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在许多学生及家长看来就是告状、倾诉的代名词。“今夜有暴风雨”是差生对教师家访的形象表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更为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课堂上的关注是必需的,但远远不够,家访则让这种关注有了更多的支撑。可以说家访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如何让这一教育手段发挥其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按以下作法去做。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整章建制,使家访活动成为一种制度,使教师认识到家访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对家访数量、家访内容、预期目标及情况反馈各方面进行规定,要求一学年内要走访完所有的学生家庭,对重点学生要及时随访等,使家访成为教师教学的必备手段。
其次,要利用教师再教育等机会教会教师家访。改变过去只有出现问题后才家访的观念,也不能局限于“了解情况”和“商议对策”。而是重在通过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逐步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家访之前,班主任要召集任课教师“备课”: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长的教育背景,探讨不同的家访策略、谈话方式,设定不同的预期目标。在分头家访后,教师们再聚在一起反馈情况,评价家访效果。这样,教师就会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发现许多学生在学校没有显现的优缺点,发现学生的特长。从而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施展才华;可以具体分析学生叛逆性格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教师要转变观念,带着爱心与学生、家长沟通。在家访中,要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点滴优点以放大镜的方式向家长汇报,诸如学习习惯好、做事细致、心静、有规则意识等。可以让家长感到意外,但不能让家长失望,主要是让学生感觉到他在你眼中是一个很有潜质的学生,你对他抱有很大希望。可趁机制订一个让学生“翘翘脚即可够得住”的目标,使他对前途充满希望,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的教师可能认为,学校和教师对家访投入的精力过大,会影响正常教学,是“得不偿失”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情感的力量在塑造学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实施其它教育手段的同时一定要坚持面对面家访,使之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