆的几杆翠竹在风中轻摇,夜晚灯光下,老舍先生正在奋笔疾书,“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如同养在深闺的女子,面容俊秀,饱读诗书,心灵柔美安恬,她坐在历下亭里,用莺歌燕语给我讲述沉淀在泥土青烟的故事,不时掀起我心中的阵阵柔情。春光旖旎中,我怎么舍得离开她的身边?(1200字)
作者简介
王新芳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苑》《博爱》《新青年》等杂志签约作家,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辽宁青年》《知识窗》《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大公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00余篇,计60余万字。
[上一篇] 游七步沟——王浩的作品
[上一篇] 树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