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历史文化 > 山水田园诗的文化意趣
山水田园诗的文化意趣
作者:任伟韬

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重视的是人道,对天道自然的探求,也总是要落实到“人道”。重“人”就是从人的情志来论诗,重“道”就是由诗而见世道。因此,传统诗歌是文士阶层言志抒情的工具,是他们烂漫生活的诗意表达。其山水田园诗一派秉承“善作诗者,必始于知诗;善知诗者,必起于知人”的治诗理念,用诗演绎着山水田园间“言、象、情、志、理”的生命意趣。

壹、自然清音

魏晋之前的秦月汉关,虽有《诗经》、《楚辞》的山川白描,然仅止于作比兴媒介,未达到真正状物。魏晋六朝,干戈纷扰、军政紊乱、经衰玄盛、生命觉醒。人如草芥、朝不保夕的文士布衣,认清政权如走马灯、财禄似哭丧衣的现实,为全身远祸、匿迹林泉,山水田园的自然清音萌发于时,回味于后世逾千年。

《诗经》有着丰盛的思想晚餐,《七月》描绘了夏秋农忙的广角景象,《周南》写出了村妇采集车前草的快乐图景。后世所敬仰的世外桃源在《诗经》中成为家常,因而陶潜发微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那时起到扭转诗风作用的不是陶渊明而是谢灵运,而为士人们的自然清唱树立典范的却又是陶渊明。谢公寄心山水可谓用情至深、堪比纳兰,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堤”可以为镜,其诗意源于玄学,却青出于蓝,摆脱玄学的文面逻辑、于山林处找寻机理。他在自家园中发出“庐园当栖岩”的想象,后来又在“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中去体味,《诗品》说他是“寓目则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目视耳闻全是自然、心思脑想尽无杂念,“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猿鸣诚知曙”,仰天俯地皆是“涧栈、川渚、苹萍、谷浦”的居处,言诗抒情尽显山水的旷达、田园的通透、“虑淡物自轻”的文化自信。

贰、诗画互影

唐朝是诗歌鼎盛的时期,又兼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格局,文士生逢有道之世,按说是不当隐的。如果说魏晋士人离仕入隐源于时局,那么唐人的仕隐更在于诗隐闲情、待时而仕。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会隐居山林的;王维笃信野无遗贤,身居高位且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远超过陶渊明《归园田居》只为“出樊笼”的“隐”;孟浩然则待仕而隐,大半生在“隐”,却处处照当时取士的要求练词习翰,无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维的“朝隐”,把“大隐隐于市”发挥至极。他于开元九年(721年)应举及第,官封太乐臣,半年后被贬济州,七年后,弃官隐居淇上,过着“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的田园生活。但他并未陶醉于适意自在的田园之中,“济人而后拂衣去,肯做徒尔一男儿”,也要待时而出。正因有此胸襟,而将田园的画卷尽收腹中。“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他已将自身情志消融于水渠之中;“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将生命的空、静融化于大化流行。维写景摹状,常诗画互影,后人论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短短几笔墨,就把深秋的山泉的位置关系和情景状态勾勒出来,把浸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和浣纱女的嬉闹灵动结合在在莲叶中穿行的渔舟上,给人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快意和留恋自然风景的美感。

叁、寒逸雅趣

如绘画,诗歌也是深藏曲隐的“寒”与“逸”的具化,山水田园诗尤甚。这二谛,正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风骨和精髓。岁寒三友“梅、竹、菊”集中代表“寒”的三种物象。以“梅”而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出“梅”的“孤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画出“梅”的“高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出“梅”的“香寒”。取材驿站、峻岭、墙角的诗象,却写出《咏梅》的多重意境。凡古淡幽冷,必生寒境,必抒高洁野渡。文士诗“寒”,多始于雪,《红楼梦》写雪的诗就很多,王维以寒入诗、以诗入画,谓为一时美谈。“雪景寒林图”有诗“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雪压江村阵作寒,园林俱是玉英攒。急须沽酒浇清冻,亦有疏梅唤客看”,道出寒日江村留客豪饮的情怀。

江醉墨香,“寒”、“逸”共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真义上将寒逸一体。的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尚需“江山如此多娇”的绕指柔;“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燕赵壮士怎甘心形单影只、独处江湖。“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次第,怎一个‘暖’字了得”,由冬至春,寒气愈了逸心愈近,才有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闲情逸致。“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从秋到冬,寒气愈甚逸心愈远,实现了“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情景交融。

幽寒与孤独蒂萼相生,以幽寒表现山水诗的孤傲,最为传神,“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寒山栖真性,冷云藏孤情”、“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便是此景。闲逸与雅趣藕丝相连,以闲逸表达田园诗的雅趣,最为合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便是此情。幽寒与闲逸达到意趣相通的“寒逸”境界,则须去污净欲,必归心悟,统一于“禅”,正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言:“嗜欲深重者机浅,是非交争着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智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即“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下一篇] 卧牛城觅踪

[上一篇] 元氏县小孔村明代重修玉皇庙庙桌碑记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