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庄稼佬三件苦——脱坯、搭炕、栽白薯”,今天就唠唠“三苦”之一——脱坯的事。
过去盖房、砌墙、搭炕等都离不开土坯,所以脱坯是常见的工作。先去村外大家经常拉垫土的大坑里寻找黏土,用大镐刨下来。或车拉、或用筐背到平整、空闲地,堆成大土堆再从中间刨开围成圆形,倒入大量的水洇上。待一两天水充分与黏土融合,用镐头用力捶打,使其粘合力更强。为了防止土坯开裂,还要掺进一定比例的沙子,最后攒起一个大土堆备用。
脱坯用的工具叫“坯斗子”,木制,约七八十公分长、二十多公分宽。用木条做成两个长约三十多公分、宽约十几公分、高约四五公分的坯模子。脱坯一般由两个人协作,一人装“斗子”,一人扣“斗子”。准备一条长凳,绑上两根木棍便于“坯斗子”的端拿。一人用双手从土堆上抠出两个圆土球,分别摔在长板凳上的两个坯模具中,刮去多余处,再补在缺憾处,用刮板刮平整;另一个人双手端起“坯斗子”,扣在事先平整好、铺上干沙的地面上。扣斗子也是一个技术活儿,讲究“紧扣慢揭”——扣慢了,土坯就会一边薄一边厚;揭快了,土坯的四边就会有一圈立棱。虽说脱坯前一再嘱咐,但初学者还是难免出现这种情况。揭下后顺势用“坯斗子”往后一拉,将地面平整好,以备扣下一块使用。“坯斗子”用干沙涮一下,避免下次装泥时粘连。
晒个一两天,将坯一块块横着立起来,便于更快的干透。再晒个三四天,当坯中的水分完全散去,就可以码起来备用了。
赶上天气晴朗,脱坯工作相当顺利。如果赶上阴雨天,尤其是刚刚脱完或是刚刚立起来,前面的辛劳就会付之一炬。无奈铲起来再次堆在一起,重复以前的工作。脱好的土坯整齐的码在地势稍高的地方,一旦碰上恶劣天气,赶紧用塑料布盖好,四周用土小心压住。为了防止被风吹开,还要弄些棒子秸捆盖在上面。
“脱坯”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体力,还弄得全身“泥头土脑”,确实是一件苦差事。但在过去缺砖少瓦的年代,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远的不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盖的房子,里面的“山子”几乎全部用这种“土坯”做成。外面套上“菜泥”,再抹上比较精细的白灰,在当时盛行一时。“土坯”的用途,相当广泛,更不用说普遍使用的“搭炕”了。
来源:徐树仁原创
点击量:4185
发表时间:2022-01-09
审核人:卧龙令 副总编