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阅读的痕迹
阅读的痕迹
——读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作者:马永欢

1

“世界上的事物,便是这样奇妙地平衡着。一种生物常会攀附在另一种生物身上才能生存。如同苔藓类、蔓藤类的植物附在老树的周身。它们不像菌类,只在死亡的树干上依存,它们是在活活地掠夺着、吸吮着老树的生命。”

这是平衡原理,不仅适用于宇宙,人类与自然,也适用于生物,人的个体。比如人的情感,就存在着一个平衡与不平衡的问题。快乐、愉快、高兴,表示情感平衡;不高兴,不愉快,不快乐,表示情感不平衡。情感不平衡,需要调节,需要调情,让内心的情感平衡。人生,从情感来说,就是一部情感之书,打开第一页就写着“情感”二字,翻阅到最后一页,依然写着“情感”二字,只不过,这“情感”二字的运动是隐形的,仿佛一双隐形的翅膀。有了隐形的翅膀,一个人就能够自由飞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周围的人,仿佛不需要抑或不懂情感平衡的重要性,比如我高兴了,笑容如花,有的人看见了,感到莫名其妙,不可理解,因此打击一番,让我的情感平衡变为不平衡,高兴变为不高兴。当我表现不高兴时,愁眉不展,苦不堪言时,有的人看见了,便猜测,便议论,甚至想象无边,幸灾乐祸。我想,这样的人,一点不懂情感之内涵,更不懂情感的平衡的重要性。

2

“难道她的精神,已经随着肉体变得老朽?让一个人的情感保持经久不变的吸引力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物质上、形式上的美?但再美的肉体也会老化、起皱。他不明白为什么好些女人,偏偏把全副精力,放在监视自己的丈夫和防范别的女人这种完全不可挽回的后果上,而不注重于保持自己的进取精神,永远把一个崭新的、可爱的、美好的、因而也是富有魅力的精神世界展现在丈夫的眼前?”

我欣赏作者的这一表达:一是精神成长与肉体变化的关系。有的人注重精神成长,注重一生一世,比如著名作家杨绛、钱钟书,巴金,季羡林,王蒙,等等。而有的人又注重肉体的变化,比如皱纹满脸,赘肉多多,脂粉多多,抑或苗条,小鲜肉,小美女,等等。这两类人,在潜意识中注重的是不一样,注重精神就往往忽视肉体;如果注重肉体,就往往忽视精神。二者仿佛成为反比例的关系,比如著名作家杨绛虽然已经老了,但她的精神不老,正在成长,因为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作。而有的小鲜肉,总是关注自己的鲜肉,而不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成长,不勤奋学习;二是有的女人,总是把精力放在监视自己的丈夫和防范别的女人上?让我无可奈何,不可理喻,正如作者所说:“为什么好些女人,偏偏把全副精力,放在监视自己的丈夫和防范别的女人这种完全不可挽回的后果上,而不注重于保持自己的进取精神,永远把一个崭新的、可爱的、美好的、因而也是富有魅力的精神世界展现在丈夫的眼前?”一个女人,应该理性的知晓,应该在精神上强大,不应该在平庸上转来转去,越陷越深,导致自己的丈夫愤恨与逃离,不得不去寻觅情感的和谐,精神的慰藉。一个女人抑或一个男人,该放下的要放下,该抓牢的要抓牢。

3

“爱情,绝不是少男少女才享有的专利权。即使在多年的老夫老妻之间,也应该注意保持着初婚时那种诗意和美丽。对待它,应该像对待花朵一样,经常浇水、施肥、松土、去虫……

绝不能像对待买回家的扫帚一样,往厨房的门后一扔,就万无一失了。”

我感触深深,对于老夫老妻之间的爱情来说,仿佛天方夜谭,空中楼阁,南柯一梦,因为爱情,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年累月,时过境迁,丧失殆尽,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抑或,即使有,也只是一种人间的稀缺,因为爱情的产生,需要双方内心具有纯情,而且在认知上具有相等性。爱情与物质没有关系,所以说,它是纯情的,仿佛是少男少女的专利。如果从婚外情来说,而且这种独特的情感如果与婚姻无关,那么,这种情感就具有爱情性。然而这种爱情的存在,只能若隐若现,躲躲藏藏,因为这种爱情的主体是婚外的男女,具有家庭的男女。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思量下去,这种爱情,还具有危险性,甚至将献出宝贵的生命。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没有被世人理解,还会被世人嘲讽一番,乱骂一番。但其中的情感密码将成为永恒的迷,让写作的人无法探究。

4

“那些旧观念,根深蒂固地渗透在许多人的意识里,并且被视为天条而不可犯。这些旧观念有时真像一张罗网,把所有的人紧紧地罩住、困住。”

旧观念,之所以成为一种贬义词,就是因为它具有以上作者所说的特性。具有这样特性的老年人特别多,一说起新时代的某人某事,抑或某种社会现象,就在内心积淀的旧观念世界中寻找解读的依据,令人啼笑皆非,甚或无奈与无语。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旧观念的力量太大,新观念没有存活的空间。

5

“她在笑自己:一个以丈夫为中心的傻女人。一样的饭菜,但有他在,仿佛连味道都不一样了。一样的房间,但有他在,仿佛连温度都升高了几度。”

这样的叙述策略,让我深受启迪:内心的情感变化,似乎影响着周身的客观环境,“一样的饭菜,但有他在,仿佛连味道都不一样了。”“一样的房间,但有他在,仿佛连温度都升高了几度。”抑或,用周身的环境,诠释故事主人的心情。

6

“对实践是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不懂。听说有个单位搞政治测验,什么是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百分之三十的人回答是实践,百分之七十的人回答是权力。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难怪有人紧紧抓住权力不放。改革之所以困难,相当大的原因是在这里。”

我仿佛猛然清醒,因为我上高中政治课,上哲学“实践”课,已经多年,耳濡目染,牢固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念,宛若磐石,不会动摇。但现在阅读上文后怎么会突然动摇了呢?因为我回顾我工作三十三年经历的人与事,有些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而是体现权力思想,即权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又回忆多年的政治课教学,又想想实实在在的现实,得出一个结论:课堂实践课教学,只是为了应考,让学生一定要背诵记住实践的概念特点等。如果要理解,结合现实事例的理解,只好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自己理解吧。

7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一文里说过:总之,简单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就是维持工人生存和延续工人后代的费用。这种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的费用的价格就是工资。这样决定的工资就叫做最低工资。”

这段文字,令人信服,因为我回忆了我工作三十三年所领取的工资,一是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二是维持家庭基本需要,以及延续后代的费用。如果家里要办大事,需要更多的钱,只有贷款。

8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大地复苏的气息,让人想到,树枝上,芽苞正在拱出表皮;青草正在冒出地面;小虫子从冬眠的洞穴里伸出自己的触须……很快就会有雷声和雨点。”

这种描写,对写作的读者给予启发意义,注意细节,展示细节;这种景象,让人想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9

“你应该努力地把自己从愚昧里解脱出来。要是你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一点,现实生活就不显得那么咄咄逼人了。的确,叶知秋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壁,便逃到精神世界里喘息。”

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表达。阅读后,令人回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置身精神生活之外,应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10

“那小屋里有他许多的朋友:音乐、书籍。他的琴弹得不好,他并不想当演奏家,只是琴键上响起和声的时候,他便觉得包裹在心上的那层硬壳溶化了。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里说过这样的话:音乐,你曾抚慰我的痛苦的灵魂,你曾使我的心恢复宁静……”准确极了。作家,那是无所不知的人。莫征奇怪,为什么书里的人物、书里的生活他是那样地熟悉,而在现实生活里,人和人之间却是那样陌生。

拟人化的写作令人开心:“那小屋里有他许多的朋友:音乐、书籍。”;琴弹的力量,不可估量,使包裹在心上的那层硬壳溶化;音乐,让人喜欢,因为它有内在的作用,抚慰痛苦的灵魂,使心灵恢复宁静;作家,不说无所不知,但也应该知之甚多,而不是井底之蛙,知之甚少。

11

“她走了。似乎把屋子里的温暖也带走了。”这样的表述,令人回味无穷,我体验了不少,但不会表达。

“他多么爱冉阿让那颗虽然满是伤痕,却依然仁爱而博大的心啊,最后他甚至爱上了警官沙威。也或许他在冉阿让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看一个人的人性光辉,就要看这个人的两面:心,虽然满是伤痕,却依然仁爱而博大。如果一个人,心已有伤痕,但依然冰冷,并且用冰冷的眼光看世人,即使偶然一笑,也抹不去冰冷的人性。进行了这两类人性的比较,我跟喜欢温暖的人性光辉,宛若阳光,灿烂无比。在他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知己。影动心动,令人兴奋。所以,这种知己的影子,具有神秘性,令人神往,令人追寻,心目中的影子在哪里?“冉阿让毕竟是小说里的人物,文学和现实生活是截然分开的。他过去的经历,足以使任何一个在传统观念里长大的姑娘害怕和戒备。”文学和现实生活是不同的,是截然分开的,现实生活具有物质性,而文学具有精神性。文学是一种梦想,而现实生活却是梦想的基石与源泉。在传统观念里长大的姑娘,让我想到,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一定观念中长大的,因而具有观念性。所以我们分析一个人,欣赏一个人,要知晓其成长的观念,是传统观念,还是现代观念,是民族观念,还是非民族观念,等等。行为受观念的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用这一理念,静心解读同事的熟悉的陌生化现象。

12

“莫征的眼睛立即像蒙上了一层雾。隔着雾,郑圆圆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更加柔和了。莫征觉得自己正在溶化,一种使心脏稍稍感到痛楚的溶化,像他每每溶化在音乐里一样。”

在这里,我进一步解读了一种溶化的生动表达。这种表达,让人沉思,也让人快乐,也让人有了在写作上的启示。

13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有自然属性,而社会属性,只是一张白纸,不是生来具有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我们要注意改造影响人们思想的社会环境。比如,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导致了人的各种动机和行为。这些动机,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可以导致正确的行为,也可以导致不正确的行为。但是,人的需要和动机,是可以往正确的方向引导的,使之产生积极的效果。这种引导,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部分。我们要关怀人,信任人,尊重人,这是我们做人的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这段文字,对我深受启发:人刚生下来之时,只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只是一张白纸,人生下来后,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要关注影响人的思想的社会环境,好与不好,因为它影响着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需要决定动机和行为,然而,人的需要和动机,是可以向正确的方向引导的,使之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一普遍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14

“领导人物的素养中有一条: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沮丧,不失理性。”给我的启迪: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当领导,衡量的尺度之一是,在任何情况下,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激动,不张扬,不呐喊,不疯狂,不做情绪化的人。所以说,从情绪来说,作家诗人与领导是不一样的,是两类人,路是不交叉的,是水火不容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当了作家诗人,就不要痴迷当领导;一个人,如果当了领导,就不要幻想当作家诗人。这就像文化人与政治人物,是身居两重天的,“文化人也来干预政治,他们懂得个鸟!”如果再干预,就来一次“文化革命”。历史证明,文化人就干文化的事,不要干预政治。同理,作家诗人就干写文章写诗的事,不要干预政治,否则,大祸临头,在单位上,职称评不上去是小事,如果评上去是运气。

15

“上次他来的时候,何婷好像无意之中问了一句:你们那山沟沟里出木耳吧?何婷最近对木耳极为关心,听说它具有减缓血小板凝结趋势的作用,因而可以减缓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抑制心脏病的发作,还可以延年益寿。”

我联想,平时我还是喜欢吃木耳的,因而到了老街街天我便到街上买,抑或到天天乐超市买。吃法多样,比如凉拌,炒肉吃,煮鸡肉吃,煮白豆腐吃。但不知道它的食物医疗价值,如今一读上文,我知晓,便记之。

16

“像汪方亮这种经历过许多事情的人,什么冲动、激动、感动类的情绪,已经像快要采尽的矿源。”

我喜欢这一句话,这一比喻,因为我就如此,深感,经历过许多事情,经历过冲动、激动、感动,所以渐渐地,不再冲动、激动、感动,像采尽的矿源,无法再采。

17

“唉,人要是有所求,就得有所失。算来算去,还是收入大于支出,不然这个买卖还能干吗?”

这仿佛就是一个千古之谜的答案,对于我来说。有了这答案,我眼前浮现许多送礼与权力的关系之现象,然而,这现象只是一种哥德巴赫猜想。我没有尝试过,所以在单位上没有什么荣誉证书,也不知道荣誉证书的真正内涵。

18

“人干吗要恋爱呢?真是复杂透了。那些眼泪啊,情书啊,约会啊,像林黛玉和贾宝玉那种爱情的试探啊,山盟海誓啊……要牵扯多少精力,耗费多少时间?唵?恋爱是小说里的事。他和夏竹均就没恋过爱,不也生活了几十年吗。到了时候,一个男人有个女人,或一个女人有个男人就算了。”

我喜欢这有趣的文字,有趣中让人思量,恋爱,仿佛只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即使自己谈过恋爱,也不敢谈及自己的恋爱,把自己的恋爱隐蔽起来,作为自己内心的隐私,包裹起来。抑或自己没有恋爱过,还感到无比光荣,这是不正常的心里表现。我认为,该恋爱的时候要恋爱,这是人性的光辉,也是人的精神的需要,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没有恋爱过,是一种遗憾。一个男人虽然有了一个女人,或一个女人有了一个男人,但在恋爱层面上是一片空白,是缺席的,是不完美的。

19

“美丽的蝴蝶,正是那丑陋的毛虫变的,经过痛苦的蜕化。但即使经过痛苦的蜕化,也不一定每一条毛毛虫都会变成蝴蝶,也许在变蛹、做茧的时候,没有走完自己的路,便死掉了。真正走完这历程的,有几分之几呢?他也是一个正在变蛹、做茧的毛虫。”

文学创作爱好者,这一特殊的社会人群,往往如此。有的经过痛苦的蜕化,变成美丽的蝴蝶;有的,没有走完自己的路,便死掉了。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解读苦难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