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童年记忆——挑水
童年记忆——挑水
作者:徐树仁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繁衍不可或缺的东西。从远古时代,人类的活动区域都在河流或水源附近,以便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但是始终也离不开维系生命的最基本的水源,尽管获取方式的不同。

最早的取水方式无法考究,不管是天然的手端容器还是后来的背负式、肩扛式等等,都是人类独有的智慧成果。我感觉挑水应该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取水方式,在人类取水史上应该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神话故事《天仙配》在黄梅戏中有这样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可见从那个时候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挑水依然是主要的取水方式。

挑水的工具由一副扁担和两个水桶组成,扁担挑选有柔韧性的木棒或竹子,两端用铁条做成弯钩,便于悬挂水桶;水桶过去用结实的木板加铁箍、后来用铁皮制作,我们当地叫“水筲”。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每个村庄的村口都会有一眼或几眼大口井,人们吃水得从水井中去挑井深大约十来米,一般用石头砌起来或是水泥圈垒起来。井口一般由四块巨大的石板围成,非常固,人踩在上面打水纹丝不动,不用有任何的担心

井边往往放置一根公用的、粗大的麻绳编的井绳,下面有一根铁质弯钩,用来钩住”。打水时先用井绳把“水筲”顺下去,到水面时来回摆,使“水筲”能倾斜到水里,慢慢就灌满水。力气大的人双手交替上提井绳,很快就能把水提到井口,再一运气提到井台上;多数人得慢慢往上拉,井绳在井台上摩擦,日久天长井台的石板上就出现了众多的深沟,很光滑。那是无数条井绳做出的贡献,让人体会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效果。

有的井台上设置木制的辘轳,提起水来会轻松一些。每天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起大早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以备一家人一天的生活所需。碰上天旱的时候,水源奇缺,起早排队挑水更是常事。有时水井见底,只有涓涓的渗流,一晚上会汇聚不多的水,足够水桶能打上水来,这时候谁来的早就是谁的了;如果赶上雨季,井水会很旺,有时一根扁担就能提上水来。打上一担水,用扁担挑上,颤悠悠往家走,倒进水缸里备用。水井是露天的,没有卫生不卫生之说。尽管有时大风刮进脏东西,小孩淘气往里“吐吐沫”,甚至往里撒尿,人们该做饭做饭、该喝喝。尤其是炎热的“伏心儿里”,喝上一口刚提上来的“井拨凉”,那是何等的惬意和舒服!

在自家院子里种点菜,需要浇水就去村头的大坑里挑。那个时候,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或是几个蓄水坑。不仅满足全村人浇菜使用,在炎热的夏季,还是人们的“游泳池”,因此也偶有溺亡事件发生。家里大人教育孩子不要去洗澡,但忙碌的劳作没有充足的时间监管孩子。就等晚上回家后,用指甲在孩子身上划一下,看有没有白道儿来检验孩子是否撒谎了。

大人在逗小孩时,往往会问“等我年纪喽,给我挑水吃”得到“给挑”的时候,往往再打趣一句“要是你媳妇儿不让挑呢?”不管如何回答,答案往往是以后谈论的笑资。

随着社会发展,谁会想到不久以后大口井很快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到院子里甚至是接到水缸旁的自来水。水龙头一开,不一会水缸就满了,也就不存在挑水吃的问题了。也许是社会的进步,但更多的是人类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恶果吧!

 

[下一篇] 尊老模范刘振香

[上一篇] 庄稼佬“三件苦”之脱坯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