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书海拾贝
书海拾贝
——读蔡崇达《皮囊》
作者:马永欢

       读作家蔡崇达的《皮囊》一书,264页,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感觉此书像海,也感觉在海边拾贝,精彩纷呈,十分惬意。

1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我感悟:一是上辈人对下辈人说的深刻的话,下辈人一时难以理解,但在特殊的时空中,遇到每一件事,会触景生情,会想到上辈人所说的话,也深刻理解上辈人所说的话。这种现象就像上辈人在下辈人心田播下的精神之种,到时发芽了,开花结果了。我想,应该把这一道理应用于教师教书育人中。教书,教经典之书,把前人智者的智慧,一句话一句话灌输给讲台下的学生,教师便是这一智慧传递的中介。而这一中介,千差万别,百花齐放,素质参差不齐,结果传递的效果就不一样。尽管不一样,书中的智慧,迟早将在学生的心田发芽,开花结果。到那时,学生会兴奋地说,老师说了……当你这个老师听到这样感悟人生的话,将会老泪纵横,激动不已,教书一辈子,没有白教,学生还是感悟了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二是明白了一个人生之道:“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既然明白,也就懂得破解生命之重的秘诀:一个人,要让生命轻盈,就要努力清洗自己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

2

“一个女人生活的标准: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一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得以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世,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直到上天(对于回民来说,是真主)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招呼走。”

我喜欢以上文字,是因为平凡人都应该走完以上步骤:结婚,生子,攒钱养活孩子,攒钱给子女办婚事,帮着抚养孙子孙女,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传承民族的民风民俗,走向死亡。我正在走着“帮着抚养孙女”这一步,也深刻体会着这一步的生活。人啊,过到哪一步,就唱哪一步的歌吧,好唱难唱,都要唱。

3

“每一种,都有神灵可以和你分担、商量。母亲就此愿意相信有神灵了,发觉了世界上有我一个人承担不了的东西,才觉得有神灵真挺好的。”

我感悟,为什么不同民族的族人相信自己民族的宗教?因为自己发觉了世界上有自己承担不了的东西,因而,有神灵可以和你分担、商量,一一化解。这就形成了与神灵相处的方式,并且代代相传,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4

“但谁都知道,随着财富的沸腾,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各种欲求在涌动。财富解决了饥饿感和贫穷感,放松了人。以前,贫穷像一个设置在内心的安全阀门,让每个人都对隐藏在其中的各种欲望不闻不问,然而现在,每个人就要直接面对自己了。”

“那段时间,似乎男女老少都躁动不安,又愁眉紧锁,老有男人和女人各自聚集在角落,喟叹,以前穷的时候怎么没那么多烦扰。听完,彼此相对点点头,却一副各有心思的样子。”

我阅读,我感慨:财富,只能解决饥饿感和贫穷感,而不能解决其他欲望,更不能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形象。为什么自己有了财富就生发各种欲望?因为财富是生长欲望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大家都走上了物质富裕路,唱起物质富裕歌,一路凯歌。因而相伴而生的是各种欲望的丛生与崛起,为所欲为,乱象丛生,躁动不安,又愁眉紧锁。这就是一种物质富裕之上的欲望图景。我面对物质富裕,欲望图景,深深感觉:一种美好的精神素养,只能依靠美好的精神来滋养,渐渐地,养成一种精神素养,养成一种积善成德的家风!反之,一种美好的精神素养,是不可能用物质养育的,物质只能解决一个人的皮囊问题。那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又是什么?物质是精神生长的基础,比如一个作家,要买文学之书,要读文学之书,要进行文学创作,要出版自己的文学作品,那是需要钱的,那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但物质不能代替精神,精神问题只能依靠精神解决,问题导向是不能忽略的,在一个单位大家都喜欢唱赞歌,这种积习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结束了。不过,这只是我的一种美好心愿。

5

“从那之后,我不会疯狂地往海边跑,然而也没惧怕海,我知道自己和它最好的相处方式是什么。那就是坐在海边,享受着海风亲昵的抚摸,享受着包裹住我的庞大的湛蓝——那种你似乎一个人但又不孤独的安宁。再长大一点,我还喜欢骑着摩托车,沿着海岸线一直兜风。”“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以上文字给予我的启示:到海边,要找到与海相处的方式。到其它地方,要找到与其它地方相处的方式。同样,与人相处,要找到相处的方式。方式,宛若方法论,在心中扎根,将会在待人接物处事上芬芳。有智慧的人,就掌握了这一利器。作家,就是用审美的笔触,深情表达这一利器的美。

6

“现在国外的建筑师常用一个词来讽刺中国,千城一面,无论哪个城市,都只能从国外的标准去解释当时为什么这么建,而不能说出这个建筑这条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的。中国的许多城市就这么仓促地被一个标准给阉割了。”

我阅读,恍然大悟:建筑,不能千城一面,而应该呈现建筑风格多元化;以往,我看建筑只是看建筑本身,如今梦醒时分,不仅看建筑本身,一个建筑,一条街,等等,也要看建筑与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的。如果在我的家乡曲硐回族村看建筑,要把建筑与回族文化相连,看曲硐建筑与曲硐回族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这是一个建筑史上的重大主题:民族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7

“奇妙的因缘。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朔造了我们的生活。”

我阅读,我感悟: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是一种奇妙的因缘,既偶然又必然。从自己的生活为主体来说,与他人发生关系,建立关系,意味着,他人参与自己的生活,从而改变了甚至朔造了自己的生活。生活,如同一尊雕塑,不仅是自己雕塑,而且他人也参与雕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雕塑。从生命的长河来说,生命的个体从入世到离开入世,他人都在参与,参与生命共同体的雕塑。所以,应该具有生命共同体意识,应该树立感恩他人意识!

8

“从那时候开始,写这本书,就不仅仅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了,而是必须做的事情了——我在那时候才恍然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这样的认识下,写作注定是艰难的。在正式从事媒体工作之前,我是个文学青年,之所以做媒体,最初的原因是为了养活自己,同时暗自怀抱着的目标是:以现实的复杂锻炼自我的笔力,然后回归文学。在做媒体的这十一年,我写了二百六七十万字的报道,这让我明白,媒体写作另外有复杂广阔的空间,也让我自以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笔力,可以面对自我,面对我在乎的一切人。”

“然而当我真正动笔时,才发觉,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而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或许这才是写作真正的感觉。”“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地解剖过自我一次,他书写起其他每个肉体,才会足够的尊敬和理解。”

我摘录以上文字,缘于我感动,缘于我要以此为一面镜子,观照自己的写作灵魂,提升写作的思想与境界。只有写作,才会体会到写作之意义,写作之道。写作不仅是一种技能,是一种表达,而更是,让自己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表达,等等。写作之前,先要养活自己,然后,以现实的复杂锻炼自我的笔力,然后回归文学。这是切入,又是文学写作的终极。切入点是现实的复杂,单位、家庭、文坛、社团、社会,等等。经历了现实的复杂,才能真正回归文学,走向纯粹的文学殿堂,写出远离名利的文学作品。

真正的作家,应该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感觉生命灵魂的痛楚。有了痛楚,才会明白,才会拥有写作真正的感觉,也才会尊敬和理解写作对象。

 

作者简介:马永欢,回族,1963年生于曲硐,1987年毕业于云南省教育学院政教系。中学政治语文教师,作家,编辑。2005年开始文学创作,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河南草庐创作学院签约作家,《永平回族》杂志主编,《当代精英文学》散文副总编,《长沙头条》散文主编。作品在《散文百家》《北极光》等报刊上发表,出版10部著作。荣获大理州2013年度公开出版图书奖等多项奖项。参加第八届全国回族作家、学者笔会,奔流文学院第七届作家研修班学员,参加中国回族学会举办的新时代回族学学者论坛,参加云南省回族学会楚雄吕合回族文化研讨会。“作家马永欢文学作品研讨会”在全国散文作家大理笔会上举办。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冬暖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