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这部小说是在1827年末作者根据《法院公告》安托万·贝尔泰真实案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正是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司汤达保留了贝尔泰与两个女人的爱情关系的基本线索,故事改在1825年佛朗什--孔泰省的维里耶尔小城。在德·雷纳尔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德·雷纳产生暧昧关系,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入贝藏松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皮拉尔举荐,给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德·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有了私情。侯爵给了他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德·雷纳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三天后,德·雷纳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红与黑》不单纯是一部爱情小说,从头到尾是一部最强烈、最现实的政治小说。司汤达从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两次描写于连的爱情。从这本书的主人公于连是我们无数人的缩影。在于连身上,我读懂得只有读书才是取得成功的捷径道理。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木匠索雷尔老爹的小儿子,长得外表羸弱,英俊帅气,不像他身材健壮有力气的两个哥哥那样可以帮父亲干活而整天挨打受气。即使这样他也依然坚持看书,对于连来说,书才是他真正的“良师益友”,他在书中获得心灵的宁谧,也从书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把一整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下。最后被市长德•雷纳尔先生看上,让他做三个孩子的拉丁文老师,而佣金是一年三百法郎,外加伙食,甚至供给衣着。对于这样的收入,是全家人拼尽一生也很难得到的。对于我们很多的普通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女孩子将来可以找个好丈夫,嫁个好家庭环境改变自己命运,而对绝大多数男孩子来说,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与其在抱怨上帝的不公,不如好好的读书。只有读书好了,才能改变我们的自身命运。在于连的内心深处孤独,骄傲,自卑又自尊,敏感,这些性格不过是附属标签,而他真正的身份是—野心家!从他十几岁开始,最崇拜的偶像是拿破仑。内心极具攻击性。书里这样写道:可谁又能想到,在于连这副如此苍白、温柔,好似少女的面容下,竟隐藏着坚韧不拔的决心呢?他宁愿去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出人头地。当一个人内心被求胜心、功利、权力的欲望填满时,其他的不过是过眼烟云。即便是爱情也有巨大的魔力,它能够摧毁一个人的理智,也能摧毁一个人的道德和信仰。于连是真的爱德·雷纳夫人吗?德·雷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于连充满各种心机,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以致于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完美,以致于令德·雷纳夫人一发不可收拾的陷入了让她极度厌烦又极度狂热的爱情。同时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卑鄙的行为在找借口:“……我应该在这个女人身上取得成功,尤其因为一旦我飞黄腾达,万一有人指责我当过家庭教师这个低贱的职业,我就可以透露出去,是爱情使我降格以求。”在德·雷纳夫人的内心是单纯善良的,起初对于连更多的是怜悯之情,然后发现他富有才华,跟与她认识的其他男人不一样,当在夜幕笼罩下的小花园的藤椅上,于连大胆的握她的手时,她内心害怕、惊恐、厌恶,于是挣脱了,但当骄傲的于连再次握她的手时,她完全沦陷了,幸福到彻夜难眠。于是,女为悦己者容,一个从来不打扮的女人开始精心的打扮自己,甚至还穿上了网眼长袜。正是因为德·雷纳尔市长与妻子德·雷纳之间并无爱情,在他的眼里只有金钱、贵族门第,妻子只是个附属品。德·雷纳夫人在于连身上发现了具有进取心、聪明能干,感情炽烈,一旦尝到爱情便投身其中,她爱上于连是对封建婚姻的反叛。可惜于连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其实爱情是狭隘的,任何人在爱情面前很难做到祝福对方和别人的幸福,这就是反映爱情的一方面,爱情可以让你大红大紫,也可以让你大黑大败。他的内心来对玛蒂尔德缺乏真正的爱情。可以说于连没有爱过其中的任何一个女人,在他心里一心一意想着怎样借助自己的情人往上爬。这就反映了社会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地位,即使俩人没有爱也要假装在爱对方来达到自己权势地位的顶峰。试想一下,如果他们真爱对方就不会相互利用,于连最后也不可能走上断头台。
读完《红与黑》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宗教在欧洲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不仅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同时后左右着世俗的权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欧洲贵族的奢华、虚伪、做作。书中让我们感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对人心理的描写,几乎细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以描写于连与玛蒂尔德之间的感情更为细腻。
玛蒂尔德与于连的爱情,我认为是建立在相互征服与被征服之间。于连的出发点是为了混迹上流社会达到自己金钱、权利和地位的欲望而在爱马蒂尔德。作者司汤达曾经解释过自己的创作意图:“作者敢于描绘巴黎妇女的性格,她之所以爱上别人,是自以为天天早上会失去他……”。玛蒂尔德是一个蔑视贵族婚姻观点的后门小姐对贵族生活的矫揉造作流露出深沉的厌倦。她个性鲜明,言语犀利,才智过人,像看笑话似的蔑视她那些在外人眼里十全十美的追求者。在她看来,高贵的出身让他们有了金钱、有了地位,却没了性格。她不食人间烟火,乐于拿自己的名誉去赌博。能提起她兴趣的任何一件事,几乎都会让其他贵族恐惧得发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夸夸其谈让她厌恶,而她最不能容忍的,是像她的表姐妹那样,嫁给一个拥有一切却思想平庸的人,去过那种“每一天都冷冰冰地相似于过去的一天”的生活。骄傲和思想,在于连的身上同他的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让他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但在这位贵族小姐身上却形成一种高贵的美。她所拥有的金钱、地位、美貌为她那特立独行的思想赋予了强大力量,去主宰周围的一切。但玛蒂尔德的内心亦是矛盾的,她被于连蔑视,却无法蔑视他。一方面,她厌恶贵族的乏味,崇拜于连的激情;另一方面,她骨子里的骄傲又不时令她对于委身于于连而感到羞愧。她时而拜倒在他的脚下,把他称作“主人”,时而又突然抛弃他,并以极度的轻蔑伤害他的自尊。在整个过程中,她不断地审视自己,理智和情感进行着殊死较量,热情和悔恨交替主宰她的心灵。这样的两人注定难以天长地久,他们的头脑都太过聪明,野心太过相似,尽管他们之间真真切切存在着狂热的爱情,然而当他们在一起,爱情失去了最单纯的甜蜜和柔情缱绻,而变得更像是一场斗争、一种责任。于连爱玛蒂尔德,因为她高贵迷人,征服她为他带来自尊心的满足;玛蒂尔德爱于连,因为他身份卑微而思想尖锐,爱上他是一场伟大的冒险。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是建立在思想而非心灵之上,始终充满征服与反征服的火药味。这场爱情最大的死穴,便是他们无法抛弃各自的思想去自然地相处。在玛蒂尔德有了身孕之后,于连迎来了人生的巅峰。借助侯爵的对女儿的宠爱,他几乎拥有了他想要的一切:金钱、名誉、地位...就在这时,一封来自初恋情人德·雷纳夫人的信却把他从人生的顶峰拉到谷底。他变得麻木不仁,对从前的英雄主义,他也终于彻底厌倦。也看明白了社会,认清楚了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直到我看见了生命的终点这样靠近我,我才知道了享受生活的艺术。” 玛蒂尔德的感情在于连入狱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书中所说:“这一天,玛蒂尔德既温柔又不做作,仿佛住在六层楼的一个穷姑娘,可是她得不到他更加直白的回答,以前她经常这样折磨他,如今他不知不觉回敬了她。”为了救于连,玛蒂尔德动用了自己一切资源想要救他出来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于连已厌倦了所有的世俗成功,而他对玛蒂尔德的爱情,是和他的野心紧紧捆绑在一起的。野心的丧失淡漠了他的爱情,他拒绝玛蒂尔德的一切帮助,静静等待死亡。最后一段时间里,德·雷纳夫人常来看他并毫无怨言地原谅了于连。她爱得那么单纯、那么无私,唤醒了于连心中最后的激情。这样的激情无关乎前程,无关乎利益,它质朴平常,却又刻骨铭心。于连被处死,玛蒂尔德亲手埋葬了他,这里寓意着玛蒂尔德不仅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尸体,同时也埋葬了她们俩人的爱情和未出世的孩子。于连死后的三天,德·雷纳夫人抱吻了自己的孩子,撒手人寰。
《红与黑》作者司汤达于1842年3月22日傍晚因中风倒在巴黎大街上,于次日凌晨孤独地死去,人们在他的手稿中,发现了那段著名的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是的,如司汤达所言,他这样“活过”,这样“写过”,也把最刻骨铭心的“爱过”,刻在了于连的墓碑上。
作者简历
张国强,70后、陕西商洛人。《中国传媒新闻网》采编、《台湾好报》记者、《时视网》编辑、《谛印中国文化艺术网》陕西通联站、《采风网》会员、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日报市场报网络版·创新中国》《人民日报市场报网络版·法治周刊》《经济日报·旅游中国报》《台湾好报》《北京青年报》《中国传媒新闻网》《中国法制西部网》《陕西法制网》《陕西电视报》《西安商报》《商洛日报》《三秦电视报商洛版》《采风网》《泾渭文艺》《谛印中国文化艺术网》《天水之网》《中视网》《书海》等杂志报刊、网站刊发转载!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